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25年4月1日消息,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娅·卡拉斯在接受西班牙《世界报》(el mundo)采访时表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将“挺过”唐纳德·特朗普的总统任期。与此同时,卡拉斯指出,北约内部的贸易争端中唯一的受益者将是中国。这一表态不仅反映了欧洲在美欧关系中的被动姿态,也揭示了欧洲在全球博弈中的复杂处境。
随着特朗普连任压力的增加,欧洲的选择再次成为舆论焦点。从继续依赖美国的保护,到炒作中国议题以转移特朗普的注意力,这一系列策略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困境。
欧洲的“认怂”:依赖美国的历史惯性
北约的成立是冷战时期的产物,其核心目标是对抗苏联的军事威胁。作为北约的主导力量,美国在冷战期间为欧洲提供了强大的安全保障,欧洲国家也因此形成了对美国的高度依赖。这种依赖不仅体现在军事领域,还延伸至经济、科技等方面。
冷战结束后,尽管苏联解体,欧洲的安全威胁有所减弱,但北约并未解散。相反,美国通过北约持续巩固其在欧洲的影响力。欧洲国家虽然多次尝试推动防务独立,但始终未能摆脱对美国的依赖。例如,法国曾主张建立“欧洲防务共同体”,但因内部分歧而搁浅。近年来,欧盟虽提出8000亿欧元的防务预算计划,但这一计划因成员国之间的矛盾而进展缓慢。
特朗普上任后对北约的态度进一步加剧了欧洲的被动局面。他多次批评北约成员国“搭便车”,要求将国防开支提高到gdp的2%,甚至威胁退出北约。尽管欧洲国家在表面上承诺增加军费,但实际行动却远未达标。截至2024年,北约成员国中仅不到10个国家达到了2%的目标,其中包括美国、英国和波兰。法国和德国等主要欧洲国家的军费开支仍低于这一标准。这种“口头承诺、行动拖延”的策略,反映了欧洲在防务问题上的两难处境。
炒作中国议题:转移压力的无效策略
为了应对特朗普的强硬态度,欧洲试图通过炒作中国议题来转移美国的注意力。卡拉斯的表态正是这一策略的体现。她希望通过强调中国在美欧贸易争端中的“唯一受益者”角色,引起特朗普的关注,从而减轻美国对欧洲的压力。
事实上,这种策略早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就已出现。例如,2020年的七国集团(g7)外长会几乎完全围绕中国议题展开,欧洲国家试图通过配合美国的反华立场换取特朗普的“温和”对待。然而,事实证明,这种策略并未奏效。特朗普对欧洲的态度并未因此软化,反而进一步加剧了欧洲的被动局面。
与此同时,中国在这一过程中保持了相对克制的态度。尽管欧洲内部对中国的态度并不一致,但中国并未直接介入美欧矛盾,而是选择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等项目加强与欧洲的经济合作。
美国“保护”的隐性代价
美国对欧洲的保护并非无偿。事实上,欧洲为此付出了巨大的隐性代价。首先,在能源政策上,美国通过对俄罗斯能源的制裁,迫使欧洲增加对美国液化天然气(lng)的依赖。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2024年,美国lng对欧洲的出口量已占欧洲天然气进口总量的55%。这种能源依赖让欧洲在经济上进一步受制于美国。
其次,在数字经济领域,美国科技巨头几乎垄断了欧洲市场。从谷歌、亚马逊到微软,这些公司不仅控制了欧洲的数字基础设施,还掌握了大量用户数据。
此外,在军工产业领域,美国通过向欧洲倾销武器进一步巩固了其主导地位。以f-35战斗机为例,尽管这一武器系统价格高昂、维护成本高,且性能饱受质疑,但欧洲国家仍不得不购买。这不仅让美国军工复合体赚得盆满钵满,还进一步限制了欧洲本土防务工业的发展空间。
未来的选择:欧洲的独立之路能否实现?
面对特朗普的连任压力,欧洲选择继续依赖美国的保护伞,看似是一种务实的策略,但实际上暴露了其在全球博弈中的被动地位。尽管欧盟提出了8000亿欧元的防务预算计划,但这一计划因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而进展缓慢。与此同时,美国的“优先主义”政策已成为跨党派共识,这意味着欧洲未来仍需面对美国的强硬态度。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或许可能成为美欧矛盾的间接受益者。如果中国能够利用这一机会加强与欧洲的合作,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欧洲的战略自主。然而,这需要欧洲在外交策略上更加灵活。
结语
欧洲选择“认怂”,继续依赖美国的保护伞,并试图通过炒作中国议题博取特朗普的“手下留情”,反映了其在全球博弈中的被动姿态。从防务独立的困境到美国的隐性控制,欧洲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未来,美欧关系的走向、中国的崛起以及欧洲内部的团结程度,将共同决定欧洲能否真正实现战略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