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翔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周原是西周王朝的发祥地之一。传统观点认为周原位于今陕西关中地区,然而,综合水文地理、自然资源、历史文献与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线索,可提出另一种可能:周原的地理位置或许并非局限于传统认知中的陕西岐山周原,而是涵盖了今四川绵阳一带。绵阳地区不仅在地理特征上与古籍中的周原描述相吻合,还在自然资源、历史文献与文化传承等方面展现出与周原文化的深度契合。
《诗经》最早的采编者尹吉甫来自蜀地江阳(今四川泸州),其采编的《诗经》中大量与周原相关的诗篇,如《诗经・大雅・绵》,其地理描写与绵阳江油地区的特征相符,进一步印证了周原可能位于四川绵阳地区的观点。此外,广元雎水镇的名称与文献中提到周原区域的“沮水”相符,为周原可能位于绵阳地区提供了新的证据。以下将从不同视角出发,结合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探讨绵阳地区作为周原的可能性。
文献在提到周朝的祖地周原时,常常与漆水、沮水有关。《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太王古公亶父迁徙至岐山下,途中涉及漆、沮二水。《诗经》中有“民之初生,自土沮漆”的表述,表明漆水和沮水是周人早期活动的重要区域。《水经注疏》等古籍也多次提及漆水的源流及与周原的关系,这些文献从不同角度印证了周原与漆、沮二水的紧密联系。巧合的是,这几条水都与现今流经绵阳的涪江(涪水)有关。
涪江,古称“涪水”,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之一。它发源于四川省松潘县摩天岭,流经绵阳、遂宁等地,全长约718公里,流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涪江流域地形多样,涵盖高山、峡谷和平原,形成了丰富的自然景观与生态资源。古文献中,与周原有关的漆、沮二水都和涪水有关。
《水经注・涪水》中就有“漆沮既从”的明确记载。此外《水经注》还有多处相关记载,如:“涪水出广魏(广汉郡)涪县西北,涪水出广汉属国刚氐道徼外,东南流径涪县西”。《太平寰宇记》亦载:“巴西郡(阆中、绵阳区域)有漆水,亦有沮水,皆涪江别流也。”《方舆纪要》称:“漆水源出北山,经绵州(绵阳古名),汇入涪江。”,杨雄在其《蜀都赋》中,专门提到:“漆水浡其匈,都江漂其泾”。
这些记载显示,漆水、沮水不仅是绵阳涪江流域的支流,而且都在绵阳、南充、遂宁、广元这一片区域。
考古出土的汉代漆器、木牍中,绵阳一带频频出现“涪城”“漆水”地名,表明这一地区古代漆树资源丰富,漆器生产繁荣,与周原文化中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相契合。绵阳地区地势四面环山,拥有众多小河流,东南注入涪江、嘉陵江,最终归于长江系统,其自然地理特征与岐山的描述相呼应。
广元至今还留存雎水(沮水)镇的古地名,在古代文献中,“沮”和“雎”在指代水名时存在通假或混用,如“关关雎鸠”。雎水镇古地名的留存,为周原可能位于绵阳地区提供了地理证据。
我们知道,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带领族人举族迁往西岐之前,整个家族是在一个叫“豳”的地方,后世称为“周原”。
《诗经・大雅・绵》:“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这句话的大意是:周原这个地方膏腴、肥沃,连堇、荼这样的苦菜吃起来也像糖那样甜。这里出现了两个关键的植物:堇和荼。荼就是茶,以前的茶被称为苦荼。
这里的重点是“堇”。堇是一种药材。《庄子・徐无鬼》:“药也,其实堇也。”《淮南子・说林训》:“蝮蛇螫人,傅以和堇,即愈。”《注》:“和堇,毒药。”这里的“堇”,其实是指四川特有道地中药材——附子。附子又叫乌头、乌喙、天雄。《尔雅・释草》《晋语》《品物图考》等文献简单直接地解释:“堇,即乌头”。《本草》:“乌头与附子同根,形似乌鸟之头,蜀人谓乌头,苗为堇草”。
附子作为药材很早就被发现与利用。很多古医药典籍也有记载,甚至很多都还直接记载了附子的原产地就是绵阳江油。例如:三国《吴普本草》载,“附子,或生广汉(含绵阳)。”《别录》乌喙,入药须用蜀产。《本草图经》:“附子生犍为山谷及广汉(含绵阳),今并出蜀土。其种出于龙州,绵州彰明县多种之,惟赤水一乡者最佳。”李时珍《本草纲目》:“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谓之川乌头”。宋代杨天惠《彰明附子记》记载:“绵州,故广汉地,惟彰明(江油)出附子。”直到现在,绵阳江油仍然以其独特的附子种植环境被称为附子之乡。
现在,让我们回到《诗经》。这首名叫《绵》的诗句,提到了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的祖地周原就在一个盛产附子的地方。而恰好自古以来江油就是附子的原产地,而江油所在的区域自古就叫“绵”。“绵”字本身就是与丝绸、锦帛有关,大家都知道一个词“绵薄之力”。在《诗经》中专门描写周原的诗集《豳风・东山》中,有一句非常明白无误地表明了其所在的位置:“蜎蜎者蠋(zhu),烝在桑野”。这句话的意思是:蠕动的山蚕(蜎),长久悠闲地栖息在野外的桑树上。这里的蠋,就是蜀蚕。《说文解字・虫部》:“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这首诗表现了蚕桑文化在周原那时的兴盛状况。
而恰好,桑蚕丝织文化也正是起源于绵阳江油所在的蜀地。绵阳盐亭是蚕神嫘祖的故里,南充是著名的丝绸之乡。绵阳江油有很多石器时代遗址,比如江油的距今5000年的大水洞遗址,绵阳边堆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些都能从时间上佐证当地在夏商周时期存在人文发展的痕迹。尤其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首描述周原的诗题目就叫《绵》,这难道就是古绵州(绵阳)之地地名的来源吗?
综上,周原豳(邠)在盛产附子与桑蚕的地方。附子是四川独有原产地道地药材,而江油是附子原产地。四川也是桑蚕丝织最早的发源地。所以,周原豳究竟在什么地方,是否一目了然了呢?
据众多古文献记载,《诗经》最早的采编者是被誉为中华诗祖的西周宣王时期国师尹吉甫。他是西周宣王时期文武双全的贤相国师,来自蜀地江阳,现今四川泸州。尹吉甫不仅对地方古诗进行采集编撰,而且据传《诗经》里《大雅・韩奕》《大雅・江汉》《大雅・崧高》《大雅・烝民》还是他亲自创作,因此尹吉甫被称为中华诗祖。
尹吉甫出生于蜀地江阳,这一地理位置与绵阳江油同属四川盆地中部。尹吉甫采编《诗经》时,收录了大量与周原相关的诗篇,如《诗经・大雅・绵》中提到的“周原膴膴”的景象,与绵阳江油地区的地理特征相符。这表明尹吉甫对周原的地理与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也进一步印证了周原可能位于四川绵阳地区的观点。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诗经》中关于周原的描写,结合尹吉甫的生平与《诗经》采编的背景,可以发现周原可能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陕西,而是位于四川盆地北部的绵阳江油地区。这一论点与绵阳地区的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以及周原相关的文献记载相吻合,为周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当然,这一观点仍需进一步的考古发掘与学术研究加以验证,但其提出无疑为周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古代文献中的地理记载,深入挖掘古代文明的多元面貌。
(编后语:“史学争鸣”栏目发布的文章,供学界交流探讨,并非定论,欢迎专家学者撰文参与讨论)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宋 翔〔历史学者,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曾任《成都商报》记者、成都电视台制片人、中央电视台(全国电视主持人大赛等)导演、北京腾提度文化传媒副总裁〕
配图: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