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团大战”最惨烈的一仗,彭德怀怒斥刘伯承:打不下我撤你的编

2020年12月26日11:05:25 历史 1631

关家垴战斗”,是发生在“百团大战”第三阶段最大的一场由八路军主动进攻的战役,此次战役八路军共调度以一二九师为核心的三个旅,外加山西决死纵队和若干县的地方武装共约5000人参战。在战事胶着之时,时任八路军副总指挥的彭德怀亲自到前线督战。经过两昼夜的浴血奋战,八路军对冈崎大队600人基本消灭殆尽,但由于日军援军到来,有少量日军侥幸逃脱。这也是电视剧热播经典《亮剑》中李云龙率领“独立团”击溃“山崎大队”的故事原型。

一、“关家垴战斗”的发生背景:

1940年,是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的第一年,这也标志着主要由国民党主导的正面战场为主转换为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为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鼓舞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八路军总部奉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在以山西、河北两省为主的范围内,向被日军控制的各大枢纽交通线开展了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的破袭战。经过几个月的战斗,八路军联合各地方武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使得华北日军遭受了重大杀伤。在统计战果时,八路军总参谋部发现参战部队达到一百零五个团,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和副总参谋长左权当即拍板—“百团大战”的名号应运而生。

“百团大战”最惨烈的一仗,彭德怀怒斥刘伯承:打不下我撤你的编 - 天天要闻

(八路军的实际领导者—彭德怀)

不过在取得了“百团大战”前两个阶段的胜利之后,由于各参战部队十分疲劳,加之日军源源不断的增兵时刻准备反扑,八路军各部很难在继续扩大战果。正基于此,八路军总部决定提前结束“百团大战”第二个阶段的作战计划,并要求各参战部队在结束目前军事行动后立即进行休整:统计伤亡数字、补充兵员和总结作战经验,从而为之后的作战奠定基础。

“百团大战”最惨烈的一仗,彭德怀怒斥刘伯承:打不下我撤你的编 - 天天要闻

(八路军负责日常工作的副总参谋长—左权)

自1940年秋冬以来,日军调动数十万兵力对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地区的根据地展开史无前例的“大扫荡”,日军华北方面军最高军事长官多田骏誓言要报“百团大战”的一箭之仇并最终达到消灭华北地区八路军势力的最终目标。正基于此,以彭德怀和左权等人为核心的八路军总部把“扫荡”与“反扫荡”作为“百团大战”第三阶段作战任务的主要内容。

二、“关家垴战斗”的战前部署

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和日军“陆军大本营”的战后记载,1940年10月11日,原驻扎于山西的冈崎大队按照计划开始沿着“沁县—西营—王家峪”的路线进行扫荡,他们见人即杀,见屋即烧,见到牲畜和粮食即抢或焚毁,甚至水井也一律封埋或下毒,就连平民百姓吃饭和日常生产的锅碗和农具也都被砸碎、砸烂。由于地处太行山腹地,秋冬季节山中天气多变,20日,冈崎大队偏离了预定路线,误打误撞的进入了黄崖洞兵工厂的所在地(值得一提的是,黄崖洞兵工厂是共产党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建立的最大的兵工厂,每月生产的武器可装备两个正规团,如果被日军发现,则整个八路军的军工系统则会遭受灭顶之灾)。

“百团大战”最惨烈的一仗,彭德怀怒斥刘伯承:打不下我撤你的编 - 天天要闻

(影视剧《亮剑》中的“山崎大队”,即“关家垴战斗”中的冈崎大队。)

冈崎大队事先并不知道黄崖洞兵工厂的所在地,但在与兵工厂外围的八路军交火后才明白过来自己已经处在八路军根据地的核心位置,于是冈崎大队边打边撤至关家垴,以期在等待援军的同时一鼓作气消灭在此地的八路军主力。无独有偶,刚在“百团大战”中退回修整的一二九师也在关家垴附近的蟠龙镇停留,因此在彭德怀的命令下,八路军总部决定由一二九师为主力,消灭来犯的冈崎大队。

10月29日傍晚,彭德怀和左权由驻扎黎城的八路军总部赶来武乡蟠龙镇,与在那里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会合,并在晚上召开了一二九师师、旅两级干部开会,商讨和下达作战命令。会后决定:由刘伯承和邓小平为总指挥,派陈赓的三八六旅负责围歼冈崎大队的主力,由新编第十旅和山西决死第一纵队二十五和三十八团负责外围打援。同时抽调总部特务团等部队待命,时刻准备迎接来犯的援军。

10月29日23时,八路军各部按照战前部署向冈崎大队从东北、东南和西北三个方向开始合围日军,在这个过程中,日军连夜占领了关家垴,他们依靠这样一个群山环绕的山岗来进行抵抗,并把周围地区用地道联系起来,把房屋挖通架起机枪构筑火力点,众多的隐蔽火力点编制成一张火力网,时刻等待着八路军的到来。

“百团大战”最惨烈的一仗,彭德怀怒斥刘伯承:打不下我撤你的编 - 天天要闻

(“关家垴战斗”中的日军的防守部队)

三、“彭德怀怒斥刘伯承:打不下我撤你的编”

10月30日凌晨4时,总攻正式开始。按照战前部署,左权把特务团连以上的军官召集在一起开会,并做战前动员:他命令为配合三八六旅的主攻方向,要趁着日军在疲惫入睡之时除掉山顶上额日军机枪阵地并扫清外围火力点,为大部队争取时间。但在实际进攻中发现,由于敌人早已把老百姓的窑洞打穿并挖好地道、架设机枪,因此队伍伤亡很大。而且机枪阵地上还有地雷和环形防御工事,对部队开拔和冲锋都有很大困难。

“百团大战”最惨烈的一仗,彭德怀怒斥刘伯承:打不下我撤你的编 - 天天要闻

(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陈赓)

与此同时,负担主要进攻任务的三八六旅也遭到了很大困难,由于关家垴地势险要,拔地而起的平台只有几条不足宽度半米的小路来往,因此三八六旅七七二团发动了几次冲锋都没有成功,七七二团的一营原本70多人的一连只剩下三个人、五十多人的三连只剩下指导员和两名伤员、60多人的四连阵亡50多人。待天亮之后,日军战机开始进行轰炸,由于附近属于山谷丘陵地带,炸弹威力可以有更大发挥,加之八路军过于集中,因此给部队的冲锋带来极大威胁和伤亡,以至于决死一纵队三十八团和二十五团付出巨大牺牲换来柳树垴阵地也被有飞机掩护下的日军强占,战斗陷入了僵局。

“百团大战”最惨烈的一仗,彭德怀怒斥刘伯承:打不下我撤你的编 - 天天要闻

(图为彭德怀、左权、刘伯承等在关家垴前线展开考察)

在八路军前线指挥部里也出现了很大分歧,负责主攻的三八六旅旅长陈赓面对部队的极大伤亡产生了犹豫,他向彭德怀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咱们的部队是仰攻,也缺少攻坚用的重炮,因此冲锋战术的效果很难有很好的发挥,是不是可以把冈崎大队逼迫到山下,或者另外选择有利地形展开伏击?”彭德怀说到:“不可以,如果咱们把这股日军放走,就很难在进行打击,务必要把他们消灭在关家垴。”陈赓再次请求说:“咱们的部队伤亡太大,几个主力团都已经伤亡过半,再打下去怕出问题。”彭德怀大声说道:“就算是打光了,也要把关家垴给我拿下来。”陈赓十分不赞成,彭德怀生气的说道:“你有意见可以保留,但是关家垴必须拿下来。”放下电话后,彭德怀立即来到了关家垴的前沿指挥阵地,他看到一批批的战士冲锋,然后伴着机枪的火舌一片片的倒下,其实在他心中也是十分着急,因为根本美欧想到关家垴小小的一片地方竟然这么难拿下来。

“百团大战”最惨烈的一仗,彭德怀怒斥刘伯承:打不下我撤你的编 - 天天要闻

(影视剧《亮剑》中有关于“关家垴战斗”的艺术性描写)

在彭德怀陷入沉思之际,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也来到了前线指挥所,他们的意见也是建议部队先撤下来,另外寻找机会围歼。但彭德怀心里也清楚,部队伤亡很大,不过按照中央指示要集中优势兵力打几个漂亮的歼灭战的主张,打破外界谣传八路军“游击游击、游而不击”的中伤,因此彭德怀越加坚定了要和冈崎大队死磕的决心。

于是彭德怀对刘伯承说:“冈崎大队经过我们的几次冲锋已经伤亡很大,不能给他们喘气的机会,要不我们就前功尽弃了。”但刘伯承劝道:“彭老总,我们的部队缺少歼灭战的经验,不能发挥我们的优势,这样打下去我们真的赔不起。”彭德怀憋着脾气说道:“伯承,根据可靠情报,至少有五千多日军从不同方向往关家垴逼近,我们一旦放虎归山,日军就立马就能内外接应,从而给我们来一个反包围,进而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刘伯承说:“那咱们可以以后再收拾他呀,这样的地形真的不容易展开攻坚,我们的部队真的快拼光了。”

在看到彭德怀一言不发的时候,刘伯承终于憋不住心中的怒火,大声说道:“你这是赌气,是蛮干,关家垴,我坚决不同意再打下去。”彭德怀一听也忍耐不住早已积蓄已久的怒火,把桌子拍的很响,说到:“党指挥枪,我做为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命令你必须拿下关家垴;作为八路军副总指挥,也命令你必须给我干掉冈崎大队。如果你敢不听命令,我立马撤销一二九师的番号,杀头不论大小。”而刘伯承在听到这番话后也没有说什么,在邓小平的劝解下与陈赓一起去负责主攻的七六九团指挥所商量对策。

“百团大战”最惨烈的一仗,彭德怀怒斥刘伯承:打不下我撤你的编 - 天天要闻

(彭德怀在“百团大战”中的经典照片正是拍摄于“关家垴战斗”)

在七六九团,刘伯承听着汇报,当听到参谋说连接关家垴西北方向的斜坡上是黄土材质时,突然灵机一动,对陈赓和七六九团团长郑国仲说:“如果这些斜坡是黄土材质的,那么咱们是否可以通过土工作业的方式挖暗道来进行兵力投送,在减少伤亡的同时也极大的缩短了攻击距离。”于是郑国仲便下令战士们开始按照刘伯承的想法开始挖暗道,同时为了避免暴露也加强了火力的佯攻。

经过几小时的挖掘,终于在10月30日下午,八路军的进攻有了起色。不过虽然依靠挖地道的方式占领了一部分日军防守阵地,但是关家垴主要的核心阵地依然在日军手中。与此同时,由于从不同方向赶来的日本援军先头部队抵达关家垴附近,负责外围掩护的一二九师三八五旅和新编第十旅的战斗也日趋激烈,在激战中,第十旅旅长范子侠身负重伤,而且部队阻击的情况也是在不断恶化。

“百团大战”最惨烈的一仗,彭德怀怒斥刘伯承:打不下我撤你的编 - 天天要闻

(《亮剑》中的土工作业原型就是“关家垴战斗”中的挖暗道)

在这种情况下,刘伯承决定借助夜色在进行冲锋,并在抽调一个团来担任冲锋任务,同时,彭德怀电令附近所有的八路军要不惜一切代价,全部投入阻击增援敌人的战斗中。力争在天亮之前把冈崎大队全部吃掉。

战斗一直持续到31日拂晓,在冈崎大队伤亡近百分之九十的情况下,八路军基本拿下了关家垴上的主要阵地,但就要在全歼冈崎大队之时,日军增援部队的大部队赶到,八路军为避免更大的伤亡不得不选择撤退。

四、“关家垴战斗”的结果以及评价

战后统计“关家垴战斗”的伤亡情况,以八路军一二九师为主力的攻坚部队共伤亡1500多人,冈崎大队阵亡500余人,剩余100多人侥幸逃脱。八路军共缴获步枪300多支、轻重机枪二十余挺、迫击炮若干门、电台两部,击毙冈崎大队长。整个关家垴阵地弹壳遍地,十月份的土地都被炸的松散。

“百团大战”最惨烈的一仗,彭德怀怒斥刘伯承:打不下我撤你的编 - 天天要闻

(“关家垴战斗”的八路军战士)

几天过后,在彭德怀的带领下。左权、刘伯承、邓小平和陈赓等“关家垴战斗”的指挥者再次回到了关家垴阵地,十分仔细的查看了当时日军的火力构置、环形工事、暗堡掩体、地道暗门和炮兵阵地。在阵地上,刘伯承对日军开挖的许多“猫耳洞”十分感兴趣,这种只能容纳一两人藏身的小洞对于躲避敌人射击和炮弹爆炸十分有用,并且猫耳洞都相连,每邻几个就有一个可以容纳四五人和存放弹药德大“猫耳洞”。这对于坚守阵地和反歼灭战来说十分有用。彭德怀也说:“别看这小小的‘猫耳洞’,我们的战士冲上来不仔细看还真的看不出来,人坐在里面十分安全,这也十分实用,要是没有好的武器还真的不太好处理。”陈赓也在后来回忆中说:“日本军队十分善于利用地形展开战斗,他们也擅于依托不同地势地貌来构筑不同的工事,加上合理的轻重火力配置和良好的单兵素养,给八路军造成了很大的杀伤,尤其是在八路军扩充兵员速度很快的时期,很多都没有经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就派往战场,因此单兵素质较低,进而在与日军的战斗中往往付出了很大牺牲,与此同时,在‘关家垴战斗’后,八路军加强了对歼灭战的训练,强化了各兵种之间的配合,同时也让很多八路军将领在之后面对复杂条件下的攻坚战有了更多的经验。”

“百团大战”最惨烈的一仗,彭德怀怒斥刘伯承:打不下我撤你的编 - 天天要闻

(八路军在“关家垴战斗”后缴获的日军步枪和机枪)

结语:

1940年的抗战正是处于由“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的重要转圜点,也是由“正面战场”向“敌后战场”的重要转换期。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就明确指示,要集中优势兵力打几次有特色的歼灭战,一是鼓舞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二是树立八路军的军威,打破外界谣传的八路军“游击,游击,游而不击”的中伤之言。‘关家垴战斗’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展开的。

“百团大战”最惨烈的一仗,彭德怀怒斥刘伯承:打不下我撤你的编 - 天天要闻

(“百团大战”后正在休整的八路军战士)

‘关家垴战斗’是“百团大战”第三阶段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攻坚战,虽然造成了八路军各部,尤其是一二九师的大量伤亡,但是由八路军主动发起攻击,并基本全歼日军满额编制的大队则创造了一个成功的案例,树立了八路军的威名。同时,也为八路军在山地作战、多兵种协同攻击以及工事构筑、火力配置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严守党的组织纪律《老八路的底气——赵予征》 - 天天要闻

严守党的组织纪律《老八路的底气——赵予征》

老八路的底气——赵予征点击收听:撰  稿:段  裕、叶  刚配  音:周  莉    1951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从驻新疆的一兵团六军选调干部组建西北军区空军司令部,那个时候人民解放军进疆部队正准备集体就地转业,很多指战员对新组建的人民空军心驰神往。六军十七师四十九团政委赵予征就是其中之一。赵予征趁着赵予征来...
一批不同年代金银锭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 天天要闻

一批不同年代金银锭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据新华社消息,中国国家博物馆日前举行唐末—五代、清、民国金银锭入藏仪式。左为唐末-五代“绍”字五十两银锭,右上为清代“湖北盐厘局薛永升”五十两银锭,右下为民国时期官方造币厂生产的金锭。(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唐末—五代“绍”字五十两银锭,保留了船形锭的原始状态,使今人可以直观了解此历史阶段大宗商业交易的...
中国海警5年来海上缴获毒品超8吨、制毒物品超2吨 - 天天要闻

中国海警5年来海上缴获毒品超8吨、制毒物品超2吨

新京报讯 据中国海警消息,作为海上禁毒的主力军,近年来,中国海警局以“净海”“净边”“禁毒两打两控”等缉毒专项行动为有力抓手,以遏制毒品和制毒物品海上走私通道为主攻方向,重拳打击惩治涉海毒品犯罪活动。2019年6月至今,各级海警机构海上缴获毒品8.729吨(冰毒3.066吨、氯胺酮2.136吨、可卡因2.322吨、大麻0.778...
董卓,曾经也是个有勇有谋的人, 并没有演义中那么无能 - 天天要闻

董卓,曾经也是个有勇有谋的人, 并没有演义中那么无能

董卓,作为东汉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军事人物,其形象在后世的文学和历史记载中往往被赋予了诸多负面标签。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历史文献,尤其是《后汉书》和《三国志》等史书,可以发现董卓早年的形象与性格并非如《三国演义》中那般单一和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