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女子产子后被逼死,随后埋进淤泥中,其子后来却成了皇帝

文|米勒尔的猫

编辑|米勒尔的猫

“太后下嫁”、“顺治出家”、“偷龙换凤”、“雍正被刺”被并称为清宫四大疑案,其中尤以“偷龙换凤”最为世人津津乐道。

千百年来,这个关乎乾隆帝身世之谜的疑案备受争论,始终是个亟待解开的谜团。作为一朝皇帝,乾隆帝为何会遭到这样的质疑?关于他的身世之谜,又有哪些说法呢?

汉人宫女李金桂说

晚清刑部郎中冒鹤亭,曾听说过这样一个版本。康熙四十九年,还是四皇子的雍正帝胤禛随父到避暑山庄打猎。因为中途口渴难耐,便连喝了四五碗鹿血。

那时的胤禛年轻气盛,并不知鹿血有壮阳功效。刚喝下没多久,胤禛便顿觉身下燥热难忍,此时宫女李金桂刚好路过,便成了胤禛发泄的对象。

胤禛起初并未在意,直到次年再次来到避暑山庄围猎,看到李金桂隆起的腹部时,他才恍然想起自己犯下的荒唐事。

康熙帝对此大为震怒,但毕竟是皇家内部问题,若要传到外面怕不是有损颜面。思量再三,他命人将李金桂安置在马厩旁的茅草屋内,李金桂在此产下一男婴,是为乾隆帝。

尽管为雍正产下了子嗣,但李金桂的命运却并没得到改变,反而是越发凄惨。因为相貌丑陋,自身又是汉人,雍正为了维护形象,自然不会承认她是乾隆的生母。

于是,李金桂刚生产完没多久,乾隆便被雍正的人带走,徒留李金桂在茅草屋内自生自灭。在无尽的痛苦中,李金桂最终精神失常,最后淹死在了避暑山庄的荷花池里。

据传,乾隆帝掌权后曾派内务府每年定期修葺那间草屋热河志内也对此事有相应记载。但对外乾隆依旧宣称自己出生于雍和宫,拒绝承认汉人李金桂为自己的生母。

乾隆一面坚称自己的母亲是钮钴禄氏,一边又拨款维护李金桂曾经居住过的草屋。这样两相矛盾的做法,很难不让人有所怀疑。

军机章京管世铭,是乾隆帝身边的近臣,也曾在诗中点明乾隆的出生地在避暑山庄柿子园。乾隆帝的儿子嘉庆帝即位后,在给太上皇的祝寿词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敬惟皇父辛卯岁,诞生于山庄都福之庭。”

没成想乾隆帝看过后却很不高兴,还为此狠狠批评了一顿嘉庆帝。从那以后,无论是嘉庆帝和其子道光帝,都一致改了口风,宣称乾隆帝的出生地是雍和宫,并非避暑山庄。

这多少有些欲盖弥彰的意味,乾隆帝既然表态自己出生于雍和宫,嘉庆帝和管世铭又为何会得出“乾隆出生于避暑山庄”的结论?显然,乾隆同避暑山庄之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

乾隆帝之所以不愿承认李金桂是其生母,多半是出于政治层面的顾虑。李金桂是汉人,在满人当道的清朝乾隆一旦承认这份血缘关系,他和后继者就无法稳坐于皇帝宝座。

海宁陈家之子说

这种说法是最广为流传的,说乾隆的生母是浙江海宁大学士陈世信之妻。昔日陈世信在京为官时,与雍正帝往来密切,关系也十分交好。

后来,陈世信的妻子和雍正帝的福晋在同一天产下了孩子,雍正得知后很高兴,便托人将陈家的孩子抱到王府看一眼。没成想,等到再把孩子抱回来时,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

原来,陈世信家的本是个男孩,结果陈家人把孩子抱回来后,竟惊讶的发现孩子变成了女孩。因此有传言称,那个被抱进王府里的陈家男孩,就是后来的乾隆帝。

乍一看,这样的说法多少有些武断,但持有该观点的人却笃定乾隆就是陈家后代,为此还给出了相应解释作为理论支撑。


世人皆知,乾隆帝一生共六次下江南其中有四次,他都住在了浙江海宁的安澜园而安澜园实际上是归属于陈世信家的。

此外,乾隆帝留宿海宁陈家期间,曾亲自提笔在隅园写下“爱日堂”“春晖堂”等匾额,意在表明乾隆帝对陈世信夫妇的思念之情。


或许是因为这层原因,乾隆帝对海宁陈家格外关照。“子报父母恩”的说法似乎是成立的。然而不少研究清朝史的专家,对此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

首先,对于隅园里的“爱日堂”和“春晖堂”匾额,清史专家指出它们并非出自乾隆之手。康熙年间,陈家后人陈元龙陈邦彦向康熙帝求赐,故而得到这两块匾额。


其次就是陈家的发迹史,顺治帝在位时,陈家的陈之遴位至大学士,后来他的儿子陈元龙也子承父位。再往后,陈世信本人也跟随了先辈的步伐,不仅当上了大学士,还成为了雍正帝最为器重的大臣。

而等到乾隆帝登基时,陈家其实已辉煌不再,开始不断走下坡路。从陈世信往后,陈家鲜少再出现过高官,因此说陈家荣华是托乾隆照顾,多少是欠考虑的。


乾隆曾在海宁陈家入住,这的确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海宁位置偏僻,毗邻沧海,并不能因为它是乾隆帝来海宁的唯一落脚处,就认定乾隆对陈家存有偏宠之心。

在宗室生子的问题上,清朝向来制度森严,对外是绝对保密的。为了避免出现不测,当嫔妃产下子嗣后,通常都会有专人向宗人府禀报。


宫廷之内门禁严格,若要抱着孩子随意出入宫中,其行为本身也是不被允许的。如此一来,雍正帝将女儿调换为陈家儿子的说法,自然也就不成立了。

雍正帝一生子女众多,除了乾隆帝外,还有弘晖弘昀弘时三个儿子。弘时和乾隆帝平安长大,弘晖和弘昀则相继夭折。


清朝皇室历来最注重血脉的正统性,雍正帝作为清朝皇帝,膝下并非没有子嗣,拿一个汉人之子当做继承人培养,显然是多此一举。因为一旦暴露,他就会背上千古骂名。

显然,通过刚才的分析,乾隆帝并非浙江海宁陈家之子,那么关于他的身世,又是否有其他的说法呢?

钮钴禄氏之说

在正史中,有关乾隆生母的记载是这样说的:乾隆帝弘历之母,乃是清朝弘毅公额亦都的曾孙女钮钴禄氏

然而,在清廷《雍正实录》《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中,围绕钮钴禄氏这个任务,两本著作却出现了分歧。

据《雍正实录》记载,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格格钮钴禄氏被封为熹妃,但在《汇编》中,被封为熹妃的,却是格格钱氏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公开过一份档案,内容是雍正初年册封妃嫔的昭告。而在这份档案中,同样也出现了“钱氏”这名女子。

“尊太后圣母谕旨:侧福晋年氏封为贵妃,侧福晋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钱氏封为熹妃。”

《汇编》和档案中都指出被封为熹妃的是格格钱氏,这不进让人感到疑惑,钱氏和钮钴禄氏会是同一人吗?

有人认为,问题的根源很可能出在负责起草谕旨的人身上。册封是主管礼部事务的贝子允掏经手的,或许是速记时写得太潦草,导致允掏犯了错误,将“钮”认成了“钱”。

就这样,钮钴禄氏因为允掏的失误成了“钱氏”,才会出现史料不相符的情况。在察觉到谕旨有误后,盛怒之下的雍正帝将允掏革职。话题再回归到钮钴禄氏身上,关于她的详细记载,晚清文人王闿运《湘绮楼文集》中,是这样描述的:

钮枯禄氏家贫,幼时同母居于承德城。十三岁时来京师参加选秀,因体貌俊美被选进雍王府,服侍雍亲王。”

起初进入雍王府的钮钴禄氏并不受宠,充其量只是个无人问津的小透明,在府里一呆便是六年光景。原以为就这样熬到终老,没成想老天垂怜,竟让钮钴禄氏迎来了翻身的机会。

那年夏天,雍亲王不慎染上恶疾,因为忌惮其传染性,福晋们便让钮钴禄氏前去照顾雍亲王。钮钴禄氏身高体壮,体格一向很好,不易被雍亲王传染。比起宫里那些弱不禁风的名门小姐,她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而钮钴禄氏也不负众望,尽心尽力的照顾了雍亲王两个月,最终雍亲王病情痊愈,而钮钴禄氏也得以受其临幸怀上龙种,于次年生下儿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帝。

雍正称帝后,钮钴禄氏被封为“熹妃”,乾隆也被立为皇储。后来乾隆即位,钮钴禄氏再次母凭子贵,被封为“孝圣皇太后”

或许是出身低微的缘故,即便成为了皇太后,钮钴禄氏依然心系黎民百姓,最厌烦过度铺张浪费。钮钴禄氏六十大寿时,乾隆帝专门在颐和园修了“大报恩延寿寺”,还在万寿山至高粱桥路两旁种上了大量鲜花,想要借此哄母亲开心。

没成想,钮钴禄氏看过后直皱眉头,当即就直言“殊嫌繁贵”,随后又让人将寺庙拆解。这样节俭低调的处事作风,在历任皇太后中尤为难能可贵。1777年3月2日,钮钴禄氏病逝,享年86岁,是清朝最长寿的皇太后。其寿数之高,在我国历代皇太后里也是尤为罕见的。

事实上,无论是“海宁陈家之子说”,还是“避暑山庄李金桂之说”,亦或是“钮钴禄氏之说”,背后多少都带有一丝民众对清朝当权者的嘲讽。

这当中并非毫无原因,雍正和乾隆在位时期,正是清朝“文字狱”势头盛行之时。民众们通过传闻丑化雍正和乾隆的形象,实则也是在宣泄对统治者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