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魏忠贤势力极大,17岁崇祯是怎么轻易除掉九千岁魏忠贤的?

文丨创意文斋

编辑丨创意文斋

历史上的大明王朝,正如其余的王朝一样,有着既有光明又有阴影的篇章。其中,魏忠贤是那个阴影中的主角。梁启超曾经描绘过一系列被誉为历史上的“奸臣”,而在明朝,魏忠贤几乎无与伦比地成为了这一称号的代名词。

魏忠贤身为司礼秉笔太监,在天启年间崭露头角,其权力逐渐膨胀到宛如一个影子皇帝。被百姓和朝臣恐惧的“九千岁”不仅是他的尊号,更像是一个遮天蔽日的恶魔,使得朝政浸淫在他的掌控之中。

但历史常常爱好戏剧性的转折,当年仅17岁的崇祯皇帝,作为大明王朝的新晋统治者,展现出了非凡的果断和智慧。那么,面对这样一个势力如日中天、手握重权的魏忠贤,年轻的崇祯是如何毅然决然地将其斩断的呢?

从魏忠贤的背景和成长经历来看,他并非如史书中其他大名鼎鼎的奸臣那样出类拔萃。相反,他的成功更像是一个巧合,倚仗着光宗皇帝的疏忽和自己的一时运气。

当然,魏忠贤并不是没有政治手腕,但相比于历史上的大佞臣,如曹操这样的政治家,他显得略显稚嫩。曹操凭借他的狡猾和机巧,成功地从皇帝手中掌握了大权。而魏忠贤,尽管掌握了一时的朝政权力,但却缺乏长远的眼光和规划,最终在年轻有为的崇祯皇帝面前败下阵来。

事实上,魏忠贤内心深处是一个胆小而怯懦的人。在面对崇祯帝的质疑时,他并没有像一个有胆识和魄力的大臣那样为自己辩护,而是选择了低头认错,乞求宽恕。这种畏惧皇权的性格使他无法像曹操那样有野心地去谋求更大的权力。

此外,明朝的制度对太监的权力有着严格的限制。尽管魏忠贤有过一时的权力,但他手中并没有真正的军队支持。没有兵权,一个太监无论多大的权势,都不可能真正威胁到皇帝的地位。因此,他的权势也就成了纸老虎,随时可能被打破。

明朝政治体制之下,太监、朝臣们的命运和行动都被严格控制,而背后的原因与朱元璋所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息息相关。

明太祖朱元璋,以其高瞻远瞩的政治智慧,构筑了一个近乎完美的中央集权系统。他心存前朝历史的教训,决心绝不让任何臣子有机会觊觎皇权。因此,胡惟庸案成为了他消除丞相制度、并将权力分散到六部的契机。继承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形成了内阁制度,将政权更加集中于皇帝一身。

而在军事层面,朱元璋精心设计,创建了五军都督府,并让它与兵部分担兵权,实现了相互制衡。加上创立的卫所制度,确保了地方兵权无法挑战中央的统治。这一系列举措,使得明朝的皇权专制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皇帝拥有的权力与权威是无可匹敌的。即使如魏忠贤这样短暂掌控朝政的太监,也无法摇动这坚固的中央集权。他的权力,不过是皇帝暂时放权的产物,而当皇帝要收回时,魏忠贤也无力反抗。

这也是为何,当时的权臣,如严嵩之流,尽管权势显赫,但在皇帝的面前仍然要屈服。因为在明朝,真正的权力始终掌握在皇帝手中。那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这一时代有着真切的体现。即便权臣有再高的威望,皇帝仍然可以轻易地将其打倒。

因此,崇祯帝之所以能毫不费力地对付魏忠贤,其实是得益于明朝已经建立的坚固的政治体制。魏忠贤,和他之前的其他权臣,最终都逃不过这个中央集权体制的制约,命运的走向已然注定。

尽管中央集权的体制确实为崇祯帝提供了打败魏忠贤的舞台,但这并不意味着年轻的崇祯帝轻松掌握了全部的皇权。年仅17岁的他,要真正稳固自己的统治,还需走过许多障碍。

关键在于,尽管魏忠贤的权势一时无两,他的党羽浩如烟海,但他们的忠诚度却并不稳固。当他们察觉到崇祯帝决意清除魏忠贤的暗示时,许多人开始重新评估自己的立场。更进一步的是,有些人甚至开始积极收集魏忠贤的罪证,期望能够及时跳出这场宫廷风暴。

当魏忠贤的得力助手、兵部尚书崔呈秀被崇祯帝撤职,宫廷的风向真正发生了变化。许多官员见状,纷纷从魏忠贤的阵营中跳出,转而指责他。

1624年,在天启四年,杨涟大胆提出了针对魏忠贤的“二十四大罪”,这无疑是对魏忠贤最大的挑战,也是首次有人如此直言不讳地公开弹劾他。随着崇祯帝更加坚决的态度,意欲铲除魏忠贤,反对魏阉党的奏章激增。魏忠贤从被众人敬畏的“九千岁”,一夜之间沦为众矢之的。

曾经得到朝臣们溢美之词的魏忠贤,如今变得孤立无援。最终,崇祯帝下令对魏忠贤进行“彻底清算”,标志着这一政治风波的终结,也宣告了魏忠贤时代的结束。

权臣魏忠贤的生涯,如流星般短暂而耀眼,终以自绝收场,残酷又引人深思。虽然历史将魏忠贤定位为阴谋家,但不能否认他的治理才华。在他掌权期间,明朝享有了短暂的平静,既无内部的叛乱,也没有外敌侵扰。然而,他下台之后的明朝,却风云变幻,四面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