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寒冬,一位七旬老汉在雪夜中艰难前行,只为抵达那支熟悉又陌生的部队。
当他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冒着风雪,终于站在军营门前时,只说了一句:“报告首长,任务已完成,请指示!”
这是迟到48年的复命。
可这场复命的背后,却藏着一段被尘封的记忆,还有一个注定无解的谜团,那声号角到底响起没有?
枪林弹雨八人阻敌
1948年冬,北京延庆的桑园镇,常孟兰的军靴踩在冻硬的山地上,脚底发麻,身上的棉衣早已湿透。
他望着远处密林掩映下的山道,那里是部队主力的撤离路线。
再过片刻,这里就将成为敌军与我方交锋的第一道火线,而他和另外七人,就是最后的屏障。
“排长,咱们真的一个都不能撤吗?”年纪最小的通讯兵小江问道。
常孟兰没回头,只把枪背了更紧些,沉声应道:“命令是死的,只要号角不响,我们就一寸不退。”
这句话就像钉子一样钉进了八人的心里,他们不再出声。
雪已经下了一夜,山野寂静,树梢压着厚重的白霜,唯有风吹雪屑。
连长将任务交给常孟兰时,没有任何犹豫,只说了一句话:“你是最能稳得住阵脚的兵。”这既是信任,也是重托。
五班七人,加上常孟兰,一个排的残兵,从先前无数次战斗中劫后余生,此刻聚在这片即将血染的山口。
他们没有太多武器,只有一挺轻机枪、几把步枪,还有十来颗手榴弹,每人怀里紧贴着几发子弹。
夜幕降临前,他们将阵地分段布置。
小江负责监听集结号的信号,被安排在高处的哨位上,他瘦小灵活,耳力最好。
常孟兰则亲自布置掩体,检查每一寸火力覆盖的角度。
天完全黑下来之前,寂静被一阵引擎声打破,常孟兰皱眉,借着微弱的光望去,远处山道出现了敌军坦克的剪影,还有星点火光闪动。
紧接着,一发照明弹划破夜空,将整片山头照得通明,敌人的身影如潮水般浮现。
“开火!”常孟兰率先打响第一枪,机枪咆哮着喷吐火舌,手榴弹呼啸而出。
七人分布在不同方位,交叉火力形成一道火网,敌军在突袭中被猝不及防打了个踉跄。
那一刻,夜空中火光闪烁、弹片横飞,山口仿佛被撕裂,地面震动着,像要将人的骨头震碎。
第一轮攻击被成功遏制,山道上的敌人留下了十几具尸体,暂时退却。
趁着短暂的喘息,他巡视一圈,发现机枪手老吴的手臂中了一弹,鲜血染红了半个袖子,他却笑着说:“还能动,排长,你看我还能开十梭子火。”
常孟兰把手搭在他肩上,用力捏了一把:“别逞强,这仗我们得打到最后。”
果不其然,第二波攻击紧随而至,这一次,敌人学聪明了,借助照明弹锁定他们的藏身点,用火力进行压制。
小李被迫暴露,腹部中弹,被战友拖回来时,已经失去了意识。
常孟兰咬着牙没让人抽身去救,他知道现在任何一个人撤出阵地,就是给敌人开了一道缺口。
“排长,听不到号角。”高处的小江突然跑了下来,神情焦急,“敌人冲太猛了,大部队是不是已经走远了?我们能不能撤?”
常孟兰瞪了他一眼,声音低沉却坚定:“只要号角不响,我们就得挡到底,战死也不能让他们追上咱们部队。”
小江被吼得愣住了,他点了点头,转身重新爬回哨位。
敌人不再试探,而是发起了猛烈冲锋,几名敌兵爬上了高地,差点突破防线,是常孟兰扔出最后一颗手榴弹,才将他们逼退。
八个人逐渐变成了六个、五个、四个……有的倒下后再没起来,有的还拖着伤腿继续拉枪栓。
一个小时过去,枪声已经稀疏,弹药所剩无几。
常孟兰趴在塌陷的掩体后,浑身是血。
他还在等,还在望着远方,耳朵贴地倾听,希望能听到那一声代表生的号角。
“排长……”老吴终于撑不住了,歪倒在地,嘴角却带着笑:“你说,这仗我们是不是打得还算硬气?”
黑夜突围血染归途
小江也没能等到第二次号角,他的位置被敌人用火力扫平。
“不能都死在这。”常孟兰脑子里这句话像雷一样炸响。
他抬头望了一眼天色,已经深夜,大部队应该早已走远。
“撤!剩下的跟我走!”他低吼一声,却没人回应。
他回头看去,战友们或倒在地,或没了动静,只剩下他一个人,成了孤军。那
一瞬,他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死了,站在战场的边缘。
可军人的本能将他从绝望中拉了回来。
他抓起身边的枪,一头扎进雪地,他要突出去,他不能死,他要找部队,他要问清楚:那一声号角,究竟有没有响起!
常孟兰抱着枪,腰间别着最后一颗手榴弹,像只狼一样在黑夜里穿梭,他的腿被弹片擦伤,血从裤脚蜿蜒滴落,雪地上拉出一道狭长的血痕。
山林间漆黑一片,他躲过一波敌人的搜索队,趁着风雪掩护,一点点地向山下摸去。
耳边仍旧嗡嗡作响,他总觉得有声音在回荡,那是小江的喊声?是老吴的笑声?还是连长在耳边低吼“死战到底”?他分不清了。
终于,天色泛白,常孟兰跌跌撞撞地奔出山谷,他回头望了一眼那片燃烧了一夜的战场,眼眶热辣。
他不知走了多远,只记得终于脱离了敌军的包围,倒在一处岩壁下昏睡过去。再醒来时,身上结着一层霜,枪还抱在怀里,指缝里是冻干的血。
那一天,他成了整支断后小队的唯一幸存者。
回到老家后,他一句话也没提,只对亲人说:“任务还没结束。”村里人看他的眼神总是怪异,说他疯了,说他是逃兵。
但他不争辩,他只是一个还没复命的军人。
他日日夜夜思索:是号角真的没响?还是自己耳背听不见?如果号角真的响了,自己却没听到,那岂不是错过了撤退的时机?
那些战友,是不是因为他多坚持了几分钟才牺牲的?
这些问题像魔咒一样,一天天缠绕着他,化作夜半梦中的惊醒、日间目光的黯然。
他无数次梦见那晚的山口,梦见小江喊他撤退,梦见自己在雪地里一遍遍喊:“集合!集合!”却始终没人回应。
他活下来了,却再也没有从那场战斗中走出来。
天涯追寻只为复命
部队在哪?连队是否还在?他不知道。
他只知道,自己还没听见那声号角,还没听到首长的指示。
他带着七位战友的死,独自一人活了下来,背负着无法释怀的使命。
这个使命,不是为功劳簿添一笔荣誉,也不是为了换来什么补偿,而只是为了亲口告诉组织:“任务完成,请指示。”
他开始了自己的追寻。
他首先去了北京,那里是新中国的心脏,他想,也许在那里能找到一些军队的线索。
他背着干粮袋、揣着唯一的复员证,找到了军区接待处。
负责接待的军官见他衣衫褴褛、神情执拗,还以为是个上访的老农,但当常孟兰取出一块包得严严实实的手绢,展开一张旧报纸里压着的军人证件。
“我是原晋察冀军区四纵三十团三营八连二排排长,常孟兰,任务执行期间失联,现归队报到。”
年轻军官一时不知如何回应,只能让他回家等消息,这一等,就是两年。
他不甘心,再次北上,这一次,他走得更远,从北京辗转山西、河北、辽宁,拜访老兵,探访营房。
他听说老部队可能改编入东北野战军,又踏上东三省,连冬天的松花江边都留下了他孤独的足迹。
每到一个地方,他总是先打听部队番号,写信、托人、排队求见,不管天气多冷,不管车票多贵,只要有人提起哪怕一点风声,他就追着去。
“你这是图个啥啊?”许多战友和百姓都不理解,“都快成建国老兵了,复个什么命?你要是想当烈士家属,早说有人给你办。”
“我不要烈士证,不要待遇。”常孟兰摇头,“我要找到部队,找到首长,我要告诉他,我们的任务完成了。”
没人再多问,他一身旧军装始终没换,哪怕布料已经磨得发亮,肩章褪色。
有人笑他“倔”,也有人说他“疯”,但他始终如一,不言不辩,低头继续走自己的路。
他曾靠摆摊、打短工维持生计,只为攒够下一次去军区的路费。
时间流逝,他的背越来越驼,眼神却没有一丝迟疑。
这一寻,就是四十七年,他从壮年到老年,从黑发到白发,走遍半个中国。
曾经的营房变成了工厂,曾经的战友大多数已经离世,而他依然没有放弃。
终于在1996年初,他收到了来自沈阳军区的消息,一位在军事学院任职的副院长——王定庆,在整理资料时无意中看到了一份旧档案,里面记载着一场在桑园镇阻击战中失联的部队,还有一个熟悉的名字:常孟兰。
这一刻,老人沉默了良久。
他没有欢呼,也没有落泪,只是默默地翻开那本陪伴他多年的笔记本,在某一页空白处写下四个字:消息找到了。
那年,他已经七十多岁,身患多种老年疾病,可他依然收拾行李,在家人的劝阻声中独自出发。
他要去见那个部队,不论还有没有人记得他,他都要亲口告诉他们:“任务完成,请指示。”
迟到复命号角成谜
没人知道这位佝偻着腰、满身风雪的老人是如何抵达门岗的。
据当时的哨兵回忆,他们是在夜间例行巡查时,发现了趴在雪地里已经半昏迷的常孟兰。
送他进医务室抢救时,他手里还死死攥着那本泛黄的笔记本。
抢救过后,他缓缓苏醒,第一句话就是:“请让我见你们团长。”
当团长王永久赶来病房,老人已强撑着坐起,面色苍白却神情肃穆,他吃力地将手从被褥中抽出,艰难地抬到额头,敬了一个颤抖却标准的军礼。
“报告团长!”他声音沙哑,字字如钉,“原晋察冀军区四纵三十团三营八连二排排长常孟兰,奉命带领五班七名战士,执行断后任务,掩护大部队安全撤离,两名战士牺牲,其余下落不明,我不幸与部队失联,现前来复命,请首长指示!”
这一席话,令在场所有人瞬间肃然起敬。
王永久愣在原地,片刻后眼眶泛红,向这位迟到了近半个世纪的老兵,回敬一个庄严的军礼。
组织为常孟兰举行了简单而庄重的欢迎仪式,宣读了他当年阻击任务的战斗记录,确认了他在战斗中表现出的英勇和牺牲精神,并郑重其事地说:
“常孟兰同志,你的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组织感谢你!”
这一刻,常孟兰老泪纵横,他终于说出了压在心头四十七年的那句话,也终于听到了来自组织的认可。
可复命之后,他却迟迟没有离开营地,他还有一个心愿——他要知道,那一声号角,究竟有没有吹响。
他找到了团史室,找到了资料员,翻看几十年前的战斗档案。可惜,那场战斗因为混乱与地理偏远,记录极少,他又走访了许多老兵,希望从口述中找回一丝蛛丝马迹。
有老兵告诉他:“那晚我在后山,没听见号角,可能没响。”
也有人说:“战斗太激烈了,吹号的战士可能被打中了。”
更有人怀疑:“说不定号角响了,只是你没听见?”
常孟兰沉默了,他无法判断哪个说法更接近真相,也无从得知,自己和战友们的坚持是否因号角的缺席而失去了意义。
2004年,常孟兰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生为军人,死亦军魂。”当如是也。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