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印度国防新闻报道,普拉卡什·梅农中将称,在乌克兰战争期间,俄总统普京和俄高层的一些成员总是有意无意的提到核武器,试图通过核威胁来警告美国及其北约减少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但是,考虑到北约援助乌的军事资源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偏向于提供进攻性武器,比如战斗机、坦克和导弹等,这说明俄罗斯的核威胁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俄方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决定在临近北约边界的白俄罗斯境内部署战术核武器(tnw),期望通过这种在家门口部署战术核武的手段来阻止北约对乌的军援。
与此同时,根据2018年核态势评估的结果来看,美国缺乏迅速和可用的核能力来阻止俄罗斯使用战术核武器。因此,从2019年12月开始,美军就在田纳西号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ssbn-734)的部分三叉戟潜射弹道导弹上搭载了新型5万吨级tnt当量的w76-2型战术核弹头,让其在大西洋上战略巡逻,以威慑俄罗斯。
印媒称,俄美之间的战术核对抗提醒印度,在印周围还有两个核大国--巴基斯坦和中国,他们也有可能会使用战术核武器来威慑印度。按照印度的核学说规定,印度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只有当其领土和在任何地方的军队遭到核攻击时,印度才会发动核反击,不论对方使用战术还是战略核武器,印度都以威力巨大的战略核武器进行报复,而且这种报复将是大规模的,要让对方承担不可接受的损失。按照这样的核规定,印度并没有制造可用的战术核武器,其只装备了战略核武器。
战术核武器的当量通常在1000~10万吨之间,这种低当量核弹的爆炸威力并不是特别大,它主要用于打击战场上的一些高价值目标,比如指挥所、桥梁、部队集结地之类的,一般可以用战斗机和大炮发射。相比之下,战略核武器则属于摧毁城市的那种级别,通常由弹道导弹发射。
然而,与印度观点相反的是,巴基斯坦并未宣称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而且其装备了很多战术核武器。印媒推测,由于印度的军费是巴基斯坦的四五倍,导致其常规军力强于巴基斯坦,一旦两者发生大规模的常规战争,巴基斯坦很可能挡不住印度的进攻。我们来假设一下,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巴方很可能会使用战术核武器来扭转战场上的不利局面,比如,使用战术核武器摧毁印军后方的关键桥梁,切断印军的补给线路等。
然而,此时问题就出现了,由于巴方并未使用核武器攻击印度军队,单纯只是用威力较小的核武器摧毁了一座桥梁,很可能也没造成人员损失,而且这座桥梁也可能不在印度境内,巴方这么做的目的只是为了阻止印军的继续推进。面对此种情况,印度该怎么做?首先它不符合印度的核规定,印度无法使用战略核武器进行大规模报复。即使这座桥梁在印度的领土上,难道印度要用战略核武器对巴方发起大规模的核报复吗?一旦如此,那么两个核大国就会立刻上升到灭国级别的核战争。
事实上,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印度的领导层会陷入很尴尬的境地,很可能在充分考虑后果的情况下撤兵。印媒称,在现实中,巴基斯坦在每一次危机对抗中都挥舞着核大棒,希望以此来遏制印度,而印度则别无选择,只能在充分了解后果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常规实力来应对来自巴方武装人员的频繁袭击。
但,如果印度也拥有战术核武器,当巴方在战场上投入战术核武时,印军则可以对等的使用它,也用战术核武摧毁巴方的某座桥梁。如此既可以避免发生灭国级核战争,又可以找回场子。印度认为,尽管双方都拥有核武器,但有限战争是可接受的。
印媒称,印度的另一个近邻,中国尚未承认拥有战术核武器。就未来有可能爆发的中印战争来说,相互拥有核武器可能会限制双方的战争规模。这与乌克兰战争不同,因为俄乌双方,只有乌克兰没有核武器,因此俄军才敢发起大规模的常规战争,而拥有核武器的俄罗斯,其核威慑的目的只是为了阻止北约的干涉。
事实上,即使没有核武器的限制,中印之间也不太可能发生“大战”,因为这里的地形就无法展开大兵团作战。只有在印军想越过喜马拉雅山强占对面的中国领土,或者中国强占印度领土时,才有可能爆发“大战”,但这样的作战目标对双方来说都很难实现,想把重武器成建制的从喜马拉雅山一侧运到另一侧,还要冒着对方火力的情况下,是几乎很难完成的任务。但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性。
印媒称,由于在常规军力方面弱于中国,印度或许应该像巴基斯坦那样发展战术核武器来弥补中印间的常规军事差距,以避免在大战时不敌中国。问题是,在印度的观念当中,核武器没有军事作用,它只是用于战略核威慑的,在真正的战场上,常规武器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过话又说回来,或许有必要修改关于核报复的定义,将大规模报复改成“惩罚性报复”。为此,印度可以生产战术核武器,当对手使用战术核武时,印度可对等使用,同时又能避免上升到灭国级核战争的风险,如此修改可以让印度的核反击变得更灵活。
事实上,印度想多了,中国也遵循不首先使用核武原则,中印之间的冲突大概率会以常规形式进行。不过,如果印度非要制造战术核武,那么中国也有理由对等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