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打到现在,俄罗斯的军事短板暴露得挺明显,尤其是无人机和信息化作战这块,跟中国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可就算这样,俄罗斯硬是不愿意找中国买武器,哪怕他们自己也承认有些地方落后了。俄罗斯专家瓦西里·卡申站出来说了,这里面有四个原因,讲得挺实在,咱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事儿。
先说说这个瓦西里·卡申,他不是随便哪个路边评论员,而是俄罗斯研究中国军工和中俄关系的大拿。他在莫斯科高等经济学院当综合欧洲与国际研究中心的主任,同时还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做高级研究员。这家伙中文和英文都很溜,写过一大堆关于地缘政治和军事技术的文章,经常在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RIAC)和瓦尔代讨论俱乐部这些地方露面。
卡申的学术路挺扎实。1996年,他从莫斯科国立大学拿了个亚洲与非洲研究的学士学位,那时候就对中国文化和语言下了不少功夫。1999年又在国立管理大学搞了个管理学学位,2006年直接在莫斯科拿下政治学博士,研究方向是国际关系和军事战略。他的博士论文跟东亚地缘政治有关,早就开始关注中俄关系了。2009年,他加入莫斯科高等经济学院,一路干到研究中心主任,专门研究中俄合作和全球安全。
这人最大的优势是语言能力强,能直接看懂中文资料。他去过中国好多次,参加过学术交流,还跑去军事技术展上看过装备。有一回在北京的研讨会上,他跟中国学者聊无人机技术,记了一堆数据,回来就写分析报告。他的文章经常上《全球事务中的俄罗斯》这种刊物,还给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写过东西,比如分析中国买俄罗斯苏-35战机的意义。俄罗斯的塔斯社也爱引用他的观点,军方和政府都拿他的研究当参考。
当然,他也不是没遇到过坎儿。2014年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跟西方关系崩了,他的分析得在学术客观性和国家利益间找平衡。比如他提过,俄罗斯不该跟中国搞正式军事联盟,怕影响跟印度这些老客户的关系。这话在俄罗斯内部炸了锅,但也让他在政策圈更站得住脚。到2025年5月20日,他还在莫斯科忙着研究,办公室里全是最新资料,继续给俄罗斯的军事现代化出谋划策。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动手,俄乌战争就这么开始了。这场仗打了快三年,到现在还没停。开打没多久,俄罗斯的短板就露出来了,尤其是在现代化战争这块。无人机、信息化作战这些新玩意儿,俄罗斯明显跟不上趟。战争初期,他们拿巡航导弹和高超音速导弹去炸低价值目标,成本高得离谱,效果却不咋地。反观中国,无人机和体系化作战搞得风生水起。巴基斯坦用中国的无人机和作战系统,跟印度干架时占了上风,连印度都开始买中国的察打一体无人机。
中俄关系一直挺近乎,按理说俄罗斯缺啥,中国就能补啥。可俄罗斯的精英们就是不愿意买中国武器,哪怕他们自己也知道有些技术不如人。瓦西里·卡申在一次采访里说了,这里面有四个原因,咱们接下来挨个儿拆解。
第一个原因很实在,就是俄罗斯的自尊心放不下来。想当年,苏联可是全球军工的老大,中国那时候还得靠进口俄制装备。20世纪90年代,中国买了苏-27战机、S-300防空系统,俄罗斯是妥妥的“卖家”。可现在风水轮流转,中国在无人机和信息化作战上甩了俄罗斯几条街,俄罗斯反过来得当“买家”了。这心理落差,一般人受不了,更别提那些军工界的老爷们儿了。
卡申提过,俄罗斯军方很多人觉得,买中国武器就像是承认自己彻底不行了。他们宁可自己憋着研发,也不愿意低头。这种心态在高层特别明显。2023年有次军工会议,讨论中国无人机时,有人直接说:“我们不能靠他们吃饭。”这股傲气根深蒂固,苏联解体30多年了还没散干净。
第二个原因是中俄在装备上的交流太少,互相不放心。卡申讲了个例子,2019年中俄联合军演,俄方试着用中国给的通信设备,结果完全摸不着头脑。界面设计、操作逻辑跟俄式装备差太远,说明书还是中文的,俄军技术员看了直挠头。演习虽然不少,但大多是走过场,高层谈谈合作,底下真刀真枪的装备测试几乎没有。
卡申去过上海一家无人机厂,看到流水线上的先进设备,但没几个俄罗斯人跟着学。中俄在技术层面没啥深度交集,俄罗斯自然对中国武器的可靠性没底。买武器不是买菜,得确保能上手、能打仗。这种信任缺口,不是几次军演能补上的。
第三个原因是中俄在军火市场上是对头。俄罗斯靠卖武器吃饭,中国这几年也杀进来了,价格还更便宜。印度一直是俄罗斯的大客户,可2020年印度买了中国察打一体无人机,俄罗斯的份额被抢了不少。卡申拿出一份全球军火市场的报告,说得清楚:中国既是潜在供应商,又是竞争对手。
俄罗斯军工企业心里不爽,觉得要是买中国武器,不光丢面子,还等于帮对手壮大。有一回谈判,俄方直接撂话:“不能让中国一边抢市场,一边当我们供应商。”这种竞争关系,让俄罗斯在采购中国武器时多了一层顾虑。
第四个原因是两家的作战理念和技术标准差太远。中国的军事体系重信息化、网络化,靠无人机和电子战打配合。俄罗斯呢,还是老一套,火力压制、装甲突击为主。2023年一次联合军演,俄方想把中国无人机塞进自己的作战计划,结果发现指挥系统根本接不上。技术协议不一样,设备调试老出错,连不上网的无人机跟废铁没啥区别。
卡申说,这种差异不是一天两天能磨合的。俄罗斯就算买了中国武器,也得花大力气改系统、训部队,成本高不说,还不一定好使。相比之下,自己研发还能按自己的路子来,虽然慢点,但至少用着顺手。
俄乌战争打了这么久,俄罗斯的军工体系压力山大。2023年西方制裁加码,欧美零部件买不到了,俄罗斯只能找中国帮忙。据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数据,2023年俄罗斯90%的微电子产品和70%的机床都从中国进口。这些东西进了导弹、飞机等的生产线,但成品武器系统,俄罗斯还是没买中国的。比如有家俄军工厂去上海看了数控机床,当场签了合同,但无人机愣是一个没要。
中俄合作倒是在别的方面加深了。2023年,两国在东海搞了次联合海军演习,练反潜和防空。中国拿出了最新无人艇,俄方观察员看了挺感兴趣,但也只是记记数据,没提采购。卡申分析这场演习时说,两国更愿意搞技术交流,不急着买装备。他在瓦尔代讨论俱乐部的文章里还提到,中俄面对共同对手时,合作得更紧实点才行。
2024年,俄罗斯开始调整军工战略。一支技术团队跑去中国,看了无人机和电子战设备的生产线,回来后自己搞了几个无人机项目,设计上有点中国技术的影子,但还是以自主研发为主。卡申陪着团队去过,回来跟媒体说,俄罗斯得从战争里学东西,慢慢往信息化作战靠拢。
到2025年5月20日,中俄关系在外部压力下更稳了。卡申在一篇文章里写,只要美国还是双方的对手,这俩国家就不会散伙。他的研究还在继续,办公室里新加了不少俄乌战争的报告,电脑上全是最新动态。他给塔斯社和《全球事务中的俄罗斯》写的评论,讲得都是中俄关系的未来。
俄乌战争让俄罗斯的短板显而易见,中国在现代化作战上的优势也摆在那儿。瓦西里·卡申的四个原因讲得挺透,自尊心、信任差、竞争关系、技术不兼容,哪条都够俄罗斯头疼的。现在两国合作是加深了,但买武器这道坎儿还没迈过去。未来中俄关系会咋走?是继续各干各的,还是真能抱团取暖?大家有啥想法,欢迎在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