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进大使馆
1979年11月4日,伊朗首都德黑兰的大学生组织了“纪念反对国王暴动一周年”的游行活动。上午10点半左右,一支400多人的学生示威队伍经过市中心,来到位于罗斯福大街的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门前,将使馆团团围住。
愤怒的学生们高举着霍梅尼的画像,大声呼喊着“引渡巴列维”、“打倒美国”、“让伟大的真主惩罚恶魔”等口号。学生们的行动,吸引了不少路人,围观和参与者越来越多,形势逐渐紧张起来。
眼见来者不善,使馆内担任警卫任务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急忙采取防范措施,关闭了使馆大门,严阵以待。
不一会儿,情绪激昂的学生们开始动真格的了。一部分学生翻越美国大使馆的围墙,进入院内。这些先行进入院内的学生,绞断了大使馆门上的锁链。于是,院外愤怒的人群,如潮水般涌入美国使馆院内。与此同时,在使馆外面街道上负责警卫的伊朗警察则视而不见,任凭学生们进入美国使馆。
在乱成一锅粥的美国使馆内,有人给伊朗外交部打电话,还有人向伊朗警方报警,可是这一切都是徒劳,根本没人理会。情况越来越紧急,大使馆内的美国外交官员已经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他们开始焚烧绝密文件。守卫使馆的海军陆战队的士兵们,一面给使馆人员分发防毒面具,一面向院子里施放催泪弹,做象征性的抵抗,以拖延时间。
经过近三个小时的冲突,伊朗学生已经完全控制了美国大使馆。在这块属于美利坚合众国的外交领地之内,60多名具有豁免权的美国外交人员,被反绑双手,蒙上双眼,分别关押起来。这些激进分子将66名美国外交人员掳为人质。13名人质不久后被释放,但其余53名人质一直被扣押到1981年1月20日才获得释放。
当时激进的学生们扣押了使馆内的全部人员后,立即通过媒体宣布:他们将以美国大使馆内的全部人员作为人质,用来交换在美国的伊朗前国王巴列维。如果美国政府不答应他们的要求,他们将处决人质!
“袭”影追踪
在劫难逃
20世纪70年代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波斯湾地区,进入了多事之秋。
1979年1月,伊朗国内爆发了大规模的民众起义,反对国王巴列维,迫使这位伊斯兰国家的君主退位逃往国外。与此同时,被巴列维王朝放逐国外多年的伊斯兰教什叶派宗教领袖霍梅尼返回国内。2月,在霍梅尼的领导下,伊朗结束了巴列维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同年10月初,流亡在墨西哥的巴列维身患癌症,病情严重。为了挽救生命,巴列维向美国提出入境申请,要求到美国纽约的科内尔医疗中心治疗。对于这位已经退位的伊朗国王的申请,美国的卡特政府原本不准备同意,担心因此而得罪伊朗国内的反国王宗教势力,从而酿成外交冲突,危及美国在中东及波斯湾的利益。然而,有“好好先生”之称的卡特总统,经不住国内政客的游说。巴列维的老朋友、美国大通曼哈顿银行行长戴维·洛克菲勒亲自出马,向华盛顿施加压力,要求政府批准巴列维的入境签证。与此同时,政府中的智囊人物基辛格,也竭力从中斡旋。最后,在多方的压力之下,卡特政府于10月中旬批准了巴列维的入境签证。10月22日夜,巴列维住进了纽约的科内尔医疗中心。
礼萨·巴列维,这位统治伊朗长达38年的国王,与美国的上层有着良好的私人关系。巴列维是1953年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帮助下恢复王位的,重新上台后,他对美国在伊朗的利益,给予了相当多的关照。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巴列维在伊朗推行亲西方的“自由化”政策,实行土地改革、解放妇女和削弱宗教势力。然而,他的这些改革措施,遭到了以霍梅尼为首的宗教上层势力的竭力反对。双方矛盾激化后,霍梅尼被巴列维王朝放逐,流亡国外。从此,宗教领袖与世俗君主之间结下了不解之仇。再加上巴列维好大喜功,在国内推行激进的经济政策,建设的摊子铺得过大,而成效甚微,结果导致通货膨胀严重,国内经济日趋困难。
面临着国内因经济困难和宗教矛盾诱发的紧张形势,巴列维不但不设法缓和社会矛盾,反而对不同政见者实行高压政策,残酷镇压,闹得国民怨声载道。这种日积月累的不满与仇恨,逐渐演化成各种反对国王的浪潮,最终摧毁了巴列维王朝。由于巴列维与美国的亲密关系,因此,在大多数伊朗人心目中,国王就是美国在伊朗的代理人。他们既恨国王,也恨美国。特别是巴列维出走后,伊朗国内的民众们将对巴列维王朝的仇恨迁怒于美国。眼下,美国政府公开准许被废除的国王到本国治病,这无异于是在群情激愤的反美情绪中火上浇油。为此,伊朗政府就巴列维赴美问题,两次向美国政府提出强烈抗议。不久,这种政府的抗议行为演变成大规模的群众性示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