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军在华北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并由此开始大规模侵略华北地区。在日军的优势兵力压迫下,宋哲元部29军节节败退,根本无力在华北地区和日军相抗,而与此同时和华北相邻的山西地区阎锡山坐立难安。
他自知凭山西地区的晋系军队是根本不可能阻挡住日军前进步伐的,但是如果和当年的东北军一样选择撤退自己这些年好不容易置办下的军工厂等家当也将化为乌有,手心手背都是肉一时之间阎锡山也难以抉择。而此时阎锡山麾下赵戴文得像他进言道,如此形势之下千万要慎重,看看东北张汉卿的下场吧,退出东北遭到国人唾骂!
你要说阎锡山真的舍得放弃山西地区,那是不可能的,作为他的老巢经营几十年,各种家当好不容易置办齐了,如今说要抛弃他们进行逃亡,那他是万般不愿意的。但是他同时也清楚,在这个时候自己的晋系军队根本抵挡不住日军的侵略步伐,而蒋介石此时在华东地区也和日军展开了交战。且不说鞭长莫及,这一时期蒋介石的中央军兵力也不可能大规模的支援。
一直以来,山西地区在抗日战争之前都没有经历过太大的战火涂炭,即使是阎锡山牵头搞起来的中原大战时期,山西军队也是拉出来在河北、山东、河南等地进行作战,而并没有真正的打到山西内部中去。所以和当时中国其他地区相比,山西地区算得上是稳定的一方乐土。在1937年,阎锡山依然想着把战事拉出去打,然而南口战役的失败让他清楚的认识到,这一次的战争不是像自己想的那样可以在山西境外解决的了的。
在当时国内众多军阀头领当中,阎锡山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他可以说是正经科班出身的军事主官。但是在当时的国内环境下,他却是最没有打仗天赋的地区军阀,而这一次阎锡山为了一证名声也特地设定了一次作战方案。
自古以来大同就是山西的北方门户也是中原地区的北方门户,因此阎锡山设定了一个以大同为中心的抵御日军作战计划,这就是大同作战的雏形。阎锡山的计划中以大同为核心,诱敌深入,做一个口袋阵,自己麾下大将李服膺作为口袋底坚守进行牵扯,同时傅作义部精锐作为扎带口的部队,里应外合将日军一举打尽。
不得不说口袋阵是非常简单同时又非常好用的一种战术。即使是后来薛岳的所谓天炉战法,也是根据口袋阵的基本原理衍生出来的。而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带领创造的台儿庄大捷,也是利用西北军孙连仲部作为口袋底,汤恩伯部中央军精锐作为扎带口的部队,里应外合创造的台儿庄大捷。
口袋阵这种战术看起来虽然简单,但其实越简单的战术他要求越高,最基本的就是作为袋底的部队能不能顶住敌方部队的进攻,等到扎袋口的部队到来。在台儿庄大战中,孙连仲部西北军苦苦支撑才等到汤恩伯的姗姗来迟,如果汤恩伯再晚来一步,恐怕台儿庄中的西北军就真的坚持不住了。到时候不仅台儿庄大战的胜利看不到,整个第五战区恐怕也就早早撤出战场。
很遗憾的是阎锡山所布置的这个口袋阵并不高明,主要是因为麾下大将李服膺并不是什么能打硬仗的将领,更准确的说是在当时的晋系部队中,很多部队都是不能打硬仗的。在一开始执行作战计划中,李服膺部晋军诱敌深入,但是他们发现日军进攻实在是太猛烈了,自己这个做袋子底的很快就要被戳破了,于是在天门一带的李服膺很快发现再不逃跑,自己这个做袋底的就彻底成为日本人的盘中餐了。
当李服膺下令撤退撤退,前来抓袋子口的傅作义部也没有了任何意义。而且由于李服膺的撤退让临时被拉来做配合的汤恩伯遭到日军重创。这一场阎锡山寄予厚望的大同会战可谓是雷声大雨点儿小,精于算计的阎老西赔了夫人又折兵。
阎锡山在所谓的大同会战中拙劣表演自然也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此时老蒋也认识到阎锡山在山西地区是难以承担起抵抗日军重任的。但是毕竟山西又是他阎锡山的自留地,阎作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蒋又不能像对待自己麾下将领那样进行呵斥。
无奈之下于是蒋介石只能忍气吞声给阎锡山派去卫立煌和黄绍竑。老蒋派卫立煌是去帮阎锡山打仗的,而黄绍竑虽然是作战部长去山西但实际上是为了敲打阎锡山。毕竟阎锡山作为晋系军阀首领,总得找个身份和他差不多的人去耳提面命。黄绍竑作为新桂系的领头人之一,在身份和资历是匹配的上的。
阎锡山是何等精明,他自然明白蒋介石是什么意思。黄绍竑的到来让他认识到自己必须对之前的作战不力做出态度。于是为了给蒋介石交代同时也为了振奋进军抗战的信心决心,他也只能挥泪斩马谡,命令枪毙了在天门逃跑撤退的李服膺。
在阎锡山挥泪斩马谡之后,晋军的士气果然得到了转变,阎锡山盘算着这回有了蒋介石中央军的助力,自己又士气大振,最艰难的日子总会过去了。然而他却想不到这仅仅是一个开端,对于阎锡山、蒋介石乃至全国来说,最艰难的日子还没有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