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消息,印度大费周章组织五十多名政客,带着“厚如砖块”的文件全球飞,就是为了告诉大家,自己在印巴冲突中“赢麻了”,结果显而易见,压根没人搭理这个胜利宣讲团。
最搞笑的是,他们飞到日本准备好好讲讲150页的PPT,但日方却只听了15分钟,这点时间甚至不够演示完那份宣称"印军击落12架巴军战机"的PPT前三分之一。
更尴尬的是,除了日方例行公事的通稿,整个日本媒体圈集体沉默。
次日,印度代表团开启"刷脸模式",先后与日本6名政客会面。但除了前防卫大臣木原稔在个人账号发了一张合影,配文"呼吁印巴和平解决争端"外,其他日本政客均未公开提及此事。
可以说,印媒鼓吹的"国家意志彰显"在东京街头连个水花都没溅起。
当宣讲团转战美国时,尴尬达到顶峰。美国国务院全程冷处理,而《纽约时报》直接发文打脸,指出印度宣称"击落8架F-16D和4架枭龙战机"纯属虚构。
报道还揭露,印度政府和媒体正在系统性制造假新闻,试图将边境小规模冲突包装成"史诗级胜利"。
就在印度宣讲团没有泛起任何水花的时候,莫迪亲自下场了,不过他的重点不是印巴冲突,而是宣告全球,印度已经是全球第四大经济体。
印度国家转型机构配合宣称,3年内还将取代德国跻身世界前三。
美媒立刻发出数据给印度泼了盆冷水,IMF最新报告显示,印度GDP仍落后日本,真正超越可能要到2026财年才能尘埃落定。
这场争议的核心在于统计标准的分歧,IMF采用"财年跨日历"的独特算法:将印度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的财年标注为"2024年数据",而日本等国的GDP则严格按日历年计算。这意味着印度官方宣称的"2025财年超越日本",在IMF体系里实际对应的是2026年3月才能确认的结果。
不过IMF也给印度留了想象空间。其预测显示,2025年印度人均收入将翻倍至2880美元,且2025-26年增速有望达到6.2%。
但莫迪的野心远不止于此。早在2023年他就立下要做世界第三的目标,日前他又重申要在22年内转型为发达国家。印媒发布的战略文件甚至勾勒出30万亿美元经济体的远景,相当于目前印度GDP的十倍。
印度能实现这些目标吗?
想要在3年内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需要印度在保持名义GDP高增速的同时,德国的经济还要近乎停滞。
德国2024年GDP约4.66万亿美元,若按IMF对印度2026财年4.19万亿美元的预测计算,印度需在接下来两年内年均增长超9%才能实现反超。
但现实是,印度经济增速已从2023年的9.2%显著放缓,且面临制造业短板难补的困境,尽管莫迪力推"印度制造",但制造业占GDP比重长期徘徊在15%左右,远低于中国峰值期的32%。
印度央行预测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制造业增长仅6.5%,电子、汽车等关键领域仍依赖中国零部件进口。
俄媒援引消息人士称,印度若强行与中国"脱钩",其供应链断裂风险将直接冲击经济增长,这正是印度一边高喊"抵制中国",一边对华贸易逆差却在5个月内扩大至387亿美元的尴尬根源。
而为了刺激经济,印度政府计划在今年8月推出新一轮资产货币化计划,财政部长西塔拉曼也承诺"推进结构性改革"。
然而,土地征收难、劳工法僵化等问题长期阻碍外资流入,压缩了基建投资空间。印度央行年内两次降息,但私营部门投资仍未见显著回暖。
至于莫迪2047年成为发达国家的愿景,门槛也是极高的。印媒发布的《2047年发达印度愿景》提出,印度将成为30万亿美元经济体,人均年收入突破14005美元。
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2047年以前都超高增速,但历史经验表明,随着经济体量扩大,增速自然放缓是普遍规律。
更现实的问题是,印度能否解决增长失衡。目前,该国1%人口掌握40%财富,城乡差距持续扩大。若无法提升教育质量、创造高质量就业,仅靠少数IT和金融服务业的繁荣,难以支撑全民收入跃升。
从"朱砂行动"到GDP狂欢,印度政府似乎陷入了一种"自嗨式外交":用精心编织的数据和口号替代实际成果。
日本15分钟敷衍会面、美国媒体无情揭穿、GDP超越的时间游戏,暴露出这种策略的致命缺陷,国际社会早已看穿印度"用谎言堆砌胜利"的套路。
正如《印度快报》所言:"当'赢麻了'成为国家常态,真正的危机就会被掌声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