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女子成功寻回失联的江苏亲人:姑姑,我是娟娟啊

8月9日,丛慧娟的母亲廖娇以97岁的高龄寿终正寝,她知道母亲这是要去天上找父亲了。

丛慧娟的父母一个是江苏人,一个是台湾人,相濡以沫多年。

父亲于1993年在台湾离世时,丛慧娟就写信通知了江苏的亲属。时隔近三十年,她也想把母亲离世的消息告诉在中国大陆的姑姑。

丛慧娟与母亲廖娇

“免费读书”

丛慧娟的父亲名叫丛继康,出生于江苏沛县(今隶属于徐州市),家中兄弟姐妹六人,生活过得十分清苦。

上个世纪40年代末,丛家大哥听说外面有免费读书的机会,但考虑自己是长子,需帮忙操持家计,于是让时年19岁的二弟丛继康前去报到学习。

岂料,对方只不过是打着免费读书的幌子,暗地里征兵打仗。丛继康就这样被迫踏上了从军的道路。

在部队里,丛继康学到不少医学知识,以军医身份跟随部队南征北战,1949年跨越海峡远赴台湾,从此与江苏亲人天各一方。

江苏籍赴台老兵丛继康

“芋仔番薯”

1949年5月20日零时起,包含金门、马祖等离岛在内的台湾地区开始实施“戒严令”,切断了与中国大陆的往来联系。

丛继康没有办法回家,自军中退伍后,他也没有继续从事医护工作,只是偶尔替街坊邻居看看小病、开开药方,自己若是身体不适,也能给自己扎两针。

后来,在他人的介绍下,丛继康认识了台湾本省籍的妻子廖娇,两人在台北定居下来,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丛继康靠开出租车为生,妻子在家里带孩子。

在过去的台湾社会,这样的“两岸婚姻”并不罕见。台湾岛的形状形似一片番薯叶,台湾人自称“番薯仔”,丛继康这样来自中国大陆的外省人士被台湾人称为“芋仔”。在这样的“芋仔番薯”家庭里,夫妻俩生活习惯、方言母语都不相同,但多年来的恩爱与默契,冲破了一切阻碍。

丛继康虽然籍贯在江苏,但沛县所在的徐州地区,饮食习惯更偏向于北方,好面食。丛继康很会包饺子,独生女丛慧娟对父亲包的水饺和特制蘸酱至今念念不忘。

丛慧娟还记得一个有意思的场景,“我父亲讲国语(普通话),母亲说台语(闽南话),外人听起来是鸡同鸭讲,他俩却可以很轻易理解彼此。”

丛继康一家三口

“娟娟”

1987年台湾地区解除“戒严令”,并开放来台老兵回大陆探亲。

由于身体健康状况不佳,丛继康没能返回大陆探亲,只是通过写信与江苏亲人联系。

时隔几十年再得音讯,老家妹妹丛继兰收到哥哥的台湾来信时,激动大哭。

在信中,丛继兰得知了哥哥在台湾已经成家,晚年身患中风,腿脚不便。丛继康还随信寄钱回老家,给亲人用于修缮房屋。

后来,丛继康中风越来越严重,自己无法写信,只能请女儿丛慧娟代笔,“姑姑在信里都叫我‘娟娟’。”

1993年,丛继康在台湾离世。

千禧年前后,两岸亲人由于忙于生计,互相联络的次数逐渐减少,许久的无联络也造成了再度失联。

台湾丛家人寄回江苏老家的书信和照片

“姑姑,您安好吗”

2022年8月16日,台湾丛家人联系上头条寻人·两岸寻亲公益项目,委托寻找失联的江苏亲人。

寻亲组在了解情况、收集资料后,发布了一篇题为《

江苏老家人一直珍藏着台湾亲人的来信和照片

“姑姑,我是娟娟,您一切安好吗?”丛慧娟与姑姑联系上后,就像远航船只回到港口,得到温暖的庇佑。尽管这次是为告知母亲的死讯,但能和大陆长辈、亲人联系上,她相信父母在天之灵一定会倍感欣慰。

两岸亲人重逢

这是头条寻人成立两岸寻亲项目以来,成功找到的第383个案例,同时也是头条寻人与志愿者合作后,联手帮助找到的第1116个案例。今日头条两岸寻亲服务,由头条寻人与台湾ETtoday新闻云作为媒体合作方一同发布。如果您家里也有亲人失散在台湾,或者您身在台湾,想帮助台湾的老兵寻找大陆亲人,也可以通过脸书粉丝专页(名称:头条寻人)、邮箱(xunren@toutiao.com)、抖音(名称:抖音寻人)、微信公众号(名称:头条寻人)、微博(@头条寻人)联系我们。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