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9月13日至20日,邓小平带领中国党政代表团,参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的庆祝活动。这次出国访问,让邓小平的内心很受触动。
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各种阻碍。而朝鲜恰恰相反,他们的经济在六十年代开始腾飞,到八十年代,国内一片繁荣景象,甚至与当时的日本并驾齐驱。
北方谈话
朝鲜和中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当时的朝鲜能发展经济,中国却还没能找到一条确切的路线,邓公当时便对金日成感慨:“越看越感觉我们落后!”
回国之后,邓公便前往北方地区进行了为期八天的考察,正式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邓公这次考察,被后世称之为“北方谈话”。
邓公后来这样跟金日成说:“我在东北三省到处说,要一心一意搞建设。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日子怎么过?因此,我强调提出,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发展经济、搞建设,这些话说起来很轻松,但真正做起来,却是阻力重重,前有狼后有虎,人民对“改革开放”这个概念根本不信任,要靠什么才能完成这个伟大的构想?
关于这件事情,邓公经过了反复铺垫,才敢下达最后的指令。
从朝鲜回来之后,邓公已经下定了决心,于是他很快来到东北三省进行考察。
东三省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但是,因为经济发展的迟滞,东三省: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经济增长量不进反退。
9月16日,邓公来到吉林,非常坦诚的谈起,目前我们的发展是存在问题的。毕竟,刚刚访问过的朝鲜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当时,大家的思想还没有转过弯来,很多同志觉得,我们是个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去发展经济,去做生意、搞开放,那不就成了资本主义国家了?
同志们内心的这种疑问,邓小平很清楚。但是他深知,搞社会主义,和发展经济并不冲突,相反,良好健康的经济是全社会发展的根基。
邓公用一句话解答了大家的困惑,他说:
“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这是最大的政治,这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
这番话让众人恍然大悟,谈话结束之后,很多人便开始思考,要如何在社会主义的制度之下,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呢?
9月17日,邓公又来到了辽宁,并接见当地的领导班子。
在接见过程中,邓小平就提出:
“我们的思想开始活跃,现在只能说是开始,还心有余悸。要开动脑筋,不开动脑筋,就没有实事求是;不开动脑筋,就不能分析自己的情况,就不能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现在要教育所有干部开动脑筋,实事求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改革开放,邓公有极高的热情,极大的信心。
同时,邓公也的确感到了这件事情的迫切性。
七十年代,我国的经济状况虽然有所复苏,但分析起来,还是发展的不够牢靠。
进出口、工业、金融贸易以及多种第三产业的发展,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民的生活也迟迟不能奔小康。
如果老百姓一直为吃穿发愁,又怎么还有余力去建设国家呢。所以,改革开放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贫穷,是促成改革开放最主要的原因,邓公的几次发言,得到了地方干部地积极回应,因为大家都盼着老百姓能够吃饱穿暖。
而在改革开放这个理念渐渐形成的时候,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什么才是社会主义呢?
社会变革
照理说,中国正在发展的,就是社会主义。
但是,在七十年代,很多人对社会主义信心很低。
因为那时候中国内忧外患,对内经济发展疲软,对外与苏联交恶,我国当时的实力还太弱,不得不夹缝中求生存。
因此,很多人都觉得,最后中国对于社会主义的尝试会失败,会最终走向资本主义的复兴之路。
这是人们不能接受的,多年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百般打压,丑恶嘴脸令人作呕,因此人们会产生一种“发展经济等于背叛”的思想。
不过,这明显是一个思维无趣,邓公很快又在谈话中提出一个新的概念:“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这个理念可以说石破天惊,迅速在社会上引起了激烈的讨论,除此之外,邓小平又提出了好几个在今天看来依然很有时代先进性的举措。
一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其实,毛主席他当年就提出过类似的思想,只是,很多同志完全忘了这句话,或者理解有问题,最后导致思想僵化。
思想僵化可谓是精神上的传染病,一个人、一个部门的思想僵化,有可能就会蔓延到全社会。
而且,很多人盲目自大,自以为是在贯彻毛主席的思想,其实是偷懒,不愿意变通,害怕承担责任。
所以,邓公指出,如今要改革,就不能犯懒,毛主席曾经提出过实事求是,我们改革就要抓住这四个字。
二是要转移工作重点。
过去,人们对发展经济一直避而不谈,甚至谈之色变,现在邓公却要把发展经济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其中,邓公还提出,不能再搞平均主义了,过去很多地方搞平均,最后却把大家的积极性都打击没了,所有人一起饿肚子。
平均主义是个很美好的设想,但是脱离了社会实际。
因此,邓公想出的新办法是进行按劳分配,大家有了动力,经济才能发展起来。
这个理念就是所谓“先富带动后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只有“富裕”这个概念落实了,大家才能看到希望,才能有干劲。
邓公又重点说起农业发展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一点到现在也没有改变,我们人口多、劳动力多,粮食需求量更多。所以农业是基础,无论如何,都不能耽误农业的发展。
但是,七十年代,我国的农业生产显然是不尽如人意的,天灾人祸不断,市场稍微有些动荡,农业就是最先受到冲击的,农民的生活很不容易。
在这种情况下,邓公大胆的提出一个想法,那就是实现农业的“工业化”。
其实通俗的讲,就是农业的现代化。
传统的农业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农民很辛苦,但是效率也很低,加上我国本就非常有限的耕地面积,所以粮食永远不够吃。
所以,邓公的想法是,我们引入更多的农业器械,研究更多高产量的粮食品种,同时划出一些重点的农业发展区,对于大面积的耕地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发挥现代化工业的优势。
这些办法,邓公早在战争年代就已经尝试过了。想当初,邓公是根据地大后方搞生产建设的一把好手,每到新的根据地,邓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动当地百姓开荒耕种。
因为邓公想法超前,胆略过人,所以他的生产建设工作,每次都能取得很好的成效。
如今,虽然已经不是战争年代,但粮食生产依然是国家命脉。所以,过去的好经验,还是可以继续用。
三是要坚定改革开放,这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不仅是经济上要开放,我们的制度上、思想上,都必须要开放起来。
打破僵局
朝鲜之行,事实上让邓公进一步思考到我国当前存在的弊端。他意识到,我们好像无意中走进了苏联曾经走进的陷阱,那就是上层建筑的过度僵化、漂浮。
苏联当时虽然仍旧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但是上层建筑的弊端已经严重的暴露。
虽然当时没人能够预料到苏联的解体,但人们也都清楚,这些问题一旦爆发,苏联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因此,邓公要进行改革开放,就是希望防患于未然,我们决不能再走苏联的弯路。所以,我们要有打破僵局的勇气。
邓公在巡视的时候,给许多企业都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裁撤不必要的机构,提高办事效率,避免人浮于事,生产管理要牢记科学二字,要放开胆子创新。
他又说:“企业要有主动权、机动权,如用人多少,要增加点什么,减少点什么,应该有权处理。企业应该有点外汇,自己可以订货,可以同国外交流技术。”
这又是一个人很有开创性的发言,当时,绝大部分企业,根本没想过和外国做生意,更没想过完全自主管理。
但现在,邓公给了他们这样的权力,把束缚企业的锁链打开了。
这是为了改变当时各大企业,死气沉沉的格局。
我国的许多企业,尤其是国营企业,在建国初期经历过辉煌时刻,但七十年代几乎无一例外陷入了发展怪圈,经济效益难以提高,工人技术停滞不前,没有创造力,因循守旧,成了人们眼中的老古董。
这种现象带来的是产品质量的下降,透支的是企业的生命力。
从大局来看,影响的是国家整体的发展。
正是这种怪圈的出现,让邓公确信,给予企业相对的自由是很有必要的。
一方面,既然要发展经济,就不能固步自封,我们在外交上已经打破了很多僵局,如今经济发展也要跟上,世界在走向多元化,总是关起门来做生意,是没有前途的。
二战之后,所有实现经济腾飞的国家,依托的都是世界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不管大国还是小国,最后都要融入世界市场。
另一方面,只有融入,才会出现竞争和进步,我们的企业和外界交流太少,失去了很多学习的机会,闭门造车是得不到结论的。
世界发展的太快了,所以,为了跟上全世界的脚步,企业必须走出去,参与竞争,没有人追赶,没有危机意识,无论如何也不能进步。
很多先进的产业链,我们还没有,许多产品,中国也暂时生产不出来。所以,要打破僵局,实现从无到有,我们需要合作。
对这些企业来说,开放是一把双刃剑,能不能勇立潮头,把握机会,会决定他们的命运。
走向世界,也不仅仅是对企业的要求,对于地方政府,邓公也是这样要求的。
在视察本溪的时候,邓公说:
“你们要到发达国家去看看……看看人家是怎么搞的。长期把自己锁在本乡本土,不了解外界,不与外交往,闭关自守,只能把我们的国家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用邓小平自己的话说,这次北方谈话是“四处点火”,八天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却在全社会掀起了惊涛骇浪。
北方谈话的消息从东三省传遍全中国,大家都知道改革即将到来,但是怎么改才能实现目标,大家还是一头雾水,抵触情绪也一直不少。
伟大转折
想要改变社会的整体思想,是个困难的工作。关于即将遇到的困难,邓公早有预料,但他也下定了决心,不管存在多少争议,都必须要把改革开放这件大事完成。
就这样,改革开放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许多企业都按照邓公提出的方针,进行“刮骨疗毒”,有人成功,也有人失败。
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谁也不能保证改革百分之百会成功。
事实上,直到九十年代,社会上依然存在停止改革开放的声音。
因为改革是危险的,而且改革带来的经济模式变动,必然会对社会主义制度造成一定的冲击,全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中国尝试过改革开放这样一条新路。
人们不能预测历史发展的方向,只能等待时间的考验。
值得庆祝的是,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实现了全面的腾飞,中国人民终于走上了奔小康的路,不必再忍饥挨饿。
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今日中国能拥有这样的国际地位,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创举。
很多社会主义国家都进行过经济改革,但这些改革绝大多数又都迎来了失败的结局,就连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都没能逃过魔咒。
以至于苏联解体之后,很多人都认为,社会主义与经济发展是不能相容的。
但中国却用生动的例子告诉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不仅能够发展经济,而且,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会带来更加健康的经济增长,这是资本主义无法实现的。
而中国能成为改革中的成功案例,靠的当然不是好运气,而是在于国家的运筹帷幄。
我们坚定的发展经济,同时也坚定的坚持着走社会主义路线,我们走出的每一步,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绝对为国家和人民负责的,这是我们最终成功的原因。
北方谈话的历史意义毋庸置疑,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这样的变革出现过很多次,看似平静的背后,其实都风险重重,但我们最终都抗住了考验。
时至今日,北方谈话的成功依然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每当社会变革来临之际,北方谈话的成功都会带给人们无限的信心。
参考资料:
蔡永飞《从北方谈话到南方谈话:邓小平推动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过程》
学习时报《1978.邓小平的“北方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