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中国不仅为西方国家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同时也吸收了拉美和东南亚等地区的原材料,消费了西方国家生产的高附加值产品。
应该说,这就是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这个机遇惠及到了大多数人。至少对于中国来说,过去有8亿中国人摆脱了贫困,而我们创造的需求和市场,直接将全球“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了大约45%。
尽管如此,某些西方国家仍然在大肆贬低中国,试图降低中国在全世界人民心中的分量,甚至反过来污蔑中国破坏了世界经济。如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一度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抢走了发达国家的生意。
于是,澳大利亚企图依靠原料国的身份,抬高铁矿价格。美国则一边在高端产业方面封锁光刻机和芯片,另一边把中国的产品出口诋毁成倾销,开启贸易战试图减轻对中国制造的依赖。
这一切都源于一个问题,西方国家相信制造业毫无难度,创造一个或者多个制造大国轻而易举。然而,西方国家忽略了一件事,制造业确实简单到谁都可以做,但不是谁都能像中国一样全面,也不是谁都能像中国一样拉动世界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引擎的。
正如德国经济学家鲍克内希特所说:中国经济需要世界,世界经济更需中国。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引擎,德国人一定要抓住历史的机遇,和中国互惠共赢,不能被美国人牵着鼻子走。
中国发展的潜力
过去几年,美国在印度和越南扶持制造业的失败已经说明了问题。今天不是工业革命早期,英国和美国随意控制制造业转移的时代了。那时候,英国和美国比的是谁的纺织机多,谁纺棉的速度快。
今天的制造业已经不是简单的劳动力廉价、地价便宜和生产效率高就能解决的,它还涉及到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信任等多个方面,中国仍然是当今最好最大的世界经济引擎。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发展仍然有着巨大的潜力。2009年,世界专家预测,中国的芯片设计能力比美国落后30年。但仅仅10年以后,包括谷歌公司人员在内的专家就得出了新的评估,如果能够获得EUV技术,中国可以在2030-2032年超过美国的芯片设计。
2021年,专家最终确认,中国现在已经拥有和英特尔或高通一样的芯片设计能力。在短短12年内,中国做到了专家们预测的30年都做不到的事情!
中国制造没有被淘汰,也没有被其他国家取代,而是在不断升级中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稀缺性。而在未来,中国经济仍然有很大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和引擎。
这得益于中国在新能源各个领域内的技术开发,过去30年,欧洲国家带头发展新能源,提倡发展绿色经济,全世界主要国家几乎都参与了进来,能源转型现在是世界上最明显的一个投资机会。
在这方面,中国的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布局已经十分广泛,并且通过我们独一无二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电力浪费和损耗。在相关应用领域,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开展了大规模应用,走在了世界前列。
而就在日本排放核废水的第二天,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取得重大科研进展,首次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
近几年,受到新冠疫情、中美贸易战、俄乌战争等全球问题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确没有过去那么好了,这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经济共同的问题。
随着打压中国带来的全球经济不景气,西方国家越来越意识到,中国的制造业地位在短时间难以撼动,且中国命运已经与全球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