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军报·中国军号
修理技师正在维修战车。树冉阳摄
推开窗户,鸟鸣声伴着花香迎面而来,让清晨正在整理内务的官兵心旷神怡。
在海军某部,奋战一夜的修理技师们走出车间大门,在晨曦中舒展筋骨。前一天,装甲车在演训场上呼啸驰骋,连续射击的火炮震颤着大地。泥泞的道路和高频度火力输出,让两辆战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故障。接到指令后,修理技师们迅速出动,将故障车辆拖回车间。
拧动扳手、抡起铜锤、打开仪表……清脆的金属碰撞声回荡在车间。经过一夜抢修,战车重振雄风,继续在演训场上发挥战斗力。
一
对底盘修理技师潘国进来说,每一次执行维修任务就像给战车做“手术”。技师的成长道路很漫长。潘国进和装甲车一起走过20余个春秋,共同经历了许多风雨坎坷。对于他来说,装甲车如同战友。
刚入伍时,潘国进和战友们一样,怀揣着冲锋陷阵的英雄梦。然而,新兵下连,他被分到了修理岗位,这使他一度有些迷茫。但一次训练中的保障任务改变了他的想法。
那天,某型步战车转向失灵,潘国进急忙来到车前更换零部件,但无论他怎么尝试都无济于事。如果超过修理时限,战车将被导演组判定损毁退出演习。望着停在路边的战车,潘国进和车组成员感到焦急万分。
就在这时,班长来到他们身边,简单了解情况后便钻入车底,对底盘部件逐一排查。15分钟后,班长找到了故障根源。他取出工具,更换部件、调整参数,动作忙而不乱。不一会儿,战车重新启动,开足马力成功跟上装甲集群。
班长身上的迷彩服已被汗水浸透,脸上的油渍却掩不住他的奕奕神采。
那次经历改变了潘国进对修理技师的认识。修理岗位是另一个争分夺秒的战场。他在笔记本的扉页上写下“保障即战斗”的座右铭。
潘国进想要提升自己的保障技能,他面对训练充满干劲。夏天,装甲车内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他的衣服被汗水浸湿,背后凝成一层白白的盐霜;冬天,车间里冷得像冰窖,装甲车的金属部件更是冰凉刺骨。他为了观察机械结构,在铁甲之间的缝隙里,一待就是半天……
潘国进边学习边实践,半年时间里,他几乎没有休过周末。说明书和相关的教材也被他翻得卷起毛边。晚上回到宿舍,他时常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虽然辛苦,但他的技术得以快速提升,如今已熟练掌握多种车型的维修方法。
二
身为装甲修理技师,不仅需要耐心细致,有时更需要勇气。
一次濒海训练,某型战车的炮弹在击发后未能从炮管射出。
“孙班长,这发哑弹……”列兵谢震东的声音紧张得有些发颤。火炮修理技师孙淼示意他噤声。在规律的机械运转声中,他听出了微弱的“嘶嘶”声。凭借经验,孙淼很快确定了故障原因:前一发炮弹的部分弹袋脱落,卡在了膛线内。
弹袋碎片体积小,却很危险,如果不及时取出,炮弹将在炮管内受到阻力,极有可能发生炸膛。面对故障,修理技师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是用炸药将哑弹在车内殉爆,这样处理,战车就可能面临报废。第二个是手动取出哑弹,将它运送到处理区处理,在这一过程中则有可能发生爆炸……
“不能轻易抛弃战车。”短暂沉思后,孙淼开始手动取出哑弹。他小心翼翼地从膛管内夹出哑弹,将药筒取出。拿出药筒的时候,他发现药筒侧后方竟有一部分在冒烟。危急时刻,孙淼没有放手,而是捧着它一步步挪动,尽可能平稳地将它运到弹药处理区。
冰冷的炮弹拿在手中,孙淼仿佛能感受到它的“心跳”。他不敢剧烈呼吸,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流淌。70米路程,他足足走了3分钟。当他将炮弹放入处理区时,屏息凝神的战友们终于松了口气。
孙淼的笔记本里,详细记录着各种故障处置情况:某型穿甲弹闭锁异常的处理要诀、高温环境下密封圈膨胀系数公式……还有一些用红笔标注的“危险案例”。如今,这些宝贵经验都成了他开展教学的经典教案。
三
装备更新换代,修理技师们也在一次次自我“归零”,从头开始学起。
“走进新型雷达信号处理器的‘内心世界’,你会发现它和老款是有差别的……”修理车间内,雷达修理技师郜凤军正在给战士们授课。
从事雷达修理专业10多年,郜凤军深知雷达对战车的重要性,它就像战车的眼睛和耳朵,为指挥员采集信息。
刚接触雷达维修时,为了掌握原理,郜凤军会把每个部件的电路图都绘制出来,仔细研究线路走向,反复拆解、组装。
然而,旅里列装新型雷达装备后,各个部件的组成、操作与之前大不相同,郜凤军之前的努力几乎付诸东流。
“那就从零开始吧。”
郜凤军摸着新型雷达的控制面板下定决心。他相信,新旧雷达操作虽有不同,但工作原理相通,只要肯钻研,一定能攻克难题。
某天深夜,正在研究雷达原理的郜凤军接到了儿子的视频电话。电话那头,5岁的小家伙举着郜凤军买给他的积木炫耀道:“爸爸看我拼的雷达车!”望着儿子用积木搭成的模型,郜凤军突然有了灵感:新装备的进化是否也能类比积木的排列组合?
仿照堆积木的原理,郜凤军研究出了“模块化学习法”。他把新型雷达拆解成几个功能模块,与旧装备逐个比对,然后进行迁移学习,终于摸清了新型雷达的“脾气秉性”。
在车间,机油和各种化学品挥发在空气中,散发着刺鼻的气味,长时间呼吸会犯恶心。因此,许多修理技师的工具箱底层都有家人准备的香囊,孙淼存着妻子晒的木棉花,潘国进藏着母亲缝的艾草药包,郜凤军的黑色挎包里有儿子给他的柠檬味湿巾……工作之余,他们闻一闻香味,感受家人的牵挂随香气沁入心脾,疲惫一扫而空。
深夜的车间,官兵时常能看到铁甲间的缝隙里发出丝丝亮光,那是修理技师们仍在检修装备。每当他们完成检修,从密闭的空间里钻出来时,背上斑驳的油渍,在皎洁的月光下如星星一般闪闪发光。
(解放军报·中国军号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