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并天下的霸道之术,奋六世之余烈第一世——商鞅变法

大家好,这里是9527的七。一个喜欢历史的理科生。

今天的主角是史上最出名的变法者,秦一统六国的奠基人——商鞅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 ,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

商鞅也是一个卫国人,我们之前说过魏文侯凭借两个卫国人(李悝和吴起)让处于四战之地的魏国成为了战国初期的第一强国。(

卫国这个地方之前是商朝的核心地盘,其国都朝歌就在这,所以就会有很多的殷商遗民,康叔觉得自己拿捏不好治理方针,于是就去请教老哥姬旦(周公)

只能说不愧是影响中华文明上千年的人,周公给出了八字指导方针“启以商政,疆以周索”用殷商之法来治理民众,用周礼治理统治贵族阶级,这种分层治理的方法让卫国变得稳定。

但是我们都知道,在解决了现有的问题后往往会出现新的问题,由于此种方针,卫国的王室、上层贵族与下层士族、百姓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长此以往,卫国的上层贵族必然垄断权力从而出现腐败,处于下层的士族和老百姓无法进入权力中心,使得很多有才能有志向的人没有施展空间,所以卫国人才大量流失

像公孙鞅这种旁支小宗的下层贵族,在卫国是不可能进入权力中心的,所以在他成长为有志青年后选择出走卫国,去其他国家找机会。

第一站就是“同名”的魏国,拜在公叔痤[cuó]门下,公叔痤这个人优点就是有识人眼光,缺点就是小肚鸡肠,没点度量

魏武侯时期为了相国之位,排挤走了吴起,让楚国捡了个便宜,在吴起的帮助下,楚国一度崛起。(

但将死之人推荐自己的门客,对于魏惠王来说完全没有说服力。

看魏惠王没啥表示,公叔痤想到“吴起离魏奔楚事件”,于是又说:“如果不用公孙鞅,大王一定要杀掉他,不能让他去其他国家。”

但是魏惠王没把他的建议放在心上,随口应付一声就回去了。

魏惠王一走,公叔痤就把公孙鞅叫来并告知所有情况让他赶紧逃命,公孙鞅对此不置可否,表示大王若是不用我也必不可能杀我。

果不其然,魏惠王不仅没有杀公孙鞅还到处嘲讽公叔痤病入膏肓脑子不清醒

公元前361年,没有被魏惠王看中的公孙鞅,在公叔痤死后离开魏国,恰逢秦国秦孝公向天下发布《求贤令》广招英才,公孙鞅带着一本李悝的《法经》就踏上了去秦国的旅途。

PS:当时背景是秦国被魏国按在地上捶,秦孝公继位后与魏国签订休战盟约,将大片的土地割让给了魏国,不止肥美的河西失地,还有秦国的千年屏障函谷关。在亡国之危下,秦孝公发布英雄帖《求贤令》。

公孙鞅在见到秦孝公后,首先推荐了“帝道”帝道乃是上古帝王之道,大体相当于无为的“道家”。秦孝公听完无动于衷

第一套方案被否定后,公孙鞅很快就拿出了第二套方案“王道”王道为天子之道,王道便是用礼仪,用仁政来治理天下,此法相当于孔子的“儒家”。)结果秦孝公听得昏昏欲睡

面对“帝道”和“王道”,秦孝公知道秦国没那么多时间去等成效,所以秦孝公都不是很感兴趣。

无奈之下,公孙鞅拿出第三套方案“霸道”,此套方案一出,秦孝公两眼放光,当即表示就它了。

于是,公孙鞅被不遵帝道、不守王道、只要霸道的秦孝公任命为左庶长,主持秦国变法。

商鞅变法之前,秦国有四种庶长:大庶长、右庶长、左庶长、驷车庶长。四种庶长都是职爵一体,既是爵位,又是官职。大庶长赞襄国君,大体相当于早期丞相;右庶长为王族大臣领政,左庶长为非王族大臣领政,驷车庶长则是专门执掌王族事务;四种庶长之中,除了左庶长可由非王族大臣担任,其余全部是王族专职。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官制仿效中原变革,行开府丞相总摄政务,各庶长便虚化为军功爵位,不再有实职权力。

公孙鞅的霸道之术,首先就是针对周朝建立以来的分封制,“分封制”的特点就是分权周天子把权力分给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再把权力分给国内卿大夫。

周建立之初,在交通、通讯能力非常落后的情况下(很多地方都没人,路都没有),周天子要统治这么大一片疆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分封制是当时最合适的制度。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权力分出去容易,再想收回来就难了,所以才有了架空天子的春秋霸主,架空诸侯的三桓专鲁、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公孙鞅的霸道之术,首先就是把“分权”变为“集权”,以此削弱秦国内部的贵族势力,增强秦国国君的权力。

削弱贵族势力是每个改革者都会做的事,也许是看到了吴起楚国变法得罪贵族后不得好死的结局,公孙鞅在打击旧贵族的同时,也通过“军功”的方式创造了新贵族

那些传统的贵族,无论公族还是卿族,爵位是世袭的、封地是私有的,可以说是生下来就高人一等。

公孙鞅变法以“军功”为标准,所有的贵族先从没有军功的宗室开始,然后按照军功的大小重新获得爵位。

军功的获得不分阶级,即便是平民,只要在战场上立军功也是可以升为贵族,简单来说就是战场上杀敌越多功劳越大,让普通民众也能凭借军功成为贵族。

以此“军功”的方法大幅削弱了贵族的权力。

在变法前,贵族在自己的封地中有非常大的管理权即便是国君也不能过问,但在变法后,新贵族对自己封地仅有的权力就是土地税收

那么民众管理权在哪呢?新法实施后,秦国设郡县,全国划分为三十一个县,由县令县丞治理,而任命权则在国君手中。

至此,官员不再为贵族所垄断,只要有能力,底层士族和百姓也能进入权力层。

改革贵族制度,完成了国君集权;对于富国强兵,公孙鞅在吴起“耕战并重,亦兵亦农”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鼓励农耕,努力生产多交公粮可免除徭役,偷奸耍滑则贬为奴隶;公孙鞅为了使百姓参战立功,设立了完整的晋升通道(十七级爵制)

PS:十七级爵制:“计首授爵”的军事奖励制度。

有了这样的制度,秦国人一听见打仗自然就很兴奋,所以后来称秦军为“虎狼之师”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就这样,通过公孙鞅的“霸道之术”,秦国国君的地位提高了,贵族的权势没了,民间风气改变了,国力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