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阿德勒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年),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著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等,我们熟知的《被讨厌的勇气》的另一个名字就叫《“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其作者岸见一郎也著有《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
阿德勒虽然出身富裕家庭,但是他的一生也并不顺利。幼年时,睡在他身旁的弟弟去世,有两次被车撞的经历,这使他十分畏惧死亡。五岁时因得了肺炎,痊愈后决定当医生。求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在父亲的支持鼓励下,他终于成为了班上数学最好的学生。
25岁时,阿德勒取得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初为一名眼科医师,他特别注意身体器官的自卑,认为它是驱使个人采取行动的真正动力。后转向精神病学,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之后又成为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和弗洛伊德两人在心理学上的观点有很多分歧,最大的就是阿德勒强调人是有意识的个体,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参与决定自己的命运,而弗洛伊德更相信宿命论。
个体心理学认为人天生就是一种社会性群体,人的行为是由社会力量决定的。而弗洛伊德则强调人的生物学本能,人的成长过程人道是本能的自然展开,其行为是先天决定的。
其次,个体心理学视人格为统一的整体,强调其不可分割性,是由各种动机、特质、兴趣、价值所构成的统一整体;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这些不同的部分,针部分各司其职。
第三,个体心理学认为意识是人格的中心。阿德勒认为人是一个有意识的存在物,意识的行为是人类主要的行为。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则认为无意识是人格的中心。
第四,阿德勒强调未来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他认为,人既然是有意识的,就能意识到未来的种种条件,制定某种计划,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阿德勒也承认过去的经验对人的行为有影响,但他认为不是决定性的,这同弗洛伊德显然是对立的。
第五,个体心理学认为性只是人类行为的动力因素之一,真正对人的行为起作用的还是人的社会需要。
追求优越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核心,也是支配个体行为的总目标,但追求优越的结果却有两重性。它既可以激励人追求更大的成就,使人的心理得到积极的成长,也会导致忽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从而产生“自尊情结”,使人变得缺乏社会兴趣,妄自尊大起来。
阿德勒认为人是社会性生物,在人的本性中天生具有社会兴趣的潜能,有无社会兴趣是衡量个体是否健康的主要要标准,社会兴趣的水平决定一个人生活意义的大小和对社会贡献的程度。
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人追求优越的基本动力。阿德勒坚持自卑感是人生的源水,既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暴自弃或发生精神疾病,也能激励人,使人发愤图强,振作精神迎头赶上。唯一正确的能够超越自卑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联系在一起。(后面我们会详细学习)
启示
第一,改变自己靠“行动”。自我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必须撞到什么反弹回来才能看到,心理学只能帮助我们改变认知,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在改变了认知后,我们才可能从原来的不行动改成行动,找到自身天赋优势,才能带来自身的改变,创造自己的命运。
第二,改变他人靠“爱”。就像阿德勒的父亲就是靠爱和支持帮助阿德勒提升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我们想改变他人靠的不是控制,而是以他人需求为前提、给对方自由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