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处境怎样?报酬丰厚足够颐养天年

2025年05月22日22:02:10 军事 1245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上世纪90年代初,乌克兰工程师在本国失业,中国却为他们安排了专家村、双倍工资、免费住屋、全额医保。

这场没有硝烟的“抢人大战”,到底是谁真正赢了?

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处境怎样?报酬丰厚足够颐养天年 - 天天要闻

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处境怎样?报酬丰厚足够颐养天年 - 天天要闻

历史背景与引进契机

1991年苏联解体那年,乌克兰接过了35%的军工产业,包括马达西奇安东诺夫设计局等顶级技术资产,看起来像是继承了半壁江山,结果转眼成了包袱。

全国GDP直接下滑11%,通货膨胀四千多倍,一袋面粉一早上一个价,晚上翻三倍。

科研机构发不出工资,科研人员月薪不到20美元,折算一下,还买不起半块面包。

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处境怎样?报酬丰厚足够颐养天年 - 天天要闻

安-255“梦想”运输机的首席设计师金琴科,干脆改行当出租车司机。

哈尔科夫的火箭专家去做木匠,敖德萨核动力专家卖皮带、修电视。

整条科研产业线断崖式下沉,有技术、有经验,却被现实逼得找不到出路,而远在东方的中国,正面临技术封锁的铁门死死卡住脖子。

发动机造不出来,战斗机上不去天,造船厂里连舰船配套系统都缺胳膊少腿。

有一段时间,国内科研圈流传一句话:“用10年时间干别人30年前的事。”

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处境怎样?报酬丰厚足够颐养天年 - 天天要闻

在这背景下,李鹏总理拍板启动“双引工程”——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目标很直接,三年内要形成支撑型科研团队,十年内搞定关键技术。

1992年底,外交部和国防科工委同时行动。

先从乌克兰摸底,再派小组专程赴基辅、哈尔科夫、尼古拉耶夫“见人聊工资”。

给出的待遇简单粗暴:月薪500美元,相当于当地20倍;专家住屋全包,专人接送;孩子上学有俄语班,医疗全覆盖,签合同就给一辆自行车。

第一批乌克兰专家一到西安,住进专门修建的“专家村”,直接搬来基辅的建筑图纸,连厨房窗帘都是苏联款式。

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处境怎样?报酬丰厚足够颐养天年 - 天天要闻

锅碗瓢盆全换上进口货,灌肠都是从哈尔科夫冷藏空运过来,一到早上楼下就飘着熟悉的乌克兰香肠味。

有专家私下讲:“这里比我原来研究所还像乌克兰。

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处境怎样?报酬丰厚足够颐养天年 - 天天要闻

合作模式与技术突破

专家到位之后,问题并没解决一半,而是刚刚开始,技术封锁不只是硬件短板,还有“方法断层”。

国内当时搞航空发动机,手上连个完整的性能曲线图都没摸过。

研究人员凭感觉“蒙着干”,有的甚至连稳定燃烧原理都没吃透,换句话说,硬件有样品,软件没脑子。

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处境怎样?报酬丰厚足够颐养天年 - 天天要闻

于是,专家带着徒弟“从图纸教起”。

一天两班倒,讲解材料疲劳、气动布局、燃烧室冷却系统,边讲边画图,徒弟边记边做模型。

重庆那家中乌合资工厂,5年时间,把10多项航空核心技术彻底吃透,直接用在后来的L-15教练机身上。

而在大连那头,瓦良格号那艘从乌克兰买来的空壳航母,停在造船厂吃灰了快一年。

没人能修,没人敢拆,甚至有人怀疑这东西根本没用。

直到一支乌克兰团队抵达,由前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工程师巴比奇领头,用三个月时间把舰体“摸个遍”,提出一整套修复方案。

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处境怎样?报酬丰厚足够颐养天年 - 天天要闻

关键一环是推进系统,引入原苏联DN80燃气轮机技术,让这艘庞然大物终于动了起来。

这件事在军工圈引发震动——中国不是买了一艘航母,而是把“造航母的说明书”也带回来了。

除了航母,乌克兰专家在极地科考和海军后勤上也立下战功。

原本停工多年的破冰船项目重新启动,乌克兰工程师根据前苏联设计改造出雪龙号,后来进驻南极中山站的就是这艘船。

同样模式下,青海湖号成为中国第一批大型综合补给舰,技术脱胎于乌方提供的蓝图。

更重要的是团队带来的“习惯”也被保留下来。

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处境怎样?报酬丰厚足够颐养天年 - 天天要闻

专家们习惯开工前复盘所有参数、施工前把设计图标注到毫米级别、验收必须多次静力测试。

中方技术骨干开始反复强调这些流程。

一句话总结:技术能教,细节更值钱。

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处境怎样?报酬丰厚足够颐养天年 - 天天要闻

人才传承与本土化转型

引进一批专家,只能解燃眉之急。要想真正跨过技术断层,得把外脑变内脑,变“输血”为“造血”。

这一步最难,光靠热情不行,得下真功夫。

重庆那家合资厂,乌克兰工程师不喜欢开会,喜欢直接拉着干活。

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处境怎样?报酬丰厚足够颐养天年 - 天天要闻

刚来第一年,车间里中方技术员不会看他们手绘的草图,连笔迹都认不清。

后来干脆人盯人,每台设备后面站一对:一个讲、一个记、一个操作、一个纠错。

哪怕下班了也不走,有时候技术员晚上回宿舍,还得被拉着看一遍传动系统动画。

五年之后,中方团队终于,自己能做出一台完整的AI-222发动机样机,放到L-15上试飞,没有一次返工、没有一块核心零部件报废。

老外说:“从徒弟变师傅,就在这一架飞机上。”

歼-15舰载机项目更典型。当年接收苏-33原型机,关键在于怎么拆解图纸、重新建模。

苏联设计风格复杂,一块弹射起落架上能装十几道安全栓。

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处境怎样?报酬丰厚足够颐养天年 - 天天要闻

本土工程团队硬是用三年时间,把每一个部件参数对照出来,结合乌专家口述经验重构结构逻辑,造出第一架国产歼-15

一位老工程师说得直接:“苏-33这飞机我们之前连坐都没坐过,照样干出自己的版本。靠的不是胆,是技术链被补上了。”

技术本地化不是把外方赶走,而是让外方认同你能干成事。

陕西航空基地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从零开始整出120平方公里产业区,从发动机、航电系统、雷达组件到整机集成,全产业链都拢到一处。

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处境怎样?报酬丰厚足够颐养天年 - 天天要闻

乌方专家就在这个基地里落了根。

年轻人做产品,老专家做工艺改进、流程设计、容差控制。

有人白天干项目,晚上教俄语、讲材料热处理。五六年下来,原来一百多人来的团队,已经变成几百人本地化研发班底。

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处境怎样?报酬丰厚足够颐养天年 - 天天要闻

2024年,中乌科技对接活动在这片区搞了十几场,新能源、农业机械、种子改良……

凡是能干的都拿技术出来转化。

一位来自哈尔科夫的老教授退休时笑着说:“30年前的航母梦,在这变成现实。现在是农业梦、智能梦,我们又赶上了。”

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处境怎样?报酬丰厚足够颐养天年 - 天天要闻

退休生活与历史回响

技术搞成了,人却老了。

一批最早来的专家已经70多岁,有的干到最后一天才离岗。

国家给出的待遇没缩水,每月退休金2万元起,住屋归个人所有。

专家村没拆,变成了老年社区。俄语角每周三开,楼下是棋牌室,门口还挂着大红横幅写“中乌专家之家”。

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处境怎样?报酬丰厚足够颐养天年 - 天天要闻

西安、北京两地的社区服务做得细,连日常配菜都考虑到东欧口味。

超市有罐装红菜汤,食堂能吃到牛奶煮面,文化宫还安排“广场舞教学+乌克兰民族舞”联排。

有时候节日一过,孩子从全国各地回来看望,门口停着满满一排车。

一部分专家选择回乌克兰养老。

国家给出路费补贴,手续一条龙,退休金照发,临走还送纪念章和中乌友谊证书。

有专家离开十年后,又被返聘回来讲课,站在讲台上说:“这里像我年轻时的哈尔科夫,但更有朝气。”

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处境怎样?报酬丰厚足够颐养天年 - 天天要闻

孩子的问题解决得也快。

上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专家子女,大多接受中国基础教育,不少人考上985、211,后来去俄罗斯德国深造,还有回乌克兰的。

有一批人成了“中乌混合型技术人才”,能说三国语言、能看两套技术体系。

山东的中乌技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就是当年乌专家的儿子。

研究院搞的是新材料微结构技术,很多原理来自苏联材料学基础,但研发逻辑是中国主导。

这种融合,不需要标签,也没有宣传,只有日复一日的实验和项目。

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处境怎样?报酬丰厚足够颐养天年 - 天天要闻

讲起这些事,一位曾参与航母改造的老专家说得干脆:“我们参与了一个大国崛起的全过程,没人强求,没人忽略。”

这些话没人播、没人演,却被记录在档案馆一份份回执、技术报表、退休工资明细里。

参考资料:

1. 王建伟:《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军工人才的流动与影响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20年第3期

2. 中国航发集团:《AI-222涡扇发动机国产化项目总结报告》,2023年内刊资料

军事分类资讯推荐

淮海战役关键时刻,粟裕身上的压力有多大?七天没法睡觉! - 天天要闻

淮海战役关键时刻,粟裕身上的压力有多大?七天没法睡觉!

1948年12月4日深夜,徐州西南的荒野上,一支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正在仓皇逃窜。华野指挥部内,粟裕盯着地图上不断移动的箭头,突然抓起电话下达命令:“所有部队向永城方向追击,杜聿明跑不出我们的五指山!”此时的他已连续七天没法睡觉,美尼尔氏综
耗资84亿美元,沙特Neom氢能工厂找不到买家 - 天天要闻

耗资84亿美元,沙特Neom氢能工厂找不到买家

沙特阿拉伯Neom在建的全球最大绿色氢能项目正经历前景不确定性,其核心挑战在于难以找到国际买家。 该项目所有氢气原计划以“绿色氨”形式出口,但知情人士称,目前仅有一家承诺买家,项目正转向....
中国海警发声:责任完全在菲方 - 天天要闻

中国海警发声:责任完全在菲方

中国海警局新闻发言人刘德军表示,5月21日,菲律宾3002、3003号公务船未经中国政府允许,非法闯入中国南沙渚碧礁、铁线礁附近海域,并组织人员非法登上铁线礁活动。中国海警执法人员依法对菲船只采取管....
美日第三轮关税谈判前夕,日本首席贸易谈判代表放狠话 - 天天要闻

美日第三轮关税谈判前夕,日本首席贸易谈判代表放狠话

据《环球时报》报道,5月23日,美日将在华盛顿举行第三轮谈判,日方仍然由日本贸易谈判代表赤泽亮正主持,美方将由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主持,财政部长贝森特预计不会出席。日本首相石破茂19日重申,日本希望特朗普政府取消所有新征关税,日方不急于与美方达成协议。这显示出,日本在谈判前确认了对美国的强硬立场。赤泽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