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湾的空气,再度紧张了起来。
就在不久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开威胁称,伊朗若继续在核问题上“耍花招”,将面临“极其严厉的回应”。
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斯也放话称,美军已做好“强力打击伊朗”的准备。
与此同时,4月12日,一场异常敏感的“间接会谈”在阿曼首都马斯喀特悄然上演——这标志着自2018年美方单方面撕毁伊核协议以来,美伊之间首次重启谈判。
而更令外界惊讶的是,那个以“强硬、反美”著称的伊朗政府,居然同意与美国重启接触,且在短时间内接连进行了四轮谈判。
这一系列变动被不少舆论解读为:伊朗“服软”了。
然而,事情真有这么简单吗?
四十年的老对头
在今天的国际政治舞台上,很少有哪一对国家关系能像美国与伊朗一样,持续了四十多年几乎没有间断的敌对状态。
但让人意外的是,这两个国家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敌人。
事实上,在上世纪中期,伊朗曾是美国在中东地区最重要的盟友之一。
冷战期间,为了防止苏联势力向南渗透,美国选择与伊朗结盟。
1953年,美国中央情报局主导了一场政变,推翻了伊朗民选总理摩萨台,帮助当时的巴列维国王重新掌权。
从此以后,美国开始全方位扶持伊朗政权,不仅提供大量的经济与军事援助,甚至还支持伊朗发展核能,计划帮助其在全国建造多座核电站。
但这段亲密关系并没有持续太久。
1979年,一场席卷全国的伊斯兰革命彻底改变了伊朗的政治轨迹。
巴列维国王被推翻,宗教领袖霍梅尼上台,建立了以什叶派伊斯兰教义为基础的神权政府。这场革命不仅颠覆了伊朗的统治秩序,也将反美情绪摆在了伊朗政治的核心位置。
紧接着,一件震惊世界的事件彻底撕裂了美伊之间的外交关系。
1979年11月,一群伊朗学生冲进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扣押了52名美国外交人员,持续长达444天。
这就是著名的“伊朗人质危机”。
尽管事件最终得以平息,但对两国关系造成的打击是根本性的。1980年,美国正式与伊朗断交,此后双方关系持续紧张至今。
进入1980年代,美伊之间的敌意迅速扩散到整个中东地区。
两伊战争期间,美国虽然没有明面参战,却在暗中扶持伊拉克,用来牵制伊朗。
而伊朗则依靠自己的宗教影响力,扶植黎巴嫩真主党、巴勒斯坦哈马斯等什叶派或反美组织,在多个战场与美方展开间接对抗。
1983年美国驻黎巴嫩贝鲁特海军陆战队兵营遭遇自杀式爆炸,1988年美军又击落伊朗655号民航班机,造成近300名平民死亡——类似事件不断加剧了两国之间的仇恨情绪,也使得双方民间对彼此的印象逐渐僵化。
到了21世纪,情况并未好转,反而愈演愈烈。
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开启全球反恐战略,将伊朗列为“邪恶轴心”国家之一,指责其支持恐怖主义、破坏地区安全。
而伊朗方面则认为,美国通过在伊拉克、阿富汗驻军,正在逐步包围自己,试图通过政治渗透与军事威慑改变伊朗政权。
这种彼此视对方为战略威胁的认知,使得美伊之间几乎没有建立互信的空间。
除了直接的国家矛盾,美伊关系还受到多重“第三方因素”的牵动。
以色列和沙特一直将伊朗视为主要敌人,与美方在遏制伊朗问题上一拍即合。
尤其是以色列,其长期游说美国对伊朗采取强硬态度,还多次对伊朗境外目标实施打击。
沙特则在也门、叙利亚、黎巴嫩等地与伊朗展开“代理人战争”,这种地区博弈反过来又推动美国在军事和外交上不断向伊朗施压。
尽管在奥巴马时期双方曾因伊核协议短暂恢复接触,但这并不意味着敌意的消除。
从2017年起,特朗普上台后迅速推翻奥巴马的外交遗产,对伊朗实施“极限施压”,美伊再次滑入对抗的深渊。
2019年,美军甚至在伊拉克击杀了伊朗“圣城旅”指挥官苏莱曼尼,几乎将两国推到战争边缘。
可以说,从1979年革命到今天,四十多年间,美伊从昔日盟友一步步走向全面对抗。
两国不仅在地区战略、意识形态、外交布局上处处针锋相对,更因为彼此在中东的布局冲突而频频陷入间接甚至直接的冲突。
哪怕偶有谈判,也往往因缺乏互信而难以持续。
伊核问题的前世今生
美伊之间的对抗早已超越普通的双边外交争端,其核心矛盾之一,正是伊朗核问题。
事实上,伊朗最早发展核计划,并非为了对抗美国,而恰恰是在美国的支持下启动的。
20世纪50年代,在巴列维王朝统治时期,美国为抗衡苏联影响力,主动向伊朗提供核技术援助,帮助其建立和平核能体系。
当时的伊朗与西方关系密切,甚至计划在全国建设多达二十余座核电站,美国和德国等国都是合作方。
伊朗也在1958年加入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并在1970年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核活动一度被纳入国际监督体系。
然而,随着1979年伊斯兰革命爆发,政权更迭使伊朗与西方关系急转直下。
新成立的伊斯兰共和国宣称彻底与“帝国主义”划清界限,而美国也迅速中止对伊所有核合作,断绝设备与技术支持。
此后,伊朗核计划陷入长期停滞,直到1980年代中后期,才逐渐重新启动核研究项目。
真正引爆伊核争议的,是伊朗在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在浓缩铀等关键领域取得的实质性进展。
2002年,伊朗境内秘密核设施首次被反对派曝光,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此后,美国情报机构更是指控伊朗可能以民用为幌子,掩盖其核武研发意图。
尤其是在伊朗公开承认已掌握铀浓缩能力后,争议迅速升级。
因为一旦具备自主浓缩铀技术,即便伊朗当下并未制造核弹,也拥有了“随时突破”的技术潜力,这在美国看来无异于一颗“定时炸弹”。
自此,伊朗核问题成为国际安全体系的敏感核心。
美国则以防止核扩散为由,主导对伊制裁。
自2006年起,在美国推动下,联合国安理会多次通过针对伊朗的制裁决议,涵盖军事、经济、金融等多个领域,目的在于迫使伊朗放弃核研发。
与此同时,欧洲国家则尝试通过外交斡旋,力图在遏制核扩散与避免冲突之间找到平衡。
2003年至2006年,英国、法国、德国与伊朗展开多轮谈判,最终促成伊朗在短期内暂停部分浓缩活动。
不过这一平衡并不持久。
2005年,伊朗强硬派总统内贾德上台,明确主张发展独立自主的核能力,并很快宣布重启所有暂停项目。
美伊之间的矛盾迅速升温。
直到2013年,局势才出现重大转折。
伊朗总统鲁哈尼上台后,出于缓解制裁压力、稳定国内经济的考虑,主动推动重启核谈判。
与此同时,奥巴马政府也希望通过外交方式减少中东事务消耗,在这种背景下,双方终于找到谈判的交汇点。
经过两年艰难博弈,2015年,伊朗与中、美、英、法、俄、德六国签署了《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JCPOA)。
该协议明确限制伊朗核活动规模与丰度,国际社会则以逐步解除制裁作为交换。协议一度被视为全球核外交的重大成果。
然而,历史再一次拐了弯。
2018年,特朗普政府宣布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理由是协议“漏洞百出”,既未彻底消除伊朗核能力,也未能遏制其导弹计划与地区扩张。
美国随即恢复并加码对伊制裁。
进入2020年代,伊核问题不但没有迎来解决,反而随着地缘政治的不断演变而变得更加棘手。
2025年初,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宫,这位曾一手撕毁伊核协议、主导“极限施压”政策的领导人回归,也让外界对美伊关系再度紧张充满忧虑。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4月12日,美伊双方在阿曼首都马斯喀特举行了自2018年以来的首次间接谈判,虽然彼此仍隔空对话,但这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外交信号。
截至目前,双方已经完成四轮谈判,虽然谈判尚未取得建设性成果,但能重返对话桌本身,就说明美伊各自的立场在经历多年对抗之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松动。
不过,这件事情的问题在于,到底是什么,让这两位冤家宿敌重新开始了谈判?
其实,这背后是美伊两国长达四十年的博弈真相。
美伊博弈真相
美国一贯将伊核问题包装为一场“防止核扩散”的全球性任务,声称伊朗核活动威胁到国际和平与地区稳定。
然而,若从更深层次的战略角度分析,这种表述只是表象。
真正让美国忌惮的,并不是伊朗是否拥有核技术,而是一个独立、自主、不受西方控制的伊朗,在中东重新崛起的可能性。
这种态度在特朗普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
2018年,他以伊朗“未彻底放弃核能力”为由,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并启动“极限施压”政策,将伊朗的能源、金融乃至高层个人统统列入制裁清单。
这套策略,其实并非真正意在修改协议内容,而是希望通过全面封锁迫使伊朗在地区影响力、军事实力、政治主张上全面退让,乃至在国内引发政权动荡。
换句话说,美国所关注的,从来不是铀浓缩的百分比,而是伊朗能否被彻底驯服。
更重要的是,美国对伊政策的制定,并不仅仅出自其国家利益考量,还深受以色列和沙特等地区盟友的影响。
以色列长期将伊朗视为生存威胁,坚决反对伊朗掌握任何核相关技术。
而沙特则因什叶派与逊尼派的宗教矛盾,以及对中东主导权的争夺,与伊朗在也门、叙利亚等多个战场上通过代理人交火。
美国在平衡这些盟友利益时,往往会进一步强化对伊强硬政策,以维持区域盟友体系的稳定。
如此一来,即使伊朗在技术上做出让步,美国也往往不愿完全放松制裁,谈判成果屡屡被外部政治因素搅局。
而从伊朗角度看,核计划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战略生存的象征。
因此,无论面对多大的制裁压力,伊朗从未在战略意图上彻底后退。即便在谈判桌上展现出一定程度的灵活,内在的底线却始终如一。
这种你来我往的拉锯,导致美伊关系始终停留在一种“可控冲突—有限缓和—再度崩盘”的循环之中。
每一次看似靠近的对话,背后都暗藏彼此的不信任与战略算计;每一次看似妥协的举动,也很可能只是为了下一轮较量争取筹码。
从2003年美军进入伊拉克,到2015年伊核协议的达成,再到2019年击杀苏莱曼尼将军、如今2025年的马斯喀特谈判,美伊之间的每一次接触,都不是合作的开端,而是下一次较量的预演。
归根结底,美伊之间的博弈,并非单纯的核协议之争,而是对中东秩序的定义权之争;不是技术谈判的得失问题,而是战略格局的深层对抗。
所谓时好时坏,不过是暂时的战术调适;而始终难以和解的背后,则是两种世界观与两种战略诉求的根本冲突。
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看清:哪怕马斯喀特的灯光不灭,哪怕对话还在继续,这场长达半世纪的角力,也注定不会轻易迎来真正的终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