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屋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建设的“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上线,目前展示有河北的村落8个。
这8个古村落分别在哪里?各有什么特色?快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英谈村是我国目前发现保存最完好的北方古石寨之一,是研究明清冀南太行山东麓地区风土人情的重要历史遗迹,是集堂院文化、河桥文化、抗战文化为一体的太行山区红石寨,素有“江北第一古石寨”之称。2013年3月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该堡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扩建、续建于明末清初,集“古城堡、古寺庙、古戏楼、古民居”四大文化奇观于一体,是古蔚州800庄堡中最为独特,保存最为完好的一例,被誉为“河北民俗文化第一村”,2006年被评选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民俗研究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宋古城位于井陉县西部山区的天长镇境内,依山就势,背山面水,地理环境险要,素有“晋冀交通咽喉”之称,属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宋古城传统村落由城内村、东关村和北关村三个行政村组成,是天长古城的核心和主体。位于井陉盆地内,属丘陵地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村落北面紧邻玉峰山,南面与雪花山隔河相望,山上花草树木郁郁葱葱。城外西、南、东三面为绵河环绕,河水潺潺不断。古城形如簸箕,易守难攻。
上苏庄座落于蔚县南部的南山脚下,距离县城约12公里,是蔚县历史上八百庄堡之一。上苏庄的建立,至今已有450多年,堡墙、堡门和堡内建筑大部分保存完好,俯视上苏庄古堡其形状恰似打击乐器的镛锣模样(用木框做架,界成若干方格,方格内挂有小铜锣)。东西南北交错的街道是镛锣的框架,一幢幢方方正正的四合院好象一只只镛锣挂于框架之上。所以,上苏庄堡也叫“镛锣堡”。
南横口村地处井陉县中南部,地势相对较高,属丘陵地,村社错落,道路斗柄蛇形,仿佛山寨,村中居民多为马姓,故原村名为马家寨。据唐建兴善寺碑文记载,西汉时就已建村,因村庄坐落在绵河和甘陶河汇流处,两河互为纵横,故取名为横口。居住在绵河南岸的以方位称南横口,故南横口即为现村名。在井陉县县志中记载,南横口为战、汉古墓群,又记载南横口是龙山、先商文化遗址,距今有4000—3600年左右历史。由此可证明,南横口的先人远古时期就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同时记录了千年古村的历史进程。
吕家村位于井陉县城西南35公里晋冀交界处,属南障城镇管辖。据吕氏谱书记载,元末就有人在此居住,明永乐年间(公元1360年-1424年)本县南障城洪河漕吕氏迁居此处,以地名称汪儿村,后吕氏人丁兴旺,遂于清顺治年间改为吕家村,沿用至今。是井陉县境内吕氏族姓最为集中、最为纯粹的传统村落。从建村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建于乾隆二十八年的《重修官房碑记》有:“吕家村环村皆山,接壤平定,洵正定之锁阴焉,而民风纯朴,风俗近古”的详实史料。修诚明礼,敦厚朴实,乐善好施的民风深入人心,并世代相传。
北方城村作为典型的蔚县古堡代表之一,选址于平原地带,“该城始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后经清一代重修及增建、扩建始成今日之规模。北方城历史自古以来交通十分发达,村南古道是明清二代蔚县城通往西北五岔关口的交通、经济枢纽,又是“燕云古道”之一。昔日这条古道骡帮驼队穿梭往来,明军出征西北的军队,鲜衣怒马,数不清的西域人、蒙古人,他们的滚滚铁骑或商旅均穿梭在这条古道上。村民们为了防御异族的侵扰略夺,筑城建堡。“北方城”古城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筑建而成。“丰”字形布局下,庙宇,楼阁,戏台点缀其间。典型的四合院布局,惟妙惟肖的砖雕与木雕既体现着传统的伦理观,又显示出高超的技艺。
龙窝村因地处龙山环绕、群龙簇拥之地而得名,该村有碑记载已有900年历史。现有较完整的明清古院落45座,房屋800余间,公布认定的历史建筑157处。典型院落有:礓礤顶大院、田字院、品字院、吕字院、尚武院、巨字院、三联院、袖珍院、高台院等;保存完整的有观音庙、三官庙、娘娘庙、戏楼、宗祠等公共历史建筑,古建筑、古巷、古街道、古树、古井、古碾磨构成了传统村落主要的物质文化遗存。村落布局,因山构筑,依势生变,错落有致,古朴素雅,院落毗连,街巷互通;村庄以层楼叠院、曲巷斜径为趣,以举架楼阁、碹石窑居为奇,石楼、石窑、石门柱、石巷、石道、石院面构成了不卑不亢,不陋不华的古村特色风貌,2014年被国家公布为历史文化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