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之,意气锐,思非凡,天纵奇才也!”在毛主席曾经的老师刘策成的日记之中,曾经写下过这样的话语。
刘策成何许人也?他是同盟会的早期成员,是给毛主席传道受业解惑的授业恩师,更是毛主席的救命恩人。
1919年,毛泽东在长沙。
在毛主席接受美国记者采访的时候,曾经这么评价自己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收获。他说道:“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
而刘策成,便在这一时期担任过毛主席的老师。
毛主席的授业恩师
刘策成,本名刘武,“武”是名,策成是字。但是比起刘武,他更喜欢别人称呼他为“策成”。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这位1883年3月出生的先生,早年治学《庄子》,从这时起刘策成的一生便和《庄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这之后,刘策成前往日本留学,并在孙中山先生的号召之下加入到了中国同盟会中。
他与孙中山、黄兴、蔡锷等民主革命家关系亲密,并积极投身于推翻袁世凯的统治卖国独裁的行动之中。
1914年,刘策成同自己的学生一起,在暗中储藏枪炮弹药,计划在最关键的时候进行武装起义,反抗袁世凯的所作所为。
1913年,在湖南省求学时的毛泽东
然而,这一行为却被当时的湖南督军所发现,因此作为策划者的刘策成毫无悬念地被捕入狱。
对于袁世凯来说,意图起义可是大罪。而刘策成为了保护自己的学生,主动将所有的罪名揽在了自己身上,因此他被打入死牢,计划暗中执行死刑。
然而,刘策成的教学能力和为人处世是出了名的。在刘策成被捕之后,一度引起大量的学生罢工,希望以这种方式抗议袁世凯政府的所作所为。
同时,被曾任云南都督的蔡锷在得知刘策成被捕宣判死刑之后,也急忙给刘策成求情。在多方因素之下,袁世凯这才将原本的死刑,修改成为15年的监禁惩罚。
1919年3月,环球中国学生会在上海送别留法学生合影。后排右一为毛泽东。
在袁世凯死后,刘策成在群情激愤之下被得以放出。作为反对袁世凯“卖国称帝”的英雄人物,刘策成的释放,迎来了上千长沙群众的夹道欢迎。
蔡锷曾称赞刘策成“有临死不屈之志,爱国热情溢于言表”,而刘策成在1916年在方维夏的推荐之下,来到了湖南第一师范担任历史教员的职务。
也就是从这里开始,刘策成和毛主席的缘分正式拉开了序幕。
湖南第一师范对于毛主席的影响无比深远。在毛主席求学的期间,毛主席得到了方维夏、杨昌济、徐特立等进步人士的影响。
1918年3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八班合影。四排右二为毛泽东。
1916年,毛主席听闻湖南第一师范的历史教员换了人,新来的刘策成是反抗袁世凯的大功臣,因此心中对于刘策成十分好奇。
早在1915年袁世凯接受日本政府提出的吞噬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时,毛主席的心里便对袁世凯充满了厌恶。
他曾立下誓言:“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并积极投身于救国救民以及拯救民族危亡的道路之上。
因此刘策成的第一堂课,毛主席便来到了现场。他想看看这个刘策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对于自己的进步究竟有无帮助。
1919年11月16日,新民学会部分会员在长沙周南女校合影。后排左四为毛泽东。
只见讲台之上,刘策成没有如同毛主席想象的那样身着中山装或是教书先生的服装,而是一身农民的打扮。
但是如果有人因为这身打扮看轻了刘策成,那么便就是看走眼了。他的课堂生动活泼,并且刘策成从来不带教科书,因为他将历史全部印在了脑子之中。
刘策成对于历史的讲解细致入微,又不同于死板的教材,这让年轻的毛主席对刘策成格外尊敬。直到1918年毛主席毕业,才同这位恩师暂时分别。
当时的毛主席并不知道,刘策成竟会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多次帮助自己。
1920年5月8日,新民学会部分会员在上海半淞园合影。左四为毛泽东。
毛主席的救命恩人
1920年,不论是当地控制舆论的新闻机构还是大肆摧残教育制度的种种举措,都让马克思主义在湖南的传播几乎陷入停滞。
以《湘江评论》这份报刊举例。当时,因为《湘江评论》宣传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湖南省督军张敬尧便不断阻挠,致使《湘江评论》被彻底查封。
而在湖南驱赶张敬尧的运动取得成功之后,毛主席认识到:文化宣传、教育改造已经刻不容缓。
1927年,毛泽东在武汉。右图是他从湖南回武汉后写的考察报告。
为了让更多的进步学子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毛主席联合湖南教育界以及新民学会成员还有新闻界的部分人士,在湖南长沙创办了一个“文化书社”。
可是书社的创办和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在书社初创的时候,毛主席的手头并没有足够多的资金。于是,他想方设法地联系上了自己的恩师刘策成。
当时的刘策成离开了教师的岗位,开始了属于自己的仕途。他先后担任浏阳、衡山一带的县长。虽然官位不大,但这并不影响他造福百姓的福祉。
这一天,被当地百姓誉为“刘青天”的刘策成忽然收到了毛主席的来信,在信中,毛主席请求刘策成借给自己一笔资金,让自己得以维持文化书社的运转消耗。
文化书社旧址
刘策成看到之后,没有丝毫地犹豫当即倾囊相助。他联系家人,联系朋友,为毛主席筹得了300枚大洋,帮助毛主席度过了最困难的一段时期。
而说起救命,就不得不说到毛主席的长沙脱险了。
当时的毛主席,在参加完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奉命回到湖南领导当地的工人运动。
1922年,时任湖南省省长的赵恒锡调任湖南省水警厅厅长职位,对于毛主席领导的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十分担忧。
毛主席打乒乓球
第二年,刘策成因为自己的儿媳妇是赵恒锡的侄女,赵恒锡又仰慕刘策成在民间的威望,于是将刘策成调任成为了湖南省的警察厅厅长。
这本是一件美差,可是赵恒锡觉得,刘策成曾经作为毛主席的老师,相比对毛主席的生活习惯十分熟悉。
于是在一次军警会上,他将抓捕毛主席的任务交给了刘策成。在赵恒锡看来,刘策成的学生那么多,肯定犯不住和警察厅厅长这样的职位过不去。
可是他不知道,毛主席却是刘策成最为得意的学生。刘策在成得知毛主席已经开始领导工人运动之后十分欣慰,可是心里却又十分犯难。
赵恒惕
他想给赵恒锡一个交代,却又不想让毛主席因此被捕。于是,刘策成只好交给自己在警察局里面的亲信,再让亲信派遣自己的下属去给毛主席送信。
两名下属连夜前往毛主席所居住的清水塘,在发现毛主席不在家后,急忙来到仓后街湖南全省工团联合会,这才亲自将这一重要情报交给了毛主席。
在得到这一情报之后,毛主席为了不让自己的老师难做,立刻安排进行了转移。刘策成在得知毛主席已经转移之后,立刻令人大张旗鼓,在长沙市区进行搜捕。
搜捕自然不会有结果,这样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迷惑赵恒锡的耳目。在刘策成的掩护之下,毛主席顺利脱险。赵恒锡虽然有所察觉,但也早已无可奈何。
1925年,毛泽东在广州
他能做的只有将刘策成调离实权岗位,没有了自己往日对于刘策成的信任。
刘策成的求职申请
1949年10月1日,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共的成立,刘策成得知了毛主席已经身为国家的主席。
比起街上欢呼雀跃的百姓,刘策成显然要比他们高兴激动得多。他冲出家门,见人就喊着“不出我所料!”
1952年8月,毛主席与周总理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观看第一届全军运动会
他早就看出毛主席“少年大志,青年大才”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所以,他才再三帮助毛主席,让毛主席走得更远。
1950年的8月,刘策成给毛主席写去了一封信件。在信件之中,刘策成提出了自己的三个目的。
第一自然是希望能和自己的学生再次相见,而第二个目的则是想要知道自己当官时候土地财产要怎么处理,第三个目的则是希望毛主席能够给自己安排一个工作。
很显然,这是一封“求职信”。可是这一封“求职信”却让毛主席犯了难。因为毛主席作为国家主席,如果想要亲自给别人安排工作,自然是很简单的。
1960年,毛主席在北戴河游泳后小憩。
可是这种事情一旦开了一个头,到了后面便不好收手。自己也会在别人嘴中留下闲话。共产党人讲究清正廉洁,因此毛主席对于这种事情并不喜欢。
同时,在建国之后毛主席日理万机,不论是安排工作或者见面,毛主席也都抽不出来时间。只有寥寥几次的“安排工作”,也不过是随口地引荐。
于是,在8月16日,他给自己的恩师写了一封回信。在信中,毛主席关于土地财产,农会自然会帮忙处理,而刘策成的求职一事,也不必毛主席亲自安排。
因为刘策成是有真才实能的!毛主席指出,他可以去长沙找省长程潜,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谋上一份工作。
1955年10月30日,毛泽东、贺龙在观看中国同苏联列宁格勒泽尼特足球队的比赛后到运动场上接见运动员
等到回信的刘策成心里自然是有些失望的,可是他也理解作为主席的苦衷。于是在向程潜简单提过一次之后便没有过多过问。
唯一可惜的便是自己的一部著作,忘了请毛主席帮着自己出版发行了!
原来在1937年的时候,刘策成曾因为主张联合抗日而得罪了蒋介石,至此重新回到了学校做起了一名国文老师。
当时的学生,读的是一本名为《庄子集内解》的书籍,可刘策成早年专心研究《庄子》,一眼便看出这《庄子集内解》中存在着不少错误。
《庄子集解内篇补正》
文化人对于文章的准确性和严密性自然是吹毛求疵的,于是,刘策成写下了一本《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在《庄子集内解》这一书籍上加以订正补充。
他曾尝试过自己出版,可是出版商一直没能让刘策成满意,于是刘策成这才找到了毛主席。却没想到,毛主席的回信,依然是让刘策成在长沙解决。
他看出毛主席心里对于自己前往北京的抗拒,虽然在信中多用敬语表达了对于刘策成的尊敬,证明毛主席从来没有忘记过这位老师,但刘策成依然有些失望。
与此同时,刘策成给程潜说了半年,程潜也没能给自己安排下来工作。心里想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刘策成性急,便于1951年的5月,索性直接来到了北京。
1963年,荣高棠请毛泽东、刘少奇、杨尚昆等观看中国运动员在第27届世乒赛上夺得的奖杯
他本是想谋个差事,可是来到北京之后刘策成却因为准备不够充分而被困在了这里。眼见自己的自己见底,又没能得到满意的工作,刘策成第三次给毛主席写信。
正在中南海办公的毛主席,看到自己68岁的老师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急切,毛主席也不好将他老人家撵回老家。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毛主席并没有直接出门接待,只是让工作人员好生安排好远道而来的刘策成,从事一切开销不走公款,全部用自己的收入支付。
为了帮助刘策成一次性地解决问题,毛主席还找到了周总理,希望周总理帮忙给刘策成他老人家图一个可以谋生也乐得清闲的职位。
毛泽东在延安
周总理听过刘策成的名字,郭沫若等人,常常夸赞刘策成《补正》的严谨以及价值之高。
于是他来到政务院,讨来一个文史研究馆馆员的工作。这份工作,同素有“活历史”之称的刘策成十分契合,也能最大地发挥刘策成的作用。
虽然工资不高,但是足以养活刘策成和自己的家人。在宾馆住了一个多月之后,来自政务院的聘请书,终于送到了刘策成的手中。
这样一来,刘策成的心愿终于完成。一方面他可以再一次地修订自己的《补正》,另一方面,这份工作也能让自己继续为国家效力。
毛泽东和基辛格亲切交谈
1951年7月,刘策成将自己的全家迁往了北京的北海公园附近定居。1953年,经过再一次修订的《庄子集解内篇补正》正式出版发行,并被定为国家藏书。
这部集结了刘策成半辈子的著作,成为了庄子研究的最权威的著作之一,成为了最好的古代哲学资料。
1957年,没有任何遗憾的刘策成在北京病逝。自始至终,刘策成从来没有改变过自己的初心。
不论是反对袁世凯称帝还是多次帮助毛主席,刘策成的一生,都始终坚持着为国家奉献有益的一面。
这种清廉正直的品格,值得我们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