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的重复是人获取安全感的一种方式或手段,但是强迫重复与正常重复的区别
有三个特点:过度化、仪式化、成瘾挂。
(1)过度化。比如洗一次手需要半个小时,洗澡需要三个小时,以至于出门都困难,难以正常学习和工作;还有反复检查、询问、确认达数十次,搞得别人烦透了,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但不问就难受得不行,从而影响生活。
(2)仪式化。比如,洗手是要遵循严格的程序和步骤:开关先拧一圈再回半圈,然后捧一捧水浇到水龙头上,从指尖开始洗起,依次洗到手腕,这个过程若被打断就必须重新开始。如此连洗六遍,不能多也不能少,否则重来。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脏”洗掉。更有隐形的仪式化的强迫思维,大脑似乎在忙于整理秩序,譬如努力调出一个好念头,去替换、抵消或覆盖一个坏念头,否则就感觉大祸临头。这些仪式化的重复行为其实都没有实质意义,但患者偏偏赋予其某种意义,即避免可怕后果的发生。
再比如,越过门槛儿要先迈左脚,因为“男左女右”,右脚迈过去不吉利,所以如果一不留神先迈了右脚,必须倒回去重新来。
症状是仪式化的重复思维和行为,但并非所有仪式化重复思维和行为都是
(3)成瘾化。就是对强迫症的症状形成依赖,利用症状来缓解情绪已经成为患者自动自发的第一反应和选择,若阻断这个反应和选择,就会出现强烈的身心反应,会很难受。这个强迫模式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患者由于情感体验过于深刻,在大脑皮层某个区域形成顽固的病理惰性兴奋灶,使兴奋过程向抑制过程转换发生困难,所以,只有反射行为(症状)重复多次后,才能平息兴奋灶的兴奋,使患者减轻紧张和焦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