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本文摘自《和县文史资料》第二辑(1985年10月),作者郑谐,原标题《曹亮文起义前后》
“朝闻道,夕死可也”用在自己身上可以,拿来生套别人就有点儿过了——没人愿意引颈就戮去做个冤死鬼。
正文
一九四八年底,四九年初,蒋介石的军队八十万之众,在淮海战场上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得丢盔弃甲,豕突狼奔,最后全军覆没,祸临灭顶。他只好一面派代表赴北平谈判,一面收集沿江南北残兵败将,挖壕筑垒,巩固江防,妄图凭藉长江天堑,挽救危局,苟延残喘。
和县,地处江北,扼芜湖南京之要津。此时全县境肉,除裕溪口、西梁山,金河口,驻马河有国民党杨干材少数部队盘踞外,其余正规部队早如惊弓之鸟四散逃走了。但和县还有一部分地方武装在那里观望,旦夕数惊,不知所向。
和县的地方武装,城里有、北乡有、南乡也有。他们都驻防乡镇,割据一方,各自为政,鱼肉人民。其中以曹亮文一支,人多势众,影响较大。
曹亮文又名曹学明,和县黄渡乡曹家坝人,安清帮(三番子)出身。抗日战争前任黄马乡教练员,抗日战争开始,伙同过庭,孙家典等人在和、含县淮南铁路南一带,名义上抗日打游击,其实危害地方,为患商旅,妄杀无辜,民怨载道。由是,中共江北游击纵队在运漕、黄墩将它全部缴械,人员作鸟兽散。日寇侵占和城,曹又认贼作父,任伪和县自卫中队长,仍盘踞雍家镇,运漕一带,扩充实力,扩展编制,任伪和县南乡自卫团团长、伪和县自卫团团长,但却遭到国民党二支队的头子柏承君的仇视。一九四五年九月日本投降以后,曹部被国民党改编为安徽省保安第七团。
当曹亮文受编后将奉调芜湖时,刘志刚、李秋水等人分别向曹建议:队伍刚刚受编,就要离开防区,那里人生地不熟,且有柏承君往日疑隙,恐生异端,前途难以预料,不如就近和中共接洽,走起义道路。李秋水还动员曹碧玉对其丈夫曹亮文做劝勉工作。无奈此时曹亮文趾高气扬,踌躇满志,任何忠言善告,难得入耳。
讵料不久,曹亮文部队到达芜湖就被编到安徽省保安第三团,曹为副团长,其实曹部官兵却被编遣掉了。曹亮文对此耿耿于怀,一气之下不辞而别,回到原来驻地,惨淡经营,重整旗鼓,于一九四七年秋在含山县运漕镇成立和含联防区,任和含联防区主任,所辖武装计两个大队,五个中队四百多人枪。防区在运漕、黄墩、裕、雍家镇、沈家巷、黄山寺、五显集、白渡桥一带。
一九四八年秋,曹亮文的和含联防区办事处(外人仍称曹团团部)由运漕迁到裕溪街。此时,野心勃勃一直想闯荡起家的曹亮文,已意识到蒋介石军事上的失败,政治上的混乱,而迷惑傍徨了。这年底,蒋介石八十万精锐之师,在淮海地区被分割、被包围、被歼灭;黄伯韬、邱清泉、黄维、杜聿明等等,一些赫赫有名的能征惯战的大将,都一败涂地,有的被击毙,有的被生俘,厄运难逃。消息不断传来,确使曹亮文吃惊阵阵,尤如重棒击顶。
恰在曹亮文困惑迷惘的时候,中共江淮军分区副司令员赵鹏程率部南下,形势逼人,并来信敦促曹亮文起义;也恰在这关键时刻,曹将要被调到芜湖任沿江江防司令。严峻的局面摆在面前,何去何从呢?曹亮文举棋不定了。一九四五年
芜湖并编的痛苦,还在他脑海回荡。他这几百人马虽不是什么铁甲精锐之旅,但枪是他惨淡经营的心血,可来之不易呀!曹亮文这种犹疑心情,刘志刚、李秋水等人看得清清楚楚,他们经过商量,趁机策动曹亮文走起义道路,并由李秋水以副官身份去南义向中共江淮军分区副司令赵鹏程汇报起义问题和曹亮文的思想动态;同时,极力做曹碧玉的工作,晓以大义,争取她在曹的面前出力、促进。对曹亮文的起义问题,赵鹏程副司令具体指示;一、争取曹亮文早日起义,劝曹不要坐失为人民立功的良机;二、曹亮文如徘徊观望,当立即果断行事;三、不能让曹亮文过江。对于起义问题,曹的内部看法不一,大队长钟继香、中队长张尚鑫不愿起义,想把部队拉到江南去;李秋水虽力主曹部起义,但难能公开左右形势,幸有深明大义之大队长刘志刚,牢牢控制着部队。于是,李、刘两人一致地力劝曹亮文起义,认为迟不如早,被动不如主动,并提醒曹亮文记取一九四五年被骗受编的沉痛教训;当时如果起义,会为人民立功多少?曹亮文权衡了当时的军事形势,回顾了血的教训,最后抉择了定起义道路。
一九四九年一月十六日,曹亮文在和县南乡白渡桥宝布起义,电请赵鹏程副司令员接收,计人枪四百余,其中重机枪两挺,轻机枪十一挺,汤姆式及短枪八十余支,步枪约四百支、子弹多发、手榴弹多枚。起义部队所经村镇,群众刷标语,放鞭爆,热烈欢迎。为防止沿途发生意外,刘志刚对曹加强戒备,李秋水时刻不离曹碧玉的左右。起义部队到达功剩桥前塘村,受到副司令员赵鹏程、县长潘效安等领导同志欢迎,嗣即开赴巢县半汤,待命整编。
巢湖军分区司令部举行庆祝晚会,宴请曹亮文及其主要干部。巢湖地委、行署主要负责同志程明远、倪则耕于席间称赞了曹亮文弃暗投明的勇敢行为。之后,司令部成立渡江联络办事处,曹亮文任副主任,专事搜集裕溪口至浦口一带敌情。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做有意义的工作,他为能在人民革命事业中尽力,心情畅快,不再思前顾后地惶惶不可终日了。
一九五一年土改开始,和县南乡农民因深受曹亮文部昔日之害,报仇心切,坚决要求清算曹亮文的罪行。最后,他因曾有人命案而被处决了。
但曹亮文毕竞起义了,起义是有功的。按我党对起义人员“既往不咎”的政策,曹亮文当在宽赦之列。一九八O年中共和县县委据情上报,并及时得到省里批复。曹亮文死后三十余年,终于获得人民宽恕和谅解。其遗属对我党和人民政府的公正结论,感到无限欣慰。虽然死者死矣,但古语有云:“朝闻道,夕死可也”。曹亮文九泉之下当亦快慰了。
资料来源:
《和县文史资料》第二辑(198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