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例!我院成功完成新一代左心耳封堵器+房颤导管射频消融+卵圆孔未闭封堵术一站式治疗

2022年07月01日15:07:15 健康 1692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官方头条号

2022年6月24日12时,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心内科主任赵育洁带领的医疗团队,为一位两度脑栓塞心房颤动卵圆孔未闭的中年患者成功实施房颤导管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器(WATCHMAN FLX)植入+卵圆孔未闭封堵术一站式治疗。左心耳封堵器(WATCHMAN FLX)作为国内首批进入临床使用的新技术,将为中原地区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带来更加多元的治疗选择。

国内首例!我院成功完成新一代左心耳封堵器+房颤导管射频消融+卵圆孔未闭封堵术一站式治疗 - 天天要闻

据赵育洁介绍,患者孙先生49岁,间断心悸2年余,直至半月前突发右侧肢体偏瘫伴失语,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给予溶栓治疗后右侧肢体偏瘫及失语症状缓解,进一步完善检查未发现脑血管异常,但心电图提示“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遂口服抗凝药等治疗。然而祸不单行,1周前孙先生再发左侧肢体乏力,转入我院急查头颅MRI示:双侧岛叶、额、顶叶及右侧颞叶、右侧侧脑室旁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进一步检查除合并房颤外,孙先生尚存在卵圆孔未闭(右心声学造影及发泡实验均提示最强级别)合并房间隔膨出瘤。年轻的孙先生和严重的“老年病”,让赵育洁团队不得不认真探讨孙先生房颤和卵圆孔未闭的进一步治疗。经过药物治疗孙先生肢体肌力恢复正常,一般情况明显改善,术前左房肺静脉CTA未及血栓,经神经内科会诊,结合孙先生及其家属意愿,赵育洁团队决定针对孙先生在心腔内超声(ICE)指导下行微创左心耳封堵器+房颤导管射频消融+卵圆孔未闭封堵术一站式治疗。

孙先生情况特殊,赵育洁团队术中严密监测,赵育洁亲自操刀,用更短的时间为其放置了国内首批新一代左心耳封堵器,随后进行了导管消融术扭转房颤为正常人的窦性心律,最后将本有房间隔膨出瘤、卵圆孔未闭的孙先生进行了卵圆孔未闭封堵术。

国内首例!我院成功完成新一代左心耳封堵器+房颤导管射频消融+卵圆孔未闭封堵术一站式治疗 - 天天要闻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微创导管技术,在全球已经发展了20多年,是很成熟和安全的技术。左心耳封堵术是微创治疗,为目前国际上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脑梗塞的前沿解决方案,能够从源头上解决房颤患者的中风风险,在全球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国内首例!我院成功完成新一代左心耳封堵器+房颤导管射频消融+卵圆孔未闭封堵术一站式治疗 - 天天要闻

房颤导管消融术中孙先生恢复窦性心律

据了解,在中国,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于卒中。而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是普通人的五倍,高达20-30%。与其他原因导致的卒中相比,房颤导致的卒中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的特点,给患者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而非瓣膜性房颤中,90%以上血栓的形成又与左心耳有关。

针对房颤患者容易在心脏左心耳内产生血栓并引发脑卒中这一难题,通过封堵左心耳,帮助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并帮助患者摆脱对口服抗凝药物的终身依赖。作为房颤卒中预防的创新“利器”,自2002年首次应用于人体至今,在全球完成了逾20万例手术,在中国完成了近3万例手术。

国内首例!我院成功完成新一代左心耳封堵器+房颤导管射频消融+卵圆孔未闭封堵术一站式治疗 - 天天要闻

国内首例!我院成功完成新一代左心耳封堵器+房颤导管射频消融+卵圆孔未闭封堵术一站式治疗 - 天天要闻

孙先生左心耳封堵器(WATCHMAN FLX)置入

“2008年开始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手术,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每年有1600例左右,房颤导管消融每年600余例。随着筛查手段的提高,比如腕带、手表、长程心电监测,以及重视程度的提高,房颤手术的人数逐年增加。”赵育洁介绍说。“相对于第一代的左心耳封堵器,左心耳封堵器(WATCHMAN FLX)优势明显。手术安全性更高,不容易出现心耳穿孔,心包填塞;封堵后的密闭性更好,操作更简单,手术易被掌握;封堵后更稳固、不易脱落;对复杂心耳也能进行封堵;能减少和器械相关的血栓发生率;操作流程简化,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

国内首例!我院成功完成新一代左心耳封堵器+房颤导管射频消融+卵圆孔未闭封堵术一站式治疗 - 天天要闻

孙先生左心耳封堵器(WATCHMAN FLX)+卵圆孔未闭封堵伞置入术后

对于房颤病人,如何预防?赵育洁建议一定要减少一些刺激性饮食、茶、酒之类;血脂水平比较高,吃饭口味比较重、体型比较肥胖、容易打呼噜的患者等可以考虑减重,改善睡眠呼吸暂停、降血脂,这是预防房颤的上游治疗。

据了解,孙先生术后返回普通病房,目前恢复顺利。

国内首例!我院成功完成新一代左心耳封堵器+房颤导管射频消融+卵圆孔未闭封堵术一站式治疗 - 天天要闻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他26岁,一次次血糖值升高,出现3种症状,或是糖尿病早期症状 - 天天要闻

他26岁,一次次血糖值升高,出现3种症状,或是糖尿病早期症状

糖尿病,早期并没有明显的警告,仿佛是一个隐藏在生活中的潜伏者。它不像一些急性病症那样突如其来,而是悄悄地侵入,在不经意间改变身体的平衡。26岁的张凡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三种症状悄然出现在他的生活中,让他意识到糖尿病的早期信号可能正在悄悄逼近
“韭菜免收通行费韭菜薹要收费”引热议,专家呼吁:让绿通目录更“鲜活” - 天天要闻

“韭菜免收通行费韭菜薹要收费”引热议,专家呼吁:让绿通目录更“鲜活”

近日,在四川乐雅高速符溪收费站外,一名司机与收费站员工因运输的韭菜薹(俗称韭菜花)是否应该收费的问题发生争执。有网友提出,蒜薹和韭菜可免收通行费,韭菜薹为何却被收费?高速路公司称,韭菜薹或韭菜花不在《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中。对此,行业相关专家呼吁,随着农产品种类的丰富和细化,《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也...
阿尔茨海默病手术被叫停后,多名网红医生未下架宣传视频是否违规?律师回应 - 天天要闻

阿尔茨海默病手术被叫停后,多名网红医生未下架宣传视频是否违规?律师回应

极目新闻记者 陈洋洋7月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禁止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LVA)”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随后,多所医疗机构立即叫停了LVA手术。多名医生发布的阿尔茨海默病手术宣传视频未删除7月11日下午,记者注意到,在多个社交平台仍有一些网红医生尚未删除发布在个人账号上的阿尔茨海默病手术宣传视...
专家谈阿尔茨海默病手术被叫停:不符合临床技术推广的规范 - 天天要闻

专家谈阿尔茨海默病手术被叫停:不符合临床技术推广的规范

“任何一项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都需要经过严格的伦理审批和临床研究验证,在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再开展。”7月11日,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徐群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7月8日,国家卫健委网站发布通知,禁止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LVA)”应用于阿尔茨...
人到中年,为什么建议你每天去拥抱一棵树? - 天天要闻

人到中年,为什么建议你每天去拥抱一棵树?

人到中年,生活的压力扑面而来:上有老、下有小,事业瓶颈、健康隐忧,有时,不是你不想放松,而是根本不知道怎么放松。今天,想分享一个简单但非常有效的方法:每天去拥抱一下大树。别笑,这不是迷信,也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很多心理学家、健康专家都推荐的“
健康旅行、预防中暑、防蚊灭蚊……权威版“桑拿天”生存手册来了 - 天天要闻

健康旅行、预防中暑、防蚊灭蚊……权威版“桑拿天”生存手册来了

7月11日,国家疾控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围绕“健康度夏 科学应对夏季高发传染病与高温等健康风险”主题,邀请相关专家回应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和健康提示这样看中国疾控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研究员潘力军表示,近期国家疾控局、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和健康提示,旨在为公众提供精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