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编辑:大核有料
近段时间,印度有点高调,5月下旬接连宣布两个“大喜讯”:一是莫迪宣布印度首款“本土芯片”要下线,二是印度官方称自己已经超过日本,成了世界第四大经济体。
消息一出来,印度国内不少人挺激动,认为这是印度崛起的标志,这下能在中美面前扬眉吐气了!
那么,这俩“喜讯”到底有多少含金量?是自嗨还是事实?
印度宣布两大喜讯
印度一直都想降低对进口芯片的依赖,再加上莫迪政府大力推行“印度制造”战略,印度方面在近几年加速推动本土芯片制造的发展。
莫迪23日宣布,东北部的半导体工厂要下线首款“印度造” 芯片了,还称这里以后会成为能源和半导体的战略要地。
听起来挺厉害,但仔细一看,这芯片用的是28nm 工艺,而现在全球最先进的已经到2nm了,差距有多大呢?
打个比方,别人已经在研究造火箭了,印度刚学会做鞭炮。
而且这芯片原定2024年底发布,现在推迟到2025年下半年,进度上也慢了一拍。
为了搞芯片,印度其实挺舍得花钱,2021年时就搞了个 “印度半导体计划”,砸了7600亿卢比,支持造芯片和显示器。
这次的芯片项目由塔塔集团牵头,投了2700亿卢比建工厂,能创造3万个就业岗位。
莫迪还拼命推销东北地区这块地方,又是修高速又是搞水电太阳能,准备要把这里变成连接东盟的贸易门户,吸引更多投资,阿达尼集团和信实工业也跟着表态,说未来要投几千亿卢比。
喜讯除了芯片之外,还有印度的经济排名。
印度国家转型委员会首席执行官苏布拉马尼亚姆宣称,根据IMF的数据,印度GDP已经4万亿美元,超过日本成第四大经济体了,还表示再过两三年印度能超过德国。
但这里面有个时间差的问题,IMF算印度GDP用的是财年(4月到次年3月),而日本用的是自然年。
按2024年的数据,印度GDP是3.9万亿美元,日本是4.02万亿美元,印度其实还没超过,IMF预测到2025-2026 财年,印度可能略高于日本,但这得等到2026年才能验证。
而且印度人均GDP才2880美元,日本是3.4万美元,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喜讯是自嗨还是事实?
尽管印度政府试图以这两大喜讯去塑造“崛起大国”形象,但现实很骨感。
先看半导体领域,印度芯片28nm工艺虽被印度视为“突破”,但与台积电、三星正在量产的3nm及研发中的2nm工艺相比,整整落后8-10年。
印度能迈出这一步,确实不容易,至少说明有了点自主意识,想摆脱对进口芯片的依赖。
但造芯片不是过家家,从设备到材料,印度几乎全靠进口,比如光刻机、硅片这些关键东西,印度自己根本造不出来。
这些设备、原材料正受到中美博弈、日韩管制政策的制约,印度想构建“自主可控”的芯片产业,要看别人的脸色。
而且印度在国际合作时也屡屡受挫,台积电、以色列Tower半导体这些国际大厂,之前在印度的项目说黄就黄了。
原因是要么找不到技术伙伴,要么嫌印度基础设施差,没电没水,咋搞高科技?
再说人才,印度虽然有很多搞半导体的工程师,但大多集中在设计环节,制造和测试的专业人才缺得厉害。
政府现在才开始和大学合作开课程,培养技术工人,无法立马看到成果。
全球半导体技术迭代太快,印度刚学会28nm,别人都在搞3nm、2nm了,印度再这样自嗨可能连门槛都摸不着。
印度经济排名这事更得冷静看,就算印度GDP总量超过日本,也不代表实力就真的强了。
印度14亿人口,总量高点不奇怪,但人均下来还不到日本的十分之一。
而且印度经济靠的是服务业撑着,制造业占比才14%左右,连莫迪自己定的25%目标都没达到。
说白了,印度有点“虚胖”,工业底子薄,很多东西还得进口,抗风险能力并不强。
莫迪政府急于释放喜讯,一方面是想给自己的“印度制造”战略贴金,显示政绩,另一方面也是想在是想在中美博弈中抢占“第三极”话语权。
美国为制衡中国,近年大力拉拢印度,将其纳入“芯片四方联盟”(Chip4),但提供的技术多为成熟制程,核心知识产权严格管控。
中国在芯片领域被卡脖子,印度想趁机分杯羹,试图以民主国家身份吸引西方产业链转移,却因自身效率低下、政策反复屡屡错失机会。
印度宣布的两大“喜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不过也存在夸大和自嗨的成分。
在半导体领域,印度虽然迈出了重要一步,但面临的挑战依然巨大,在经济排名方面,印度有可能在未来几年超越日本,但经济结构的问题不容忽视。
结语
莫迪政府想要在中美面前扬眉吐气,还需要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经济改革等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
对于印度来说,这两大“喜讯”是一个新的起点,而非终点。
参考:
1. 环球时报:事关芯片,莫迪宣布“大消息” 2025-05-27
2. 澎湃新闻:印国家智库称“印度已成第四大经济体”,印媒:还需等等 2025-05-27
3. 观察者网:印度官方称已超日本成第四大经济体,果真? 2025-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