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奇特现象:为啥从政工转为军事的将领个个还挺能打?

2024年05月13日21:45:17 军事 1664

在我国的开国将帅中,干部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军事干部,另一种是政工干部。好多人从抗日战争开始,从政工干部一下子转为军事干部,没成想,仗打得相当漂亮,这些人因此被称以“军政双全”的将领。

元帅和大将就不用说了,除了谭政被冠以“政工大将”的称号外,其他人无一不是“军政双全”的将领。

上将中,王震、王新亭、邓华、陈锡联、杨成武、刘震、张爱萍、韦国清、叶飞、杨勇都是这类代表,他们在红军时期都担任政工干部,抗战时期改任军事主官,仗打得都不赖。

我军奇特现象:为啥从政工转为军事的将领个个还挺能打? - 天天要闻

最具代表的莫过于陈锡联,人送外号“小钢炮”,作战勇猛,红军时期从战士一步步升任师政治委员,抗战爆发后改任军事主官,担任八路军第129师第385旅第769团团长,率部取得129师出征抗日的第一场胜仗——阳明堡大捷

1938年6月12日,769团扩编为新385旅,陈锡联升任旅长,与陈赓、谢富治等人平级,此时距他当团长的时间还不到一年,而且当时只有23岁,是八路军最年轻的一位旅长。

此后,陈锡联愈战愈勇,所向披靡,成为刘邓首长麾下的主力战将,1949年更是担任了二野第三兵团司令员。要知道二野的老资格非常多,比如王树声、王宏坤、陈再道,随便拉一个出来,资历都吊打陈锡联,而且战功也不差,但是陈锡联最终从他们中间脱颖而出,成为后起之秀,说明他的能力是得到刘邓首长认可的。

我军奇特现象:为啥从政工转为军事的将领个个还挺能打? - 天天要闻

中将里,詹才芳、郑维山、杜义德、胡奇才也都是这种类型的,而且还都是来自红四方面军

郑维山是中将堆里比较能打仗的,参加红军后从传令兵做起,18岁担任师政委,19岁调任红四方面军的头号王牌师第88师政委,文武双全,抗战时期虽然在晋察冀沉寂了几年,但是解放战争时期大放异彩,毛主席曾评价其“南有许世友,北有郑维山”,丝毫不输杨得志、杨成武等人。

少将中,钟伟最具代表性。钟伟少将给人的印象是类似于李云龙一样的猛将,其实他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因此红军时期一直担任政工干部。

抗战后期,钟伟才转任军事主官,他真正打出名气的是在东北战场上,曾三次“抗命”,不仅没被责罚,而且还被四野首长表扬,更是在1948年从师长直接破格提拔为纵队司令员。

我军奇特现象:为啥从政工转为军事的将领个个还挺能打? - 天天要闻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奇特现象呢?

第一,是对政工干部的定位。红军时期,我军对政工干部的定位并不准确,几乎能认识一点字都可以做政工干部,有些没上过学,但是有耐心学,学习能力快的,也可以承担这个角色,这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毕竟真正肚子里有墨水多并不多见。

第二,是角色承担。政治主官在我军的体系中非常重要,而我军一直实行的是“双首长制”,合称“军政主官”,两位主官相互配合,共同领导一支部队,因此需要有人去承担其中一种角色,有些政治主官的指挥水平其实并不比军事主官差,只是他需要去承担这个角色而已。

我军奇特现象:为啥从政工转为军事的将领个个还挺能打? - 天天要闻

第三,是战场上的磨炼。政治主官并不完全只负责部队的政治工作,也要会带兵打仗,其实很多时候军事主官和政治主官都会分兵,各自指挥一个战场,这种现象在红四方面军中最为突出。比如红四方面军的总政委陈昌浩,他在战场上作战勇敢,通常和战士们一起冲在最前面,遇上比较大的战役时,他也会和总指挥徐向前分兵,各自指挥一个战略方向。一来二去,很多政治主官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都成了“军政双全”的将领。

军事分类资讯推荐

金日成催促中国立即出兵,毛主席说他想多了,得让苏联和他说说 - 天天要闻

金日成催促中国立即出兵,毛主席说他想多了,得让苏联和他说说

就在早前,朝鲜已经接到了毛主席亲自签发的电报,明确表示中国将出兵援朝,并已做好准备。然而,朴一禹来到沈阳后,并没有就志愿军入朝具体事宜进行沟通,只是传达了金日成首相的要求,希望中国军队立即过江,并说金日成现在德川,志愿军指挥部也应该设在那里
来自铁军第43军的两大王牌师,六大军长,皆是军中翘楚 - 天天要闻

来自铁军第43军的两大王牌师,六大军长,皆是军中翘楚

在1948年十一月,由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改编而成的第43军,是解放战场上,四野大军的头号主力部队之一,为加快促进东北地区的解放立下赫赫战功。在战略追歼阶段,第43军与兄弟部队共同南下作战,参与衡宝战役,和兄弟部队共同重创白崇禧军事集团。此举
战火中的科技革命:重塑未来战争新纪元 - 天天要闻

战火中的科技革命:重塑未来战争新纪元

战争冲击波,科技世界的重塑与变革。近期战火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再次点燃,但这场战争不仅仅是对地理和政治版图的重新划分,更是一场科技领域的无声革命。战争的硝烟背后隐藏着科技创新的澎湃动力,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世界。首先,我们看到了无人机技术的突飞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