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去世后,悼词极为特殊,中央领导问其儿女:怎么都不参军

“一个拥有如此辉煌军功的父亲,怎么会没有子女继承他的衣钵呢?”黄克诚去世后,有人问了这个问题,儿女们则表示:“家里有两条家规”。这是怎么样的两条家规呢?



黄克诚的铁骨与“九上九下”

黄克诚作为新中国的开国将领之一,一直都是敢说敢做的。他不畏强权,敢于和任何错误的政策、甚至是当时的权威对抗。

1930年,他反对打武汉,彭老总劝他都没用。1931年,他反对打长沙被撤职。1932年,黄克诚又违抗军令从赣州撤离被撤职。

最为典型的便是在1959年,黄克诚在长征后的多年里,因坚持真理而数次遭到打压和撤职,但他始终没有屈服。

1960年,黄克诚再度被陷入“右倾”指责之中,只剩下了党籍然而即便面对着严峻的政治斗争,他依然选择坚持自己的看法,坚持自己对国家未来的理解和信念。



改革开放后,晚年的黄克诚复职担任了中纪委的工作。一上任就以非常严厉的手段处理了一些不符合党纪的腐败行为。

就连生死的关头,他依然选择坚持原则,甚至对抗病魔。当病痛已经让他身心俱疲时,他拒绝接受治疗,坚定地告诉家人:“我油尽灯枯,何必再浪费国家的钱。”



中央的特殊悼词

1987年1月7日,黄克诚的追悼会在北京举行。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发表了一段极具历史意义的悼词:“黄克诚同志具有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不盲从、不苟同,坚持真理,刚正不阿。”

这段悼词的特殊之处,不仅仅在于它对黄克诚的高度评价,更在于这句话是对一个长期以来默默无闻却一直坚持信念的军事将领的真实写照。

黄克诚的“刚正不阿”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在他的政治生涯与军旅生涯中,展现出来的无畏姿态。



黄克诚这一辈子,九上九下的“政治调动”,都没有让他迷失方向,反而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黄克诚一生“坚持真理,刚正不阿”,正是这种“不盲从、不苟同”的气节,让他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黄克诚从不因个人得失而妥协,在面对错乱与矛盾时,他总是尽最大努力去捍卫真理。这种坚持,几乎成了他生前最鲜明的标签。在极其复杂的时代背景下,黄克诚敢于面对权力,敢于与错误决裂,敢于在政治风暴中保有自己的立场。



黄克诚的“刚正不阿”也体现在他对于自己责任的态度上。在担任总后勤部长期间,他严格执行预算,管理经费,用极其细致的眼光来保障国家的军费不被浪费。在那个新中国刚刚起步的时代,资源紧张、经费紧张,而黄克诚却凭借着对国家深沉的责任感,严苛要求自己与他人,坚决杜绝一切浪费。

许多将领曾对他严格的管理制度有所不满,甚至和他发生过激烈争执,但黄克诚始终坚持:“国家贫穷,必须节约!”他的这种铁腕政策,帮助了国家将有限的资源最大化地发挥出来。



黄克诚子女未参军之谜

在办完黄克诚的丧事后,中央的人也对家属进行慰问。在吃饭期间问起了黄克诚四个子女的工作和生活。四个孩子都很优秀,长女黄楠,是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长子黄熙,则是一名工程师;次子黄晴,在报社工作;次女黄梅则在中科院担任职务。但他发现四个孩子没有一个参军的。他疑惑的表示:“拥有如此辉煌军功的父亲,你们怎么会没有继承他的衣钵呢?”

四个孩子听完后对视了一眼说道:“我们和父亲一样,眼睛是近视眼。”

早年间,陈毅元帅曾亲自评价过黄克诚,“你们的师长眼睛虽然近视,但他看事情却是千里眼。”



但话说回来,黄克诚将军可是开国上将之一啊,眼睛虽然近视不能参军,但其他兵种也有戴眼镜的呢。只要说一说孩子们就可以参军了。可他却始终没有为他们寻找任何特例,也从未为他们做出任何优待。这种坚定的态度,正是他在家风上的延续。他与妻子唐棣华一贯主张的,是要让孩子们走自己的路,不依赖父亲的光环,不借助任何关系。

那时候黄克诚的孩子们都在外婆家养着,新中国成立后,黄克诚要去湖南履职。正好经过外婆家,就把孩子们接走了。孩子们回到父母身边后,黄克诚和妻子唐棣华就告诉孩子们两条家规,第一,不允许动用公家的资源来办私事;第二,不向公家伸手请求任何特殊待遇。



因着这两条家规,小儿子在结婚的时候,都不能说是简办了。酒席没有,像样的婚房没有,连家具都很朴实。

黄克诚的工作人员,看着如此简陋的婚礼,心疼的表示“让孩子用一下这个小车,接个新娘进个门。”黄克诚立马严肃的表示:“车子是公家的!”

还有一次,那天正好下大暴雨。黄克诚的儿子黄健要去上学,当时黄克诚的司机王秀全看见黄健挽着裤腿,拿着雨伞出去时,她怕孩子感冒了,就让小孩子坐车去上学。

黄克诚的妻子唐棣华看见后,打着伞走到儿子面前,耐心地说道:“小健,这不是爸爸的车,是公家的。爸爸妈妈也没有私自坐过,咱们家家规忘了吗?”

黄克诚的儿子听完后,谢绝了司机的接送。打着伞往公交车站走了。



黄克诚的子女未参军,并非因为家风的疏忽或父母的无能,而是因为他们从小便受到了父母对“自立自强”原则的熏陶。在这个家庭中,黄克诚与唐棣华的深厚革命情怀并非通过强行让孩子们参军来传递,而是通过严格的家规、通过家风的潜移默化,让孩子们内心有责任感与使命感。



黄克诚的遗产

黄克诚的一生,从未放下过他对普通百姓的关怀。在他担任总后勤部长时,正是国家经济最为困难的时候,很多地方的群众生活艰难。在这个背景下,黄克诚总是密切关注粮食、医疗等基本生活保障的分配,力求公平、公正。

他经常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我们要做的,是为人民服务,不能让一分一毫的国家资源浪费在无谓的地方。”他的这些话,成为了后来无数军政干部的座右铭。



黄克诚将军不仅说为人民服务,自己的行为也在践行。他居住的房子很破旧。有一回,房子掉下来木板差一点就砸到了黄克诚。在修缮时得知要重新翻修,价钱还不便宜。黄克诚将军立马表示不修了,就简单的把掉下来的地方补一下就行了。

这么多年的打仗和后期的艰苦工作,黄克诚身体也很不好。加上房子也是冬不暖,夏很热的。很不利于黄克诚养病,众人就劝黄克诚去玉泉山住段时间养养病。这个提议直接被黄克诚拒绝了,他表示这工作这么忙,没时间去。



工作人员轮番的出主意劝说,拗不过的黄克诚只好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就自己去,二是伙食费什么的费用自己承担”中央看完他的条件后直接批准了。

在玉泉山居住的时候,工作人员摘了樱桃给将军吃,黄克诚吃了一颗觉得味道很好,边品味边问:“这樱桃哪来的,”工作人员说“这是问这里的人要的,想让将军尝尝。”黄克诚气愤道:“不能占公家的便宜,快点把钱送去。”



黄克诚晚年的时候,双目失明,行动也不便,在病床上还在关心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就连毛主席和周总理都表示:“黄克诚给他一万元,他可以变成十万元来花”

当病痛折磨的身心俱疲时,他开始拒绝用药和治疗,无论大家怎么劝说,他都不让。面对此情形,大家只好让警卫员们摁住黄克诚将军,为他打针。

弥留之际,他还在叮嘱妻子:“丧事要简办,不要向组织提要求”



黄克诚的遗产,最为鲜明的便是他对“原则”二字的深刻理解和践行。他在军中之所以能够得到极高的威望,除了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更因其严明的纪律性和从不妥协的决心。作为一名高级将领,黄克诚不容忍任何形式的腐败与不正之风。在处理军队的后勤和财政时,他严格把控,绝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浪费。

即便在物资极为匮乏的年代,黄克诚也能用最有限的资源,保障部队的战斗力。这种对资源的精打细算、对纪律的严格要求,深深地影响了身边的人。也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