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娃求医,中国家长们涌入“学习困难”门诊

2022年09月29日12:32:44 心理 1033

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孩子成绩出现问题后,寻求于心理门诊的帮助

文/ 辛颖 曹钰婕

编/ 王小


为娃求医,中国家长们涌入“学习困难”门诊 - 天天要闻

图/儿研所张丽丽医生在和就诊儿童“聊天” 摄/辛颖


每周二下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下称“儿研所”)“学习困难”专病门诊外,等满了带着孩子的家长。


自5月,儿研所开设“学习困难”专病门诊,就一号难求,主治医师张丽丽加班成为常态,问诊结束时,常常整个楼层只剩这一间的灯还亮着。


这里的“学习困难”,不是一个特定病种。专攻儿童心理专业的张丽丽发现,越来越多的家长苦恼孩子学习不好时,选择到医院就诊,却不知看哪个科。所以医院增设专病门诊,安排三位医生轮流出诊。


“有三分之二的孩子其实没有医学上的疾病,只是需要调整一些学习习惯,但部分家长过于担心,孩子达不到家长的预期。”张丽丽顺手指了电脑旁一摞厚厚的问诊记录,“这种情况在高智商的孩子家庭更集中出现,很多都是智商109以上的”。


更集中地接触“学习困难”儿童后,张丽丽也更密集地感受到家长在孩子学习上的焦虑,因为学习而体罚孩子的案例很多,“无论孩子是否真正有影响学习的心理疾病,都希望家长能调整好心态,正确对待”。


大多数不是孩子病了,是家长的“成绩”焦虑


开学后,在以接诊小学生为主的学习困难专病门诊,每周二下午的问诊量,已经比暑假少些。然而,也到了7点,助理才告知,门外没有患者了。整个下午没有一刻停下的张丽丽这才摘下口罩,喝了两口水,去趟卫生间。


20多组患者,是张丽丽的极限。


要是在普通内科门诊,快则三五分钟一位患者,一下午能看完50个号。但心理门诊不同,每个首诊家庭的问诊时间至少有20分钟,医院半天只开放15个号。这天下午的第一位患者问诊就长达40分钟,考虑到后面等待的人太多,张丽丽只得打断家长,开出检查方案,看过结果再沟通。


大多数加号的都是复诊患者。由于抢号难,科室内协商的解决办法是,复诊患者挂普通的保健科号,到学习困难门诊来复诊。因此,几乎每周都要超额完成工作。


为娃求医,中国家长们涌入“学习困难”门诊 - 天天要闻

图/儿研所学习困难诊室门口候诊的家长和孩子们 摄/辛颖


小乐(化名)在读小学五年级,同他轻松“聊天”的过程中,张丽丽初步了解到小乐的学习状态、生活习惯、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家庭环境,包括观察他的表情是否挤眉弄眼、注意力是否不易集中、有多动倾向等。


孩子和家长的问诊分开进行,与孩子的无忧无虑相比,家长言语中透露出的担忧就是另一番光景。


小乐爸爸此前并不知道学习困难门诊,老师也没有反馈过孩子有此类问题,但小乐父母都觉得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在听说这个科室后,就来看看。


小学已经取消成绩排名,父母对分数的关注却丝毫没有减弱。小乐的成绩虽有波动,不过还没有张丽丽问诊标准中的不及格,70多分的成绩在爸爸看来低了,“作业出错还挺多的,一年级的时候内容简单,还看不太出来影响,但是后面的内容更难一些,注意力不好的影响就更明显”。


张丽丽问诊后的初步判断是,问题不大,“孩子除了特别能说,都还好。但如果您不放心的话,可以做一个专注力的检测”。


除了常规的智力、注意力、情绪行为等问卷测试外,可能需要脑电图检测,个别需要做核磁。


大约有三分之二孩子做完检查后,都是没有疾病的。家长过于担忧,在高智商孩子的家庭更容易出现。“聪明的孩子更容易受到质疑,家长希望能考到100分,考到98分,爸爸都觉得接受不了”,每周张丽丽都能接到一两个这样的家庭。


一位来问诊的妈妈,每次陪三年级的女儿做作业时,都要求她集中注意力40分钟。张丽丽听后笑着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水平就在15分钟—20分钟,不能过于严苛。


不过,张丽丽还是提醒,如果发现问题,建议家长及时来医院进行识别和鉴别,看是否存在注意力方面的问题。比如,儿童多动症的发病率在上升。国际统计数据,多动症的发病率已由此前的3%—5%,上升到7%。


多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性疾病,容易影响学龄期孩子的成绩,进而引发自卑情绪、人际交往能力,性格会更加孤僻、易怒。与正常儿童的活泼好动相比,多动症的孩子会不分场合的“淘气”,缺乏自控力,主要表现在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


对于轻度多动症,可以通过加强认知训练、运动强度、心理干预、家庭教育来改善,但对于不理想的情况,就要配合药物治疗,由于是慢性病,多动症的治疗周期是以年为单位,需要服药至少得坚持一两年以上,有一些用药久要到高中毕业,坚持治疗很重要。


张丽丽介绍,“目前的药物治疗比较成熟,此前也有家长不放心,开了药回去自己先吃一周,才给孩子吃的。”


平和看待“学习困难”


在医学专业上,狭义的“学习困难”其实是一种学习技能发育障碍。数学学习障碍就是其中的一种典型。“同样一道题,教10遍、20遍还是学不会,这可能就是疾病。”张丽丽说。


此外还有书写障碍、阅读障碍,如孩子在读书的时候跳行、漏字、顺序混乱等。学习技能障碍同时有可能合并多动症、阿斯伯格等病症。


“这类患者其实相对少,但治疗难度很大。”张丽丽介绍,由于治疗手段有限,以长期矫正为主,需要尽早发现。


为娃求医,中国家长们涌入“学习困难”门诊 - 天天要闻

图/儿研所学习困难诊室门口候诊 摄/辛颖


一位来自外省的母亲找到张丽丽时,儿子就读中学,因为数学成绩不好,母子俩都出现焦虑症。


儿子的成绩经常被拿来作比较,因为已经上大学的哥哥成绩非常优秀。三年前,弟弟在当地确诊为多动症。


为了能够提升弟弟的数学成绩,不仅报课外班,还单独请一对一家教,甚至尝试了一些药物治疗方案,这位母亲始终坚持,希望通过努力,能够提升孩子的成绩。


此次到儿研所检查后,确诊学习技能障碍,“智力结构不匹配,逻辑思维能力存在问题”。张丽丽介绍,目前,学习技能障碍基本没有药物可治疗,主要依靠强化训练。以书写困难为例,如果孩子总写反字(左右结构写反),可以采用触类旁通,选一个简单的不容易写错的字,并组词,先让孩子慢慢记住在这个词里这个字是什么样,然后再逐渐联想、应用到别的语境中。


一些社会机构也推出各类训练方案。针对计算障碍,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推出过一项研究。干预之后,计算困难者跟没有进行干预的学生相比,做题的准确性明显提高。在另外一个大脑认知功能训练中,江苏有6—12个班参加了实验研究,6个班用了珠算的方法训练了2—3年。另外6个班采用传统的教学。在常规的班里通过测评发现计算障碍发生率是6%,通过实施珠算教育后,计算障碍为0。


“各类训练对不同的个案能强化到什么程度,很难说。”在张丽丽接触过的大部分患者中,帮助都很有限。


诸般努力下,没看到什么效果,母亲特别受打击,同时也加重了弟弟的压力。张丽丽建议家长尽量调整心态,“过度的训练,孩子没有提升,自己的挫败感也会更强。要看到孩子的闪光点,不能非得拿孩子的短板,去跟别人的优势去比,这样孩子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学习动力越来越差,产生厌学情绪,还会合并更多的心理问题”。


别让家长的情绪增加“学习困难”


在连续上了几个月的网课后,妈妈只要看到小风(化名)在家学习的样子,心中就升起一股无名火。


“她已经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这时她才意识到自己出了问题”,北京昌平区的一位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贾晓颖,到社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宣传时,认识了小风妈妈。


小风从2020年开始读小学,受新冠疫情影响,断断续续的上网课和到学校学习交替。这不是贾晓颖遇到的个例,“学校生活其实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重要一环,这是网课不能替代的,就连大人在开线上会的时候,注意力都没那么集中。”


根据《2021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全球约超过16亿青少年的学业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在10岁-19岁的青少年中,有超过13%的人患有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精神障碍。


更重要的是,在请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干预后发现,小风妈妈的情绪其实并不完全来自于孩子的学习,也有着工作、生活诸多方面的影响,只不过矛盾最终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爆发了,反而加重了孩子的畏难情绪,“学习困难”恶性循环。


“有的时候,比接受孩子学习能力有问题更难的是,让家长接受他们养育孩子的方式有问题。”在北京市普仁医院副主任医师刘楠接诊的“学习困难”儿童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情绪问题带来的抗拒学习,“比如父母总在孩子面前吵架、学校有老师经常数落孩子、青春期亲子关系紧张等”。


甚至有家长因为孩子不愿意上学,说出“怎么有你这样的小孩儿?我们好好的家都被你毁了”的话。刘楠是因为孩子厌学、成绩不好接诊到这个家庭,家长认为要么是孩子智力有问题,要么是孩子不听话,医生给做做思想工作,孩子的学习成绩就能好,但并没有意识到教育方式出现问题已经导致孩子出现抑郁症状。


刘楠建议,对于每个“学习困难”的孩子,家长要先关注孩子的情绪,警惕学习困难背后的心理问题。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情绪,学会情绪调节,不要简单的将情绪压力宣泄在孩子身上。


从业十多年来,张丽丽感受到家长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更高,不过要改善孩子的“学习困难”,还是需要家长和学校同时配合。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