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铁饭碗”,当初给个县长都不换,如今却沦为最底层工作

«——【·前言·】——»

【“未经授权,禁止搬运,违者必究”】

上世纪70年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当时的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人们却对未来充满着憧憬。

倘若谁能拥有一份不错的“铁饭碗”,日子定是吃香的喝辣的!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随着时代变迁,这些昔日稳固的职业地位似乎变得不那么“铁”了,一些甚至被认为是较低端的工作,那它到底是什么呢?

司机

现如今,司机是个非常普通的职业,每天都会有许多大巴车来回奔波在高速路上,陪伴人们度过千山万水。

但在70年代,司机却是一种非常抢手的“铁饭碗”工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汽车数量非常稀少。

那时候,汽车基本只有少数单位或个人才能拥有,而司机除了需要过硬的驾驶技术外,还需拥有足够高的政治觉悟,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司机。

想当年,成为一名司机是很多男人的梦想,如果中途遇到一位司机,能让他捎上一段路,那种滋味别提有多爽了。

所以司机在那时是一种稀有人才,也会受到人们的尊敬,或者说能够驾驶汽车本身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你以为司机仅仅只是开车吗?事实并非如此,他们还需拥有修车的本领,倘若车子在半路上坏掉,就必须通过自己所学的技术将其修好。

毕竟以那个年代通讯不发达的年代,想要联系上维修师傅,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售货员

在七十年代,销售员这一职位不仅仅是销售产品,更是建立人际关系的专家,而那些供销社站台上的男女青年,就像是明星一样,牛气的不行。

和现在的售货员相比,供销社售货员的权利更大一些,他们掌管着各类稀缺资源,什么医疗用品、日常食物等,都要在这里凭票购买。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身份,一点也不一般,据说是国家机关单位的人员,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有可能当上售货员。

邮递员

在以前,人们的通讯方式非常有限,只有极少部分人拥有电话或者电报,因此邮递员成了为数不多传递消息的职业。

他们往往骑着一辆自行车,挎着一个绿色的肩包,骑行游在大街小巷上,为许多人传递信件。

可以说,邮递员这个职业是最受人们尊敬的职业之一,许多人也想成为其中的一员,怎料入职条件极为苛刻。

它不像现在这样,年满18岁、身体健康便能入职,而是需要一定知识水平,还要进入邮电学校进行培训,所以那时候的邮递员很多是年轻人,他们在毕业之后就进行了各种专业考试,最终成为一名光荣的邮递员。

那时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一家有个邮递员,整户人就不愁衣食”,说明邮递员拥有非常丰厚的薪资。

不过这种工作也不轻松,每天都要靠双脚蹬着自行车,来回在路上奔波,还要记得信封到达的目的地,所以需要极为艰苦的训练,才能适应这种工作。

电影放映员

在六七十年,看一场电影可是非常难得的,它不像我们现在这样,随时拿起手机就能观看。

由于村庄没有能力建造电影院,村里人就需要跑很远的路程,到达镇上的电影院才能观看,还要花费不小的钱财,所以没人愿意去。

直到有一天,电影放映员扛着设备来到了农村,而这正是胶片电影机。

电影放映本身就是一门技术活儿,放映员需要不断调试设备,直至将画面完整的呈现在大家眼中,才能观看黑白电影。

每当电影放映前段时间,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急匆匆赶来占位置,生怕错过了非常精彩的内容。

记得当时还有不少小孩子,跟在放映员的身后,追问对方今天看什么类型的电影,现在回想起来好似昨天刚发生过一样。

杀猪佬

那个年代,农业社会占据了主导地位,大多数人依赖于土地,或者以手工业为食。

在这样的背景下,肉类自然成了餐桌上的珍贵食物,而杀猪佬的宰杀技术,成了制备食物不可或缺的一环,他们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传承了数代人的技术。

逢年过节,杀猪佬总是最忙碌的那批人,每次帮人杀猪都能获得不小的收益。

在人们看来,杀猪佬并不是普通的屠夫,而是一位受人尊重的专业人士,正是有了他的存在,才能成功制服肥胖的大猪,才能让人们品尝到美味的猪肉。

况且那时候的杀猪佬,生活过得也比较富裕,一般是不缺肉吃的。

对我来说,这些画面都是极为难得的回忆,我们也能从这些曾经的“铁饭碗”职业身上,看到时代的快速变迁。

欢迎关注@观今言史

下期给您带来更精彩的内容!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