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蒋介石军事优势那么大,为什么还是打输了?萨沙问答第141集
以往我们脑袋中的固定观点,就是蒋介石军事力量极为强大,解放军非常弱小,完全是以弱胜强。
其实,蒋介石的军事优势,是要划分时期的。
在红军时期,蒋介石才有很大的军事优势。
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期间,兵力达到顶峰。
当时赣南中央苏区拥有12万兵力,算是兵强马壮。
但蒋介石围剿的部队,包括嫡系和协同作战的军阀部队,则高达50万规模,军事优势非常明显。
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苏区后,总兵力不过5万人。
相反,当时蒋介石实力则达到顶峰,仅仅嫡系部队就有60万规模,还有大量归附他的军阀,实力具备压倒性优势。
不过,到了第二次国共内战,也就是解放战争期间,情况就不同了。
抗战爆发时,八路军为4万多人,新四军为1万多人,总兵力为5万多人。
抗战结束的时候,八路军为正规军90万,地方部队60万,总兵力为150万。
新四军正规军22万,地方部队10万,一共32万。
需要说明的是,地方部队不是民兵,而是地方作战部队。
以冀中根据地为例,军分区的部队是正规军。他们有正式的番号,官兵穿军装,武器较好,训练严格,军官和军士多是经验丰富的老兵。
军分区的部队是可以打硬仗的,也可以用于攻坚,同当年红军主力部队没什么区别。
相反,八路军地区队则是地方部队。
由于抗战的需要,八路军通常在2到4个县范围内,设置地区队这种地方武装。
地区队是团一级编制,但通常都是小团规模,也就是不足千人规模。
地区队为了作战需要,有时候不穿正式军装,但同正规军区别不大。
地区队有司、政、后机关。一般编有区队长、政委、参谋长、政治处主任以及简略的参谋、干事、助理员等。
同样因为游击战的需要,地区队没有营的编制,而是设置若干个连,每连3个排,每排也是3个班。
地区队的武器装备比正规军要差,但大大强于民兵,训练也很严格。
其实地区队同正规军没有根本性区别,可以看做正规军抽调到地方领导游击的部队。
地区队穿上军装,就是正规军了。
电影《地道战》中,在51大扫荡中掩护老百姓撤离的八路军,就是地区队。他们最高军官是崔连长,连里面还有轻机枪,战斗力是比较强的,才能顶得住日伪军的进攻。
至于民兵,就是我们熟知的县大队、区中队和区小队。
这些是地方民众自卫武装,平时归属平时归属于县委、区委指挥,而不是八路军。
当时每个村都要组织民兵,原则上16到23岁的青壮年小伙都是民兵,甚至年轻妇女也可以成为女民兵。自然,民兵不是都要去打仗,更多是从事驾驶队、运输队、军鞋组、破路队等协助工作。
若干村组成一个区,挑选优秀民兵成立区中队或者区小队,几个区构成一个县,组成县大队。
县大队多是一个营的编制,有的则只有一个连,大县则可能有独立团的编制。
区中队和县大队,同各村民兵有一定区别。
各村民兵一般是不能脱产的,一面种地一面训练,武器是有什么用什么,很多是拿着红缨枪、大刀。
而县大队的民兵多是脱产的,武器装备也比较好。
平时进行游击战时,主要是地方部队率领县大队、区中队作战,各村民兵负责后勤和协助工作。
搞清楚概念,我们就知道,民兵数量是非常多的。
1945年,仅仅新四军的民兵就有96万余人。
而八路军一个晋察冀根据地,民兵就有90万。
部分民兵可以升级为正规军,大部分民兵则至少可以称为后勤人员,立即上岗,不需要培训。
我们暂且不看民兵,1945年解放军正规部队兵力有182万人,接近200万。另外还有数百万民兵,作为后备兵员,实力很雄厚。
这182万人绝对不是什么游击队,以林彪四野为例,接受了苏联转交的几十万关东军、伪满洲国军装备,迅速完成了部队的野战化。
那么,老蒋的部队有多少人?
1946年内战爆发,国军总兵力为430万人。
看起来很牛逼,是解放军182万的两倍还多。
其实,这430万人中包括后勤和军校101万人,还有非正规军74万人。
这185万人都是不能打仗的,不是后勤就是文职等军种。
真正可以作战的,就是200万人正规军编成86个整编师,248个旅。
另外,国军还有特种兵36万人,海军3万人,空军16万人,一共55万。
这里的特种兵主要是炮兵、装甲兵、汽车兵、通讯兵等等,在当年都属于特殊作战人员。
那么,国军在1945年可以动用的野战部队,实际上为255万人。
这个数量相比解放军的100多万仍然有优势,但差距却大大缩小了。
更倒霉的是,解放军内部不存在派系,这近200万部队都是听命于延安,所有指挥官可以任意撤换。
国军则恰恰相反,直到1946年仍然军阀林立。
广西军阀桂系军队为20万,山西阎锡山10万,云南卢汉6万,绥远傅作义10万,青海宁夏马家军10万、西康刘文辉3万等等。
这些大小军阀部队总数,最少有六七十万人。
说来可笑,这些军阀部队恐惧中央军甚至超过解放军。
他们为了自保很多时候都是抗命不从,甚至反咬一口。
在三大战役最关键时期,军阀仍然在不断内讧。
淮海战役期间,白崇禧让桂系按兵不动,不去增援中央军。
辽沈战役期间,面对蒋介石一再催促出兵增援,华北的傅作义阳奉阴违,不愿意出兵进入东北。
平津战役期间,蒋介石反复命令傅作义放弃华北南下,甚至连二公子蒋纬国都派去做说客。最终结果是,傅作义宁可选择向解放军投降,也违背老蒋的命令,拒绝撤退。
至于卢汉、刘文辉、宁夏马鸿宾等军阀,后来都拉杆子叛变到解放军那边去了。
如果把这六七十万军阀部队也去掉,蒋介石哪里还有什么兵力优势。
只能说,在第二次国共内战初期,蒋介石得到36个师的美械武器,让装备有很大改善。
另外,国军一些部队同日军血战8年,野战经验比解放军要丰富,一对一能够占据上风。
不过,这些部队数量有限,大部分国军战斗力同解放军相差无几,甚至还颇有不如。
就事后诸葛亮的眼光来看,当时蒋介石并没有什么军事优势,无论是全面进攻还是重点进攻都是荒唐的,是严重高估自己的战略误判。
蒋介石的战略应该是攻势防御,保住自己地盘前提下,同解放军对峙,试图满满获胜。
他这样拉开架势想一口吞掉解放军,那么没打就已经先输了六七成。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事情永远是这样。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