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葬着一个中国人,中国后代前去扫墓,德川家族还得亲自陪同

自古以来异在他乡本就不容易,在其他的国家中担负传播文明的重任更是如此。我们都懂得故土难离的思念,却有人能够耐住心中的思乡之情在他国的土地上仍然身穿故土衣冠。

朱之瑜画像

这位在远渡东洋的中国伟人名为朱之瑜,在生命枯竭后被葬在日本。虽然生前无法回到家乡,却赢得了两个国度的敬重。

时过境迁后,在2011年中国后代仍然铭记着这位伟人特地前去悼念,一旁还有德川家族的人亲自陪同。

颠沛流离的经历

真正的傲骨志士即使被时间遗忘,也始终会被历史铭记。朱之瑜的号为舜水,所以又被称之为朱舜水,在1600年12月26日生于浙江绍兴。

他生性聪颖,依靠自身的才华足以走上仕途,却在官场中发现那些不齿的事情,他不愿与人同流合污。所以明明文武兼修也不入世,而是专心于自己学术上的深造。

如果是作为臣子朱之瑜显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甚至皇帝都曾召见他三次,虽然他没有一次接受,世俗的名利于他而言非毕生追求,以君子的要求恪守自己才是应做之事。

1638年本该是名利丰收的一年,他却毅然放弃了仕途,虽依旧心怀百姓。而后因为皇帝多次征召却不给予回应而遭受了他人的记恨,被扣上“无礼”的莫须有罪名。

他被迫在追捕中逃往舟山,此时正逢国内局势紊乱的时节,他所处的舟山正是其中一个充斥着战火的地点,战火纷乱,他借此在日本与舟山之间往返。

第一次远渡东洋并不顺利,因为日本的海禁又不得不回到舟山,在1650年第二次前去日本,途中又发生了意外,清军被朱之瑜的誓死不从所打动,虽然并未到达日本。

在第二年由日本转到安南,身在他乡却仍然心系国内的处境,他前去他国也并非只考虑到自身的安危,而是想先筹饷然后回国重振乡土

当时的鲁王由于形势紧张想要召回朱之瑜,在1654年发出征召几经周转后才传到他的手中,可惜去时不易返回也并非易事,谁曾想这竟然会被有心之人惦记,又被参了一本。

认为他“去而不返,背君苟免”,而朱之瑜此时身处他乡无法辩驳。当安南的君主得知他归属于中国后想要凭借官位让他留在安南,前提是需要向他跪拜臣子的礼仪。

身处异国,心系中国

朱之瑜不肯跪拜,即便是在遭受恐吓威胁之后也宁死不屈,世界之大他却只能漂泊不定地在几个国家间周转,每到达一个地方都经历了许多阻拦,但他没有是屈服的

后来他终于成功获得了日本的批准定居在日本长崎,才结束了他的居无定所。他生在明代而非清朝,但历史已然将历史的书写权交付给了清朝,对他流亡日本也有一定的影响。

此后他的毕生都在致力于发扬中华文化,将那些逐渐埋没在历史黄土下的儒学不断翻新,促进文明间交流,他的品性与学识足以他做到这一点

因为他儒学在日本更加占据了一席之地,公元1665年当时日本的副将军正是德川家族的人,德川光国想要聘请他前去江户当任国师一职,为下一代的学子讲述儒学的博大精深之处。

考虑之后朱之瑜同意了,当他到达江户时,德川光国亲自以弟子礼相待朱之瑜,将自身的毕恭毕敬展现,甚至还不敢直呼称其名与字,这才以“舜水先生”一号相称。

他之所以起这个称呼也是为了不忘国家,“舜水者敝邑之水名也”名号于他而言是与故乡挂钩的警示之语,此后这个名号让朱之瑜遐迩闻名。

他在各地进行儒学的宣讲,让许多人都慕名前来。起初朱之瑜在没有声望的时期也经历过一段无人问津的日子,况且他还未就任高官职位,在独自东渡的情况下很难有名声。

正是德川光国的赏识才使得他有扬名的机会,并且这位还是少有不带国籍偏见的谦恭之人,尚且不谈德川光国的目的,他的推崇并无让人可挑剔的地方。

而朱之瑜也并没有辜负德川光国的信任,他所带来的知识覆盖面极广,几乎涵盖了各个层面,也让当时的日本人民基本都认识这位来自中国的学者。

他让日本居民感受到了儒学的博大精深,也使得他们了解这位经天纬地之才,连同当时日本的领导者都不得不对他心生敬佩之情,日本这个国度也永久地为他留有一席之地。

中日文化的传播者

所有的荣誉都离不开朱之瑜毫无保留的教学,他不因国界不同而敷衍讲学,甚至在日本建造学宫时亲自上场指导,将中华文化的内涵尽然相教。

日本也从传播中悟得了一丝半点的精髓,此后的明治维新时期也深受影响,期间还有许多日本学者与之相交好,都被其才华所倾倒。

或许是朱之瑜始终还是无法适应异国的风土与气候,在公元1681年全身都染上了疥疮并且只能卧躺在床,次年在大阪身亡。

虽然他的一生十分曲折,但在世也享有83个岁月的时光,且为这世上留下了如数家珍的宝藏,即在日本传播的知识。

虽然舜水先生被安葬在日本的墓地里,但朱之瑜始终属于中国人。他的墓碑也带有中国的仪式,特地被建为明代所有,其碑文也刻着“明征君子朱子墓”。

当他离世的那一天,两个国家的人都同时在为他默哀,人们永远都忘不掉他所做的贡献,他的好友安东守约在他的墓碑前声泪俱下。

朱之瑜让人们真正地了解到什么叫做知识无国界,即便是不同的国度,其文化的精髓却不会因此而有所改变,他的作为穿越了时间的限制,以至于至今人们都对他难以忘怀。

于中国他是一位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于日本而言他是给日本带来文化振兴的改变者,所以两个国家都在共同铭记这位伟人。

当中国的后代前去缅怀时,最深受其影响的德川家族也都会一同前去慰藉,以示对他的推崇备至。正因为朱之瑜对德川家族的帮助,才使得他们能够真正站稳根基。

朱之瑜在某种方面来说也促进了两个国家的友好往来,在他的祭奠中人们都尊敬地鞠躬表示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