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美在巴拿马运河的博弈引起了广泛关注。
早在2月,特朗普政府公开表达对运河控制权的“渴望”,不仅派遣高层官员向巴拿马政府施压,还含蓄表示不排除动用军事力量。
这场围绕巴拿马运河的博弈,掀起了美巴关系的风浪,同时也让中美竞争的复杂局势再度升温。
美国的“觊觎”
巴拿马运河作为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的重要航道,是全球贸易的黄金通道,每年运送着全球约6%的海运货物,被视为全球物流链的中枢。
掌控这一战略要地,不仅能够带来经济利益,更能强化地缘政治影响。
正因如此,巴拿马运河自建成以来便始终是美国关注的焦点。
1903年,美国通过与巴拿马签订的《美巴运河条约》获得了对运河长达近百年的控制权。
直到1999年,在《托里霍斯-卡特条约》的框架下,美国才将运河主权正式移交给巴拿马。
然而,美国对这条航道的控制欲并未完全消失。
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巴拿马的经济影响力显著增强,美国对运河的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
2024年12月,特朗普明确提出要“收回巴拿马运河”,并将运河议题提升为“国家安全”的重点项目。
此后,美国不仅通过国务卿与国防部长轮番访问巴拿马进行施压,还公开炒作中国在运河地区的“威胁”,试图为其干预行为寻找借口。
甚至在4月9日的高级别访问中,美国防部长赫格赛思直接提议让美军重返巴拿马,以“保障运河安全”。
这一提议遭到巴拿马政府的坚决拒绝。
中国:成为“替罪羊”的全球经济力量
尽管巴拿马政府对运河的主权毫不妥协,但美国并未停止其施压行动。
特朗普政府频繁将运河问题与中国挂钩,强调中国在巴拿马的“影响力”是美国干预的主要原因。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自2017年巴拿马与中国建交以来,中国确实成为巴拿马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
数据显示,中国货运量约占巴拿马运河总运输量的20%,是运河的重要使用者。
此外,中国还在巴拿马投资了港口、物流枢纽等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提升了巴拿马的经济发展,也为全球贸易的畅通贡献了力量。
然而,中国并未参与巴拿马运河的实际管理,其合作内容完全符合国际经济规则。
针对美国的无端指责,中国外交部与驻巴拿马大使馆均表示,中方一贯尊重巴拿马主权,并反对任何形式的干涉行为。
显然,美国将中国塑造成“威胁”的做法,更多是试图掩盖其强权干预的真实目的。
巴拿马的坚定与国际规则的约束
作为一个小国,巴拿马在面对美国的强硬政策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坚韧。
巴拿马总统与安全部长公开声明,巴拿马运河完全属于巴拿马主权范围,任何外来干涉,尤其是军事威胁,都是不可接受的。
同时,巴拿马政府强调,运河的安全由其独立负责,不需要外国驻军。
从国际法角度来看,巴拿马对运河的主权是得到国际社会承认的。
《联合国宪章》明确保护国家主权不受外来威胁,而美国试图通过军事手段施压的行为显然违背了国际规则。
国际社会,包括联合国以及一些拉美国家,在此问题上普遍支持巴拿马的立场。
美国的真实意图与全球博弈的深远影响
特朗普政府如此执着于巴拿马运河,不仅体现了美国对全球贸易枢纽的战略焦虑,更反映了中美竞争在全球范围内的延展。
巴拿马运河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经济枢纽,更在于其象征的地缘政治影响力。
当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拉美地区的经济合作时,美国感到了长期主导权的被削弱。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美国的试图“夺回”运河的行为,是否会付诸行动。
一方面,美国国内存在舆论分歧,部分反对派认为军事威胁可能适得其反,削弱美国的国际信誉;另一方面,特朗普政府是否有足够的国内和国际支持,也尚存疑问。
在全球经济日益高度依赖稳定的局面下,美国的这一举动,无疑可能引发更大的争议与风险。
结语
巴拿马运河争端折射出一个小国在强权面前捍卫主权的坚决态度,也显现了大国博弈对全球经济与政治秩序的深远影响。
无论是巴拿马的主权坚守,还是中国的经济合作,都让美国试图通过强权干预的企图难以轻易实现。
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任何试图通过单边主义和军事手段重新定义规则的行为,都面临着国际社会的反对和质疑。
未来,巴拿马运河能否继续保持中立与稳定,将直接影响全球航运与贸易格局。
而对于美国而言,与其通过外部干预实现意图,不如在多边合作框架下寻求合法、合理的利益平衡。
这或许才是更符合全球化时代的解决之道。
参考信息:
光明网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巴拿马合作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