“露从今夜白 秋向此时分”,白露是9月的第一个节气,也是反映自然界气温有显著变化的节气,这天以后,气温下降,天气明显转凉。秋季该如何科学进补?“秋冻”又有什么讲究?
中医认为,热能伤津、伤气,燥胜则消耗津液。秋季天气干燥会让人觉得上火,比如鼻干、口干、大便干等。因此应做好适当进补、平衡膳食、预防秋燥三方面的养生准备。
秋季进补应遵循“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原则,可以增加一些营养物质的摄入,如鸭肉、猪肉、鳖肉、乌骨鸡、鱼、禽蛋、奶制品等既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同时还能增强抗病能力。而对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群来说,可以常服健补脾胃的莲子、山药、扁豆、百合等。
秋季气候宜人,往往让人胃口大开。但要拒绝暴饮暴食,注意平衡膳食。因为摄入热量过多,会转化成脂肪堆积起来,使人发胖。建议吃些高蛋白的食物,如鸭肉、泥鳅、鱼、猪瘦肉、海产品等。
除此以外,秋季的饮食还应当注意“少辛多酸”。少吃辣椒、生姜、肉桂、花椒等辛辣发散之品,少吃煎炸烧烤等肥甘厚腻之品,这些食物易生湿热,损伤脾胃,加重秋燥。可以多吃葡萄、石榴、柚子、山楂等酸性食物。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意思就是春天不要急于脱掉厚衣服,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健康有好处。
中医认为,秋季人体的阳气逐渐开始收敛,向下向内潜伏,为冬季阳气的隐藏创造条件,适当的让身体处于凉爽的状态,接受一些寒气的刺激,一方面可以顺应自然之气和人体阴阳气机的转变,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机体耐寒能力和肌表的抵抗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秋冻”并不适合所有人,一是不同地域环境气候差异较大,二是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一般老人和小孩抵抗力较差,不宜秋冻;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不宜秋冻;体质偏弱者,胃肠道疾病以及骨关节疾病的人群也不宜秋冻。
(综合自人民网、《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