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皇太极驾崩后,因未指定继承人,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在皇官崇政殿打响。肃亲王豪格就是在这场斗争中与皇位失之交臂。
多尔衮
当时,清廷的朝堂上由此形成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一个是以肃亲王豪格为首的皇子派,豪格是清太宗皇太极长子,相貌不凡,英武豪俊,久经沙场,屡建军功,被封为肃亲王。他有两黄旗、正蓝旗为后盾以及众多大臣们的支持;另一派则是以睿亲王多尔衮为代表,两白旗及其他旗的部分力量是他的主要势力。
索尼
在此期间,多尔衮沉不住气了,他亲自来探正黄旗大臣索尼的口风。索尼面对多尔衮的逼问,始终只有一句话:“先帝有诸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索尼的意见很明确,承继帝位的,必须是皇太极的儿子,别人没有资格。
在朝堂上,廷议一开始,当时资望最高的礼亲王代善也表示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统”。另外,德高望重的、掌握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倾向于拥立豪格登基。在有大臣提出豪格具备继位资格并要求其继位的时候,他故作“谦虚”姿态,向众人推辞说:“福小德薄,非所堪当。”但豪格在关键时刻未能果断行事,结果被多尔衮顺水推舟,从帝其他诸子选出皇帝,争取到众人支持。
议政王大臣会议
经过十多天的较量,议政王大臣会议做出最后的决议:拥立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爱新觉罗·福临继位,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摄政。就这样,一场剑拔弩张的危机终于冰消雪逝。
豫亲王多铎
数年以后,豫亲王多铎曾经当面告诉豪格:“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初议立尔为君,因王性柔,力不胜众,议遂寝。”这句话说得很到位,“性柔”确实是豪格痛失皇位的内因。
豪格后来因是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以功晋封肃亲王,是清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肃亲王豪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