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清明节当天,中国正式拉响了对美国的新一轮贸易战。对等报复美国关税政策,对原产地美国的产品,对等加征34%关税。然而,当我真正看到中国新一轮报复关税的列表项目,却非常感慨。通过几代人的奋斗,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国运博弈被推至高潮。看似简单的数字对等背后,实则是工业化进程的终极较量。
我们先从美国这边的关税项目说起。特朗普的目标。基本集中在了工业产品和科技产品类,比如高性能医疗器械、新材料、新能源产品、航空产品、生物医药、农机产品和工业机器人之类,总价值600亿美元的范围。我们从这些栏目就能知道,完全是中国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之后,对美国本土产业的冲击,竞争不过了,开始玩下三滥了。
而中国这次的对等报复内容,却基本集中在农产品、果干、葡萄酒、花旗参、肉类和废铝等项目。说白了,当前的中国,对美国的进口依赖已经少之又少,唯一的科技类产品,半导体。而后者美国也不敢卖了。
从这两份关税项目的对比,真的非常令人感慨。前者,暴露了美国经济的结构性困境:试图通过打压中国科技产业维持霸权,却忽视自身早已丧失全产业链控制力。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24年对华大豆出口额仅为90亿美元,较巅峰期暴跌95%。这种“以己之短攻彼之长”的策略,如同19世纪种植园经济对抗工业革命般荒诞。而后者,直接瞄准美国仅存的优势领域——农产品、页岩油、液化天然气。是中国几代人的奋斗和努力,让中美之间的对比“桑海沧田”。成就了这样一场看着像是工业国对农业国的“战争”。
很直观的说,关税战的硝烟中,一个更深刻的命题浮出水面:国家的命运取决于产业升级的决绝。美国的失败不在于关税税率高低,而在于其将经济战略异化为政治表演,企图用农业时代的“关税壁垒”阻挡工业文明的浪潮。反观中国,从“两弹一星”到芯片突围,几代人的技术攻坚在今日关税战中转化为战略定力。当ASML被迫向中企出售28纳米光刻机时,这场博弈早已超越贸易范畴,成为文明进阶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