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温毛主席《论持久战》以及一系列关于抗日战争的论述,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河北游击军的战略意义。
一、毛主席钦点的战略擘画
1938年5月,毛主席在《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河北平原、山东的北部和西北部平原,已经发展了广大的游击战争,是平地能够发展游击战争的证据。”
毛主席为什么讲这段话呢?又为什么说是证据呢?因为抗日战争初期,在中国共产党内和党外有许多人,在根本上是轻视游击战争的重大战略作用的,更认为在平原地区根本不可能开展游击战争和建立抗日根据地。而河北平原、山东北部和西部平原游击战争的开展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有力的佐证了毛主席关于开展平原游击战争思想的正确性,所以,毛主席在这里用它作为证据来教育全党。
1931年“9·18”事变,毛主席即英明预断,日本欲占领全中国,变中国为日本的殖民地。而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演进,毛主席又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战略,进行了清晰而精准的分析与判断。正如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表明的,日本的这个战略就是:“中间突破、两翼齐飞”。即日本的战略,便是以整个中国为基地,向“大陆”和“海洋”两个方面展开,“为了南攻南洋群岛,北攻西伯利亚起见,采取中间突破的方针,先打中国。”而要先拿下中国,就要打通京沪线和京汉线,即必须贯通冀中。因而,冀中就成为了日寇“中间突破”必须控制的锁钥。
冀中,指的是河北省中部,东至天津、沧州一带,西至太行山东麓,南至石家庄、衡水部分地区,北至保定、廊坊等地,核心的区域一般包括保定、沧州、廊坊、石家庄东部、衡水北部等平原地区。
诚然,冀中是日寇侵略中国必须控制的锁钥,那么,冀中也就必然是中国抗战必须掌控的要津。所以,作为战略大家的毛主席,就在全国抗战尚未展开、日寇尚没侵占冀中的有利时机,力排众议,亲自选派得力的红军领导干部,前往冀中、山东平原实施抗战战略做眼。而从整个抗战史,看冀中、山东平原游击战争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所发挥的巨大战略价值,我们不能不由衷地钦佩毛主席无与伦比的战略智慧。
根据孟庆山的回忆文章,推断毛主席派遣孟庆山等7人前往冀中的时间,应是在卢沟桥事变发生时或稍后的时间。因为孟庆山到达保定时,听到民众议论日本鬼子快打到长辛店了。而史料记载,日本鬼子是1937年7月28日占领的长辛店。这样计算,孟庆山等7人到毛主席的窑洞,接受毛主席钦点的时间,也就只能是其时。
孟庆山在回忆文章中讲,他们7人来到毛主席的窑洞。毛主席对他们说,现在全面抗战已经开始,中央派你们到敌后去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这就是要你们把在学校学的东西拿到实践中去运用。这项任务是很艰巨的。要完成这项任务,必须学会搞统一战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和力量,一致对日。要学会依靠群众,要灵活的掌握党中央的政策。共产党员是松柏,也是杨柳。要冬夏长青,也要能适应环境,宜于栽种。
我们说,这无疑是一个很高的战略擘画,着眼日寇侵华战略,做眼抗战战略要津,亲自选将,亲自接见,亲自授计,足见毛主席已把中国抗战全局筹策于胸。
二、河北游击军的战略实践
为什么要到敌人后方去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呢?毛主席说:“我们要在这样广大的被敌占领地区发动普遍的游击战争,将敌人的后方也变成他们的前线,使敌人在其整个占领地上不能停止战争。”根据地是游击战争的后方,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
毛主席的策略,就是把红军的抗日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抗日活动汇合起来,汇聚成为一个全民族的抗日力量,就是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的抗日战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极其英明的战略。因为,中国的经济、工业、科技、军事、民众组织都弱于日本,舍此一图是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
而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因此,毛主席在1937年9月25日给周恩来并转刘少奇、杨尚昆、朱瑞并告朱德、彭德怀、任弼时的电报指示中强调: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一切工作,例如民运,统一战线等等,应环绕于游击战争。应令河北党注全力于游击战争,普遍地但是有计划地组成游击队。为此目的,应着重于高级干部之分配及独立领导的党政军集体机关之组织。要设想在敌整个占领华北后,我们能坚持广泛有力的游击战争。
红军团长孟庆山正是毛主席这一战略思想的实践者。
孟庆山,是红军团长,1937年1月入抗大二期学习,抗日战争爆发,他们7人受毛主席委派到敌后发展游击战争,到达太原时有6人留在了薄一波处,而孟庆山只身潜回到冀中。先是到石家庄找地下党未果,再到保定仍未能如愿,后在保定坐船到白洋淀北峰,才与地下党取得联系。1937年 9月,孟庆山被任命为中共保属特委军事委员,10月任中共保属特委军事委员会主席。由此,孟庆山谨遵毛主席的指示,紧密同地方党组织配合,通过迅速建立抗日政权,贯彻减租减息、动员农民参军等方式,很快组建了河北游击军,并任河北游击军司令员。他通过开办游击战争短期集训班,培养抗日骨干,组建和收编民众抗日武装等方式,使河北游击军队伍迅速扩大,在短短半年内将河北游击军就发展到了号称10万之众,成为华北敌后抗日的重要力量,对日寇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给了日寇以有力的打击。
1955年在中南海怀仁堂授衔时,毛主席一眼就认出了孟庆山。毛主席问:“你是不是孟庆山呀?”孟庆山激动地回答:“是”。并对毛主席说: “这么长时间您还没忘记我啊。”毛主席紧接着说:“我哪能忘啊,你那时候有10万大军吗!”据在场的人员回忆,毛主席说这些话的声音很高,这足以表达了对河北游击军的战略实践给予的充分肯定。
三、河北游击军的战略地位作用
河北游击军的战略地位在冀中,冀中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行政和军事单位。从行政单位说,冀中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抗日根据地,覆盖当时的数十个县,是晋察冀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军事单位说,冀中是冀中军区,冀中军区由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归晋察冀军区指挥。
冀中军区1938年5月正式成立。由河北游击军、河北人民自卫军合编为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活动区域约有40多个县,包括安国,深泽,饶阳,河间,任丘,高阳,肃宁等,归晋察冀军区领导。
河北人民自卫军的前身是东北军第691团。1937年10月14日,东北军第691团在团长吕正操的带领下,脱离东北军建制,改称人民自卫军参加抗日。
从其时的军队编制看,一个步兵团的兵力大约就是1500人左右,而且战时多为不满编。这样看下来,河北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合编时,吕正操的第691团的人数,要远远少于孟庆山河北游击军部队的人数。
另,从孟庆山1937年9月任中共保属特委军事委员、10月任中共保属特委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实际地位分析,无论是贯彻毛主席游击战争思想,还是发动当地人民群众抗日,孟庆山都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领导作用的。
由此看,从组建河北游击军部队实施抗日的时间,以及河北游击军在最初的冀中抗日战争作用和毛主席对孟庆山充分肯定看,河北游击军在冀中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是起到了基础重要作用的,这一点应是确定的。
抗战史表明,冀中军区是平原游击战的典范,在冀中地区无山地依托的不利环境下,创新战术,如起花炮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在日军频繁扫荡中坚持斗争,牵制住大量的侵华日军,配合晋察冀山区根据地,成为华北敌后抗战的重要支点,为中国的抗战胜利做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
总之,河北游击军率先实践了毛主席平原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思想,为在平原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提供了光辉实践,点燃了冀中平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星星之火,对于初期的华北抗战乃至全国抗战起到了巨大的战略作用。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