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的一天,在河南安阳的火车站,一名衣衫褴褛的年轻男子在人群中低声叫卖着香烟。一开始,人们并未在意,毕竟火车站人来人往,商贩叫卖本是常见之事。
但这个年轻人看起来瘦弱不堪,衣着破旧,甚至带着外地口音,而他手中的香烟却都是高档的进口货。
人们纷纷感到诧异,一个连基本温饱都难以维持的人,怎么会有钱进进口香烟来售卖?一些人开始怀疑这批香烟的来源,便悄悄报警。接到举报后,警察很快赶到火车站,通过一番搜寻,终于将这位“乞丐”带到公安局。
在审讯中,年轻人无奈地吐露了真相,然而这一结果却引起了全军区的关注。那么为什么这个卖烟的年轻人究竟是谁?
图片来自网络
在揭示这位年轻人身份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
当时我国遭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即便放眼近代史,这样大规模的灾难也十分罕见。
这场灾害导致了粮食的大幅减产,几乎每家每户都陷入了饥荒。但部队的情况则有所不同,虽然部队的伙食标准并不高,但至少能确保每个士兵都有饭吃,免于饥饿。
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向部队投奔,希望能通过亲属关系在部队得到帮助。一开始,投奔的人数相对较少,部队还能勉强养活这些来者。但随着不断有更多的家庭带着妻儿老小前来,问题逐渐加剧。部队原本有限的资源,渐渐无法应对这些增加的人口。
更为重要的是,百姓们正在饱受饥荒的折磨,而部队中的军人不光能吃饱,还能让他们的家人一起享受这些资源,这显然不合适。所以各大部队开始下达命令,严禁此类情况发生,要求所有家属要么离开,要么限制停留时间。
许光达
在这方面,装甲兵部队做出了表率,作为新中国装甲兵部队的司令,许光达(开国大将)严格要求部队做好家属管理工作。他明确规定,机关干部的家属不得随意前往北京,已经到京的家属必须尽快返乡。对于以后再来部队探亲的家属,停留时间最多不能超过三天。
让许光达却没料到,这一命令刚刚下达没多久,自己的四哥许德富和六弟许德强就来到了部队。
从湖南老家出发,兄弟两人历经艰辛,终于抵达了北京,来到了许光达所在的部队。当时他们已经饿得头昏眼花,心中想着,既然许光达已是司令,自己作为司令的亲属,应该能吃上一顿丰盛的饭菜。
可当他们找到许光达时,许光达并没有如他们所预期的那样,安排一桌丰盛的美食,而是端上了一盘简单的炒白菜和一碗煮黄豆,连一片肉都没有。可兄弟俩已经饿得不行,只好囫囵吞枣地将就着吃了起来。
许光达与妻子、儿子合影
吃过饭后,许光达没有多作停留,而是安排兄弟俩去休息,毕竟从湖南到北京一路奔波,确实需要好好休息一下。兄弟两人被安排到了休息的房间,许光达也便去找了妻子邹靖华,向她简要说明了兄弟俩的情况后,便外出了。
邹靖华则端着一壶热茶来到兄弟俩的房间,热情地招待他们。看见邹靖华进来,许德富忍不住开口问道:“许光达去哪里了?”邹靖华回答说,许光达外出有事去了。
可能是没有吃到预期中的美味,许德富心中的不满依然没有消散,他忍不住暗讽起许光达:“当官的果然忙,一年到头都不在家,总是操心一堆事。”邹靖华听出了他话中的意味,便轻声附和道许光达确实挺忙的。
邹靖华在房间里坐了一会儿,突然想到许光达之前已经下达了明确的规定,军人家属来探访最多只能住三天。她心里有些犹豫,但还是小心翼翼地向许德富和许德强提起了这项规定。
许光达
听到这话,兄弟俩心里顿时生出不快,觉得弟媳似乎在暗示他们该离开了。气愤之下,他们大声对邹靖华喊了起来。即使邹靖华耐心地解释,试图让他们理解部队的规定,但许德富和许德强仍旧不愿接受。他们无法理解许光达作为司令的难处,觉得自己只是来探亲,理应得到更多的照顾。看着他们坚持的态度,邹靖华无奈地叹了口气,决定等许光达回来后再和他好好商量。
当天晚上,许光达忙完工作回到家,四哥和六弟便开始向他诉说邹靖华的“不是”。听完后,许光达耐心地解释道:“部队有政策,作为司令,我更应该严格遵守这些规定,以身作则。”
对于兄弟俩来说,许光达作为司令,理应能够让自己住几天,这样的要求不应当被拒绝。毕竟谁敢在司令家门前多说什么?但如今,许光达却坚持只能住三天,这让他们感到失望和愤怒,心里满是不平。两人带着不满,默默转身回房,心情沉重,准备入睡。
许光达和邹静华
可生着闷气的兄弟俩翻来覆去,直到很晚才终于进入梦乡。第二天一早,他们决定去厨房查看许光达家里的伙食到底如何。走进厨房后,兄弟俩才发现橱柜里并没有什么多余的食物,许光达并没有对他们怠慢。炊事员告诉他们,司令家的粮食也是按定量供应的,若不够时,也只能食用代用食品,这一番话让兄弟俩心中涌起了阵阵愧疚。
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抱怨显得多么不合理,他们走到许光达夫妇面前,语气温和地说道:“我们明天就离开,不给你们添麻烦了。”
第二天,许光达决定为哥哥和弟弟送行,特意让厨房多炒了几个菜。饭桌上,许光达夫妇还将家里的一些生活必需品送给了他们,包括衣物、粮票等,甚至还包括了之前提到的进口香烟——这些香烟是许光达出国访问时带回来的珍贵物品。
60年代的安阳火车站
吃过饭后,哥哥和弟弟整理好行李,前往火车站,踏上了回乡的路。然而回到家乡之后,他们却面临着新的难题,许光达给的物资虽然能暂时解决问题,但时间一长,还是无法维持长期的生活。
于是许德强提出了一个建议:“这些香烟对我们来说没有任何用处,倒不如把这几盒珍贵的香烟卖掉,换些钱和粮食,勉强度日。”
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在安阳火车站下车,将香烟卖掉换取一些现金和粮食。可他们面容憔悴,瘦弱不堪,带着浓重的湖南口音低声叫卖香烟。
当时全国正面临着严重的饥荒,粮食短缺,百姓吃不饱饭,香烟更是稀缺的奢侈品,普通人根本无力购买,可眼前的这两个瘦弱的农民,却手中握着二十多盒进口香烟,这让周围的人产生了疑虑。很快火车站的安保人员注意到他们的异常举动,并迅速将他们带到了安保部门。
许光达与家人合影
在安保部门,面对警察的询问,许德富如实交代了自己的身份。当得知他们的兄弟是许光达后,所有在场的人都感到震惊。他们无法相信,作为司令员的兄弟竟然如此贫困、衣衫褴褛,身体虚弱。难道他们在撒谎?还是骗子?
尽管如此,工作人员依然带着怀疑,打电话向装甲部队核实。确认了他们的身份后,工作人员才放心,重新安排二人乘上了前往长沙的火车。
此时许德强的身体已经到了极限,再也支撑不住了。突然间,一声沉重的“砰”响,许德强倒在了地上,无法再站起来。车站的工作人员见状,立刻慌乱地将他送往医院。医生经过检查后诊断出,许德强因为长期饥饿,导致胃部严重萎缩,必须立即治疗。由于安阳的医疗条件有限,医生建议最好将他送往北京的医院进行抢救。
60年代的安阳医院
消息传到许光达耳中时,他立刻感到十分焦虑,迅速安排人员将弟弟接到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治疗。可是当许德强刚到医院不久,医生便发布了病危通知。
在临终时,许德强紧紧握住许光达的手,满是愧疚地说道:“五哥,我对不起你,又给你添了麻烦。”话音未落,他便闭上了眼睛。
许光达听到这些话后,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他紧握着弟弟的手,心中充满了无尽的痛苦和悔恼。这是自己的亲弟弟,父母临终前无数次叮嘱要好好照顾他,然而如今弟弟却因为自己的一次决定,永远离开了人世。
在弟弟去世后,许光达为他举办了简单而庄重的葬礼,并将弟弟的骨灰带回湖南老家,与父母合葬。
季羡林
对许光达而言,失去弟弟是无法忍受的巨大悲痛。可作为一名军人和将领,他始终坚持原则,严格要求自己。虽然这种行为看似冷漠、不近人情,但实际上,他通过自己的行为起到了表率作用,尽职尽责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忠孝不能两全,正是这份痛苦的抉择,深深印刻在了他的心中。
季羡林曾在许光达故居题词:“光被四表,誉达三江,清白传家。”这句话无疑是对许光达一生最真实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