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温哥华的鱼”,作者授权推送
伊朗伊斯兰革命的政治背景
70年代石油危机引发伊朗经济过热和严重的通货膨胀,加上巴列维政权的腐败以及对宗教界的压制,最终导致1978年爆发伊斯兰革命。1979年1月16日巴列维国王出逃埃及,2月1日流亡海外15年的宗教及革命领袖霍梅尼从法国返回德黑兰并逐步掌握政权,4月1日成立伊斯兰共和国,12月霍梅尼成为最高领袖。
> 1979年2月4日,回到德黑兰的霍梅尼在一所学校接见狂热的支持者
伊斯兰革命彻底改变了伊朗的政治体制,把亲西方、世俗的君主专制国家变成宗教色彩浓厚的伊斯兰政教合一国家。伊朗的这场突如其来的革命令外界始料不及,美国事先预计巴列维政权能够控制国内局势并继续执政十年以上,结果霍梅尼上台后带来激进的宗教思想,抵制西方文化侵略和美国霸权,令伊朗这个美国经营了几十年的中东最大盟友迅速站到了对立面。
> 伊斯兰革命前后德黑兰街头对比
1979年11月4日,约400名狂热的激进大学生翻墙占领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劫持了52名美国外交官和公民。霍梅尼在事后承认他通过人质危机获取了很多政治利益,利用缴获的大使馆文件打压临时政府和他的政敌,在抵御外敌的大旗下成功通过了宗教性质的新宪法,选举出伊斯兰政党占多数的议会,达成了政权更迭合法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卡特政府希望通过外交谈判解决人质危机自然不可能实现,而且美国对伊朗新政权影响力非常小,几乎找不到讨价还价的空间。1980年4月7日,美国和伊朗断交。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波兰裔,出生在华沙)力主武力解决,但国务卿万斯反对,认为武装营救会导致更多在伊美国人被牵连,对人质本身也更危险,只能作为最后的选择。
4月10日星期四,万斯离开华盛顿去佛罗里达度假,星期五布热津斯基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讨论军事干预问题。会上卡特表示“是我们把人质带回家的时候了”,并确认已授权美军展开救援行动。同时还考虑展开报复性空袭,但最终在任务开始前一天取消了空袭计划。
> 布热津斯基、卡特和万斯,1977年8月14日摄于白宫
这次石破惊天的援救任务代号“鹰爪行动”(Operation Eagle Claw),过去也被称为 “蓝光行动” (Evening Light)。
行动筹备
早在1979年11月6日,也就是人质事件爆发后的第3天,布热津斯基就要求参联会制定营救计划,并指出这既涉及国家荣誉,也是对人质的义务。他还希望展开更广泛的军事行动,包括空袭伊朗的炼油设施和/或其它战略目标。11月22日,参联会向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卡特总统汇报了行动计划,卡特指示营救人质和报复性空袭两个方案并行准备,包括军事封锁在内的其它选项也在考虑之中。
当时美国海军只有“中途岛”号战斗群在印度洋值班,11月18日北上阿拉伯海对危机做出反应,11月21日从南海增援的“小鹰”号赶到组成双航母编队。
鉴于全美械装备的伊朗军事实力强大,对美军也非常熟悉,美国海军还紧急调遣隶属大西洋舰队的“尼米兹”号战斗群参战。“尼米兹”号当时正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休整,绕道好望角赶赴中东(苏伊士运河在1980年底拓宽工程完工前无法通行尼米兹级,参见苏伊士运河与航母),航程2万公里,1980年1月23日到达阿曼湾和前2艘航母汇合。
> 一架携带战术侦察吊舱的F-14拍下的3航母密集编队,从左到右为“小鹰”号、“中途岛”号和“尼米兹”号
2月5日,“珊瑚海”号抵达接替了延长作战部署期2个半月的“中途岛”号。按照越战时期的传统,阿曼湾这片航母责任区被命名为“刚佐站” - 阿曼湾海军作战区的缩写。
参加过越战溪山战役飞马行动的特战老兵陆军少将詹姆斯·沃特被任命为联合特遣部队指挥官,直接向总统汇报。他手下有两名现场指挥官,空军上校詹姆斯·凯尔负责指挥机群;陆军上校查理·贝克维斯指挥地面作战。
沃特没有使用常规的军事情报渠道,而是任命了自己的情报军官和各情报机构建立联系、搜集情报;也没有遵循参联会制定的危机反应程序,以尽量缩小行动参与人员的范围,避免泄密。美军手头的情报资料相当有限,甚至必须借助大量普通旅游地图进行规划。
> 临战前沃特(左)和贝克维斯(右)在阿曼讨论作战计划
担任过2年驻伊朗军事顾问团团长的空军少将菲利普·加斯特作为特别顾问参与了行动规划,负责培训飞行员。3月1日他晋升中将并升任战术空军司令部副司令,4月份行动开始前12天他被任命为特遣部队副司令,虽然军衔已经高于沃特。
海军陆战队上校查尔斯·皮特曼也是以参联会主席特别助理的非官方身份参加行动的,并成为事实上的直升机培训指挥官(还亲自驾机参战),因为绝大部分直升机驾驶员来自陆战队。陆战队中校爱德华·谢福特被任命为直升机领队,但因为皮特曼上校的亲自参与而变得地位不明。整个行动部队的指挥链都有类似的非正常安排,显得相当混乱。
沃特将司令部设在埃及的克纳,通过国防部长哈罗德·布朗与总统及参联会保持联系。参战部队则被秘密部署到埃及和阿曼,并未通知所在国家。
> 身穿便服登上C-141准备前往中东的三角洲部队
行动规划
鉴于人质数量很多,越战中积累的飞行员营救经验完全不适用。参联会的计划是派遣运输机和直升机接近德黑兰,机降一支摩托化的陆军三角洲分队从地面进入大使馆撤出人质,然后从一个夺占的机场将全部人员撤往埃及。这个大胆的计划基于一个相对并不可靠的判断:德黑兰距离最近的波斯湾海岸也有620公里,伊朗方面相信美军完全没可能深入腹地展开营救行动,德黑兰和大使馆的守卫都非常松懈。
起初行动规划组(OPG)考虑从土耳其、科威特、巴林或者沙特的基地出动陆军的CH-47“支奴干”直升机,但因为政治和安全原因均无法实现。从1979年3月起美国空军特战中队已经开始接收MH-53J“低空铺路者”重型突击直升机,它配备了GPS、惯导系统、前视红外热像仪、地形跟踪雷达等先进设备,可以在夜间低空全天候执行特战任务。但是这些新技术尚未经过实战验证,而且旋翼和尾梁无法折叠不能上舰,限制了作战使用范围。
> 空军的MH-53J
最后OPG选择了机体相近的RH-53D“海种马”,它是海军的双发重型扫雷直升机,载荷、航程都合适,还能折叠收纳在航母机库内。霍尔木兹海峡一直受到水雷威胁,向该地区派遣航母搭载的扫雷直升机是很好的掩护。碰巧伊朗海军也拥有6架同型机,因此出现在伊朗领空的RH-53D不会引起怀疑。
> 海军的RH-53D
营救行动的具体规划如下:
突击大使馆的头一天晚上,3架美国空军的EC-130E(呼号共和4-6号)和3架MC-130E“战斗爪”(呼号龙1-3号)特种运输机从阿曼马西拉岛出发,前者携带油料等后勤物资,后者运送132名三角洲部队和游骑兵部队特战官兵。
> 参战的共和5号(机身编号62-1857),1992年2月29日摄于内利斯空军基地
> 1980年12月1日,飞行在亚利桑那州戴维斯蒙森基地上空的一架MC-130E
机群经空军KC-135加油机空中加油后飞行1600公里在德黑兰东南510公里处南呼罗珊省塔巴斯附近的一条公路上着陆,并在旁边的盐碱滩上建立“沙漠一号”野战机场(北纬33°04’23“ 东经55°53’33”)。
落地后由12名游骑兵建立防线,封锁公路以免走漏消息。这片区域偏远且没有人烟,极少车辆通行。
> “沙漠一号”地形
“尼米兹”号将在距离伊朗海岸96公里处放飞8架由陆战队飞行员驾驶的海军RH-53D(呼号蓝胡子1-8号),空机飞行970公里后到“沙漠一号”机场汇合,计划在最后一架C-130降落后的30分钟内到达。
各架EC-130E在货舱内携带的折叠软油箱载有6000加仑(2.27万升)燃油,直升机着陆加油后将装载突击分队起飞,飞行420公里到德黑兰东部80公里处的“沙漠二号”野战机场(北纬35°14’ 东经52°09’)。
此时天将大亮,直升机群卸下突击分队后将飞往“沙漠二号”北面24公里外的山区待机。
> “沙漠二号”地形
前往“沙漠二号”的地面部队包括2部分:主力是93名三角洲部队,将突袭大使馆;来自柏林旅A特遣队的13人特战突击小队袭击伊朗外交部,解救另外3名人质。
中情局德黑兰特别行动部建立了一支由15名伊朗人和渗透入伊朗并会讲波斯语的美国特工组成的行动小组,他们将获取大使馆和人质情况的信息,并接应着陆的突击部队。
2名中情局特工将在沙漠二号和地面部队汇合,带领他们地面行军8公里抵达德黑兰东南方104公里的一条干河床。直升机群和地面部队各自隐蔽度过白天,晚上再出击,C-130机群则从“沙漠一号”返回马西拉岛待命。
入夜后2名特工离队,驾驶事先备好的1辆皮卡和1辆面包车接6名司机和6名翻译前往德黑兰的一处仓库,那里停放着6辆奔驰卡车。司机和翻译们驾车前往干河床接载三角洲部队,秘密驶入德黑兰市区直奔大使馆;13人特战小队则搭乘面包车前往外交部大楼。当地特工还会切断电网制造混乱,迟滞伊朗方面的反应。
抵达大使馆后三角洲部队将分为三部分,肃清外围守卫,翻墙进入院内消灭内部敌人,然后搜寻救出人质。他们将视情决定直升机是否能在大使馆院内着陆,如果没有障碍物阻挡,一架RH-53将降落接走人质,其余直升机跟着依次降落搭载突击部队。
如果院内有障碍物且无法清除,突击队将在院墙上炸开一个洞,护送人质到马路对面的阿姆贾迪耶体育场,和直升机在那里汇合。行动期间空军的AC-130炮艇机将凌空提供火力支援。
> 美国大使馆旧址,东北方150米外就是阿姆贾迪耶体育场
突击开始后,另一支连级游骑兵部队将搭乘MC-130机降占领德黑兰西南96公里处已经废弃的曼扎里耶空军基地(北纬34°58’58” 东经50°48’20”),在此坚守直至直升机群到来。
2架从沙特飞来的C-141运输机(单机可载员154人)落地装载全体撤离人员,包括人质、司机、翻译、直升机组、中情局特工和三角洲部队,然后直飞埃及。游骑兵在撤离前将炸坏一切留下的美军物资,包括8架RH-53D。
> 曼扎里耶空军基地
这个规划极端大胆也空前复杂,美国陆海空陆战队四个军种都参与,要在成为敌对国家的伊朗境内开辟3个机场,停留两天时间。为此美国各方进行了大量准备工作。
3月31日,美国空军战斗控制员小约翰·卡尼少校乘坐一架2名中情局特工驾驶的“双水獭”轻型客机降落在“沙漠一号”,对着陆区域进行了详尽的勘察,采集了土壤样本以确定沙漠表面的承重能力,还安装了一套由多盏红外着陆灯和一部红外信标组成的遥控简易助降系统,为飞行员勾勒出着陆场的跑道范围。在他进行调查时,盐碱滩的表面是一层坚硬的沙壳,但在随后的三周内沙尘暴带来了深及脚踝的流沙。
“尼米兹”号和“珊瑚海”号的航空联队将对整个行动提供空中支持,因为伊朗拥有大量F-14和F-4,为了区分双方战机,美军舰载机专门在右翼涂上了类似诺曼底战役的“入侵条纹”标识。“珊瑚海”号的陆战队F-4N中队是红黑色(VMFA-323中队)和黄黑色(VMFA-531中队)条纹,A-6和A-7中队是橙黑色条纹。
> “珊瑚海”号的舰员正在给陆战队的F-4N喷涂红色条纹
“尼米兹”号的F-14中队也是红黑色(VF-41)和黄黑色条纹(VF-84)。
参战的8架RH-53D全部属于诺福克基地的第16扫雷中队,其中6架在危机爆发后的2周内被C-5A空运到迪戈加西亚,当“小鹰”号途经该岛时自行飞上舰,再转飞到随后抵达的“尼米兹”号;另两架原本就搭载在“尼米兹”号上。
> 变形金刚一般折叠后塞入C-5A货舱内的RH-53D
规划时认为来自同一中队的直升机组能够相互配合顺利完成任务,但很快就发现海军扫雷中队的飞行员没有任何突击飞行经验,只进行过扫雷和海上补给训练,完全不能胜任。
> 在阿拉伯海试飞的RH-53D机群,此时尚未重新喷漆
陆战队的CH-53机组被迅速运上航母帮助海军同行培训,但成效不大,仍然达不到任务规划的要求。由于营救任务可能随时展开,最终全部8架直升机都配备了来自陆战队第461重型直升机中队的机组。
尽管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和训练,还是有很多地方出错。负责直升机任务的皮特曼上校奉命前往“尼米兹”号向第七舰队司令罗伯特·柯克希少将讲解行动规划,但他被送到了“珊瑚海”号上,一番折腾上到“尼米兹”号见到柯克希少将后又被告知行动将推迟。因为舰上已拆除所有扫雷设备的8架RH-53D还是海军的蓝色涂装,必须涂成沙漠伪装色并抹去了所有标志,而此时所需的黄色油漆仍在3500公里外的迪戈加西亚。
好不容易运来了油漆,为了保密涂装工作必须在“尼米兹”号的机库内进行,还得关上机库门,因为苏联潜艇和间谍渔船就在附近活动。庞大的RH-53D机群将占据大半个飞行甲板,在出发期间贴近伊朗水域的“尼米兹”号实际上失去了其它航空作业能力,必须依靠“珊瑚海”号提供掩护。
3月份美伊外交谈判失败,卡特政府决定尝试参联会之前建议的武力营救方案,但是成功的可能性依然被判断为相当低,因为过去类似的行动鲜有成功案例,伊朗的国土环境和社会状况又十分特殊。
美方一直无法掌握人质的状态,直到行动的最后一刻,一位中情局特工在从德黑兰起飞的一架航班上碰巧遇到刚被伊朗释放的一位前大使馆厨师,才证实所有人质仍被集中关押在大使馆内,令美国最终下决心展开行动,但计划中的报复性空袭在行动日前一天被取消。
实战过程
4月24日,第一架MC-130从阿曼马西拉岛起飞,机上载有空中和地面作战的指挥小组以及负责守卫“沙漠一号”的游骑兵分队,另外5架C-130将在一小时后起飞。这架MC-130在飞越伊朗海岸后下降到120米高度以躲避伊朗雷达的探测。飞行到大约一半路程时,随机的空中指挥员凯尔上校收到消息,8架直升机已经从“尼米兹”号升空。
【 建立着陆场 】
深夜,重载的MC-130龙1号机抵达“沙漠一号”上空,四外一片漆黑,飞行员完全依靠红外夜视镜观察,通场4次才确认地面没有障碍物,在卡尼少校事先安装的红外灯光和信标引导下对准跑道,于当地时间22:45成功落地。
重载的飞机在降落时损坏了机翼,事后不得不彻底翻修,不过没有人员受伤,飞机也仍然具备飞行能力。
龙1号卸下了两位上校空地指挥官、包括卡尼少校在内的一个空军CCT战斗控制小组和配备吉普车的游骑兵分队,在公路以北建立了一个平行的着陆区,设置塔康信标引导即将到来的直升机群。
龙1号降落不久,一辆长途汽车出现在公路上,游骑兵开枪拦下了大巴,全车45人被扣留。几分钟后负责警卫的游骑兵又发现一辆油罐车,该车不顾警卫阻拦试图强行闯关,被游骑兵用M72火箭筒炸毁,卡车乘客死亡,司机却乘上尾随的一辆皮卡逃脱。
美军现场指挥官判断这辆油罐车是在偷偷走私汽油,不会对任务造成威胁,下令继续执行任务。随即龙1号起飞返回马西拉岛,龙2号紧接着降落,卸下物资后滑行到旁边的盐碱地上起飞返航。龙3号和共和4-6号相继降落,停在预先规划好的区域,发动机怠速运转等待直升机群的到来。
【 直升机群的磨难 】
但是直升机的飞行并不顺利,起飞2小时后蓝胡子6号机座舱BIM旋翼检测告警灯亮起,指示旋翼结构破裂。机组在沙漠中紧急降落检修,确认故障无法修复,不得不弃机。蓝胡子8号落地接走了机组,继续前进。但事实上陆战队飞行员不知道的是海军的RH-53D和陆战队的CH-53A/D工作参数不同,BIM告警灯亮只需要降低速度,并不意味着必须中止飞行,如果他们知情完全可以继续飞下去。
一个小时后机群发现正前方几公里外有一层雾,飞进去后才发现是沙尘暴,强风猛烈吹袭着飞机,能见度急剧下降,在22米的高度都无法看到地面,也看不到其它直升机的位置。直升机群立即解散编队以免相撞,参战飞行员事后回忆起这场沙尘暴都说就犹如置身混沌的牛奶锅中。失去地面参照物,飞行员们只能依靠夜视镜进行超低空仪表飞行,剧烈颠簸中多人发生晕机现象。
蓝胡子5号在起飞4小时后也发生了电气故障,主飞控系统(尤其是高度计)和导航系统失效,在能见度为零的沙尘暴中无法继续飞行。虽然此时距离“沙漠一号”仅剩203公里,但前面需要翻越一座高达2980米的山脉,燃油也不够,机组不得不放弃任务以无线电静默状态返回“尼米兹”号,也带走了在机上的皮特曼上校。
蓝胡子7号发现僚机失去目视联系后进行了一次快速的低空搜索,没发现任何线索后继续飞往“沙漠一号”。此时参战直升机只剩下6架,这是计划中的最低需求数量,原本预留了1/4的冗余度已经全部耗尽。蓝胡子2号随后又因为液压油泄漏导致主液压泵故障,只剩下一套液压系统操纵飞机,但机组坚持飞行,希望在“沙漠一号”落地后能够修复。
当直升机群在沙尘暴中挣扎前行时,地面部队在“沙漠一号”焦急地等待着,他们必须在日出前完成直升机的加油、装载并飞往“沙漠二号”隐蔽,时间正在飞速流逝。
6架直升机比预定时间晚了50-85分钟抵达,首先是蓝胡子3号和4号双机,随后是蓝胡子7号,它的机组认为僚机蓝胡子5号已经在沙尘暴中坠毁。蓝胡子8号搭载着蓝胡子6号的机组抵达,最后是蓝胡子1号和2号双机,此时已经是凌晨1:00。燃烧的油罐车照亮了周围几公里范围的沙漠景观,为迷航的直升机群指引了方向。
【 放弃行动 】
指挥地面作战的贝克维斯上校认识到部分飞行任务只能在白天进行了,但他仍然决心继续,下令突击部队登机,被扣留的伊朗平民也被转移到共和3号机上。
蓝胡子2号机飞行员和直升机领队谢福特中校商量后判断该机既无备件也没有足够时间在“沙漠一号”修复故障,只能弃机。剩余5架直升机不足以完成任务,因为它们的发动机需要在“沙漠二号”隐蔽期间关闭近24小时,而RH-53D素有冷启动困难的恶名。但贝克维斯上校拒绝缩小突击部队的规模,僵局之下空中行动指挥官凯尔上校向在埃及的沃特少将建议中止行动。沃特通过卫星通信系统向卡特总统转达了战场指挥官的建议,落地2个半小时后特遣队收到总统的确认,放弃任务。
此时的“沙漠一号”充斥着喧嚣、烟尘和混乱,现场的4架C-130和5架RH-53D引擎发出怒吼,沙尘漫天。C-130在地面比任务计划多等待了90分钟以上,为保证随时能够起飞,发动机怠速空转消耗了大量燃油。当得知只有6架RH-53D能飞到后,凯尔上校下令EC-130E各机从货舱软油箱中抽出1000加仑加到自己的主油箱内,以便飞回马西拉岛。
不过共和4号此时已经把软油箱的全部燃油都加给了3架直升机,自己无油可加了。为此它不能再在地面消耗宝贵的燃料,必须带着已经登机的部分三角洲部队立即起飞去和在阿拉伯海上空待机的加油机汇合加油。蓝胡子4号也需要转移到公路南侧由龙3号机加注更多燃油,否则无法返回“尼米兹”号。
要完成这两个动作,蓝胡子3号必须从共和4号的左后方移开。因为沙尘暴带来的浮沙厚及脚踝,直升机无法正常滑跑,只能离地升高到5米以低速进行悬停滑跑。一名空军战斗管制员在直升机前方指挥,但他立刻被旋翼卷起的沙尘吞没。这名管制员试图后退摆脱沙尘,而蓝胡子3号的飞行员据此判断自己的飞机正向后漂移(他也完全被沙尘所包围,管制员手中的灯棒是他唯一的参照物),于是他向前压杆前飞以保持和管制员的距离。
一片昏天黑地中蓝胡子3号的旋翼切到共和4号的垂尾并撞入主翼翼根,随即点燃了600加仑航空煤油,引发剧烈爆炸和大火,两架飞机全部损毁。共和4号14名空军机组中的5人和蓝胡子3号机舱中的3人丧失,包括2名少校和2名上尉。5名陆战队直升机机组中只有正副驾驶幸存但均严重烧伤,另外还有3人受伤。
停在附近的蓝胡子1、4、8号机被爆炸的弹片击伤,现场指挥官判断它们已经无法飞行,必须放弃所有直升机,全体人员立即登上幸存的3架C-130撤离。
在发疯似的撤退过程中,直升机机组曾试图取回机上携带的机密文件并摧毁飞机,但均未成功,8名丧生机组的遗体也没来得及带走。因为当时直升机上满载燃油和弹药,一旦被引爆很可能危及C-130让所有人都走不成。
> 前景是被炸毁的蓝胡子3号
C-130携带剩余人员返回马西拉岛,2架来自埃及的C-141医疗后送运输机将他们送往克纳基地,伤员再被转运到德国兰德斯图尔陆军地区医疗中心。规模宏大的鹰爪行动尚未正式展开就在一片狼狈不堪的撤退中落下帷幕。
【 尾声 】
第二天凌晨白宫宣布营救行动失败,在德黑兰待命的中情局特工小组从当地新闻中得知“沙漠一号”的变故后悄然撤出伊朗,伊朗方面甚至没察觉他们的存在。
伊朗革命卫队指挥官卡伊姆率队前往“沙漠一号”现场调查,发现了包括油罐车乘客在内的9具尸体,大巴上的伊朗乘客在美军撤离时已经被释放。美军尸骸日后被归还给美国,安葬在全国各地,阿灵顿国家公墓还竖立了纪念碑。
与此同时,对革命卫队的调查活动毫不知情的伊朗空军也在“沙漠一号”地区展开空中侦察,2架F-14飞越现场后请求向遗留的美军直升机开火,指挥部拒绝了要求。第二天在该地区巡逻的F-4战斗机以为美军直升机即将起飞,随即开火,但未造成更大破坏。
日后伊朗空军回收了蓝胡子2号和8号,加入伊朗海军服役,其余2机则用于提供备件,维持饱受武器禁运之苦的伊朗RH-54D机队运作。
> 伊朗海军的RH-54D和海王
如今被拆空的机壳和那辆被截停的大巴仍然留在沙漠中。
共和5号于2013年6月退役,如今在夏洛特卡罗莱纳航空博物馆展出。
> 当年的机组人员在多年后重聚在共和5号身前
唯一返航的蓝胡子5号在麦奎尔-迪克斯-莱克赫斯特联合基地展出。
鹰爪行动失败后卡特总统继续努力,以求在任期结束前让人质获释。伊朗方面则把人质分散到全国各地,防止美国进行第二次营救。国务卿万斯坚信营救行动无法成功,只会危及人质生命,所以选择辞职,并在数天后生效。
霍梅尼谴责了卡特的行动,并声称是真主扔了把沙子摧毁了卡特先生的直升机。最终在1981年1月20日里根宣誓就任新总统后几分钟,52名美国人质被全部释放,结束了长达444天的伊朗人质危机。
> 如今陈列在美国大使馆旧址的RH-53D桨毂
【 第二次营救计划】
在第一次任务失败后不久,美军就被授权组织第二次营救,代号“蜜獾行动”。通过规划和演习发现需要投入近一个营的兵力和超过50架飞机,为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做了丰富的预案,甚至将携带一辆重达12吨的推土机用于清理被阻塞的跑道。
尽管多次演练都取得了成功,但是第一次预演中直升机的故障令美军高层下决心改变行动方向,将仅动用具备短距起降能力的固定翼飞机从美国本土通过5次空中加油直飞伊朗,以超低空飞行躲过伊朗的防空系统进入德黑兰上空,在阿姆贾迪耶体育场超短距降落接走三角洲部队和人质,完成任务后降落在航母上,以便及时救助预计将产生的50名伤员。
这一更加大胆的想法被称作“可靠运动行动”(Operation Credible Sport),在佛罗里达州埃格林空军基地以绝密状态将3架标准型C-130改装为XFC-130H构型,前两架为行动主机和备份机,第三架用做试验平台,还有第四架EC-130作为地面训练模拟器。XFC-130H在前后机身加装助推火箭,理论上能在一个标准运动场的狭小范围内起降,这样就可以省略第一次营救中最薄弱的环节 - 重型直升机。
洛克希德在1980年6月27日接到改装要求,经过可行性研究在7月16日向美国空军报告需要安装58个助推火箭(是普通短距起降型特种C-130使用量的7倍以上),着陆距离也无法满足要求。美国海军中国湖海军航空武器试验中心随后加入项目,提供了更强大的现役导弹用火箭发动机。洛克希德增强了C-130的机体结构以承受火箭动力,并为搭载的150名乘客开发了一套安全约束系统。
> 蓝天使表演队的这架C-130T“阿尔伯特胖子”就具备短距起飞能力,安装8具火箭助推器
最终XFC-130H共安装了5套30具助推火箭:
- 前机身向前安装了8具阿斯洛克反潜火箭的发动机用于减速
- 起落架整流罩上安装了8具百舌鸟反辐射导弹的发动机用于减低下降速率
- 后机身底部安装了8具标准舰空导弹的MK-56火箭发动机用于帮助短距起飞
- 每侧机翼下方安装1对百舌鸟发动机用于矫正起飞时的偏航
- 垂尾下方安装2具阿斯洛克发动机防止仰角过大机尾擦地
其它改装还包括后机身增加了1个背鳍和2个腹鳍以增强航向稳定性,安装双缝襟翼和扩展的副翼,更换了鼻锥整流罩,加装着舰钩以在航母上阻拦降落,安装地形跟踪/地形回避雷达、自卫电子战套件等航电设备,惯性导航系统中增加多普勒雷达/GPS功能。
项目启动3周后的9月18日,74-2065号机作为试验平台就已完成改装,美国航空工业为一次特种任务而改装现役飞机并迅速形成战斗力的执行力确实令人叹为观止。主机74-1683号在10月17日交付给美国空军,10月19日到28日间进行了多次试飞测试。其双缝襟翼系统可以令C-130以8度的陡峭下滑角、85节的低速进近。所有改装环节都完美无缺,创造了多项短距起飞记录。
> 向下制动减小下降速率
> 向前制动减速
> 助推超短距起飞
在10月29日进行的全系统最终测试中,因为随机工程师的误操作和底部制动火箭的非正常启动,74-1683号机在2米的空中被减速为0,失速重重地拍在跑道上,右翼折断起火。幸好现场的救援直升机和消防队迅速扑灭了大火,所有机组乘员安全撤离。因为安全原因,在拆除了特种设备后该机被拆卸就地掩埋。
> 坠机现场,可以看到垂尾前加长的背鳍和放下的双缝襟翼
备份机74-1686号也已经完成改装,但随着里根政府上台、人质危机迅速解决,后续的救援计划被取消。
【 反思 】
在鹰爪行动失败后,从过于复杂的作战计划到糟糕的直升机维护、从有缺陷的指挥结构到飞行员缺乏培训,美军的各个方面都遭到了猛烈批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不期而遇的沙尘暴和缺乏备用直升机。但美军在这两方面都有很现实的困难:美国无法向伊朗内陆沙漠地区派出气象专家对沙尘暴进行预测或告警;“尼米兹”号的机库无法携带更多的RH-53D,也无法在飞行甲板上露天停放,以防被苏联侦察卫星发觉并向伊朗报信。
退役海军作战部长詹姆斯·霍洛威上将代表参联会主持了对鹰爪行动失败原因的官方调查。他提交的营救任务报告列举了任务规划、指挥控制、跨军种协作等共23个方面的缺陷,其中最重要的几点是:规划职能的过度划分限制了专家的参与;缺乏其他专家对作战计划进行全面审查;不同军种间的信息交流极其有限;以及没有对行动进行一次全面的预演。
换而言之,对安全方面的过分关注有效地将那些有可能发现问题所在的专家排除在任务规划团队之外。从最好的角度看这次行动充其量也就是一次冒险,但未能使用所有可用资源注定将导致失败。有更多的选项未被充分考虑,营救行动本不应该被批准实施。美军四个军种都对动武的政治压力提出过疑问,军方预计展开行动后双方都会承受很大伤亡,美方可能会损失30名突击部队和15名人质,伊朗方面更是数以百计。
霍洛威团队也同意虽然行动中有很多非常冒险的因素,比如情报、燃料、天气、当地交通,但是这些情况基本可控,沃特领导的特遣队相当完美地规划并执行了营救行动。参联会最后的结论是:“运气不佳” - 或者说一个普通的意外导致了行动的失败。
报告回避了一个最大的管理问题,就是指挥行动的特遣队司令位于埃及,又必须接受来自华盛顿政治领导层的直接监控甚至指示。当现场指挥官决定中止行动时必须得到卡特总统的批准,而这时布热津斯基又提出能否只依靠5架直升机完成任务,这个问题通过沃特少将传递给贝克维斯上校,政治层面对作战决策的直接干涉与统一指挥原则产生了冲突。
鹰爪行动最大的成果就是促使美军在1987年4月16日成立特种作战司令部,统一指挥各军种下属的特战部队,协调特种作战的规划和联合训练,从根本上解决鹰爪行动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
另外陆军严重缺乏能够进行夜间低空高速飞行的直升机飞行员,为此在1990年5月将第160航空营升格为著名的第160特种作战航空团,为海豹部队、三角洲部队等精英特战单位提供机密的运输和攻击支援。
即使在41年后的今天,鹰爪行动的经验教训对世界各国的特种作战行动仍有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能实现这种横跨2千多公里海空、协调各军种联合行动的军队也是凤毛麟角。
如果当时美军拥有CV-22“鱼鹰”倾转翼机,可以从“尼米兹”号直飞“沙漠二号”机场并返回,取消前后2个起降场,将行动时间压缩77%,减少行动复杂程度,提高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