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明代十大状元:才俊闪耀的历史星河

2025年04月04日10:52:06 历史 1380

明代,延续科举取士之制,在华夏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人才选拔印记。彼时,共举办八十九次殿试,诞生八十九位文状元;武举考试亦有五十二次之多,造就五十二位武状元,文武状元合计一百四十一人。

在这些精英辈出的状元群体里,有十位声名远扬,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脉络,一同探寻明代名垂千古的十大状元,看看他们究竟有何非凡之处。

申时行:中庸之道的首辅人生

探秘明代十大状元:才俊闪耀的历史星河 - 天天要闻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首脍炙人口的词,竟出自明代状元申时行之手。

申时行出身官宦之家,自小天赋异禀且勤奋好学。十岁时便能熟背“四书”,撰写八股文;十二岁已能用古文作词,求学期间文章备受学官赞誉,才名远播吴中。

一五六二年,他在殿试中一举夺魁,获状元称号,随后任职翰林院修撰长达十五年。此后,仕途顺遂,升任兵部及礼部侍郎,短短七个月后又被任命为大学士,参与编纂嘉靖、隆庆两朝实录与《大明会典》,著有《赐闲堂集》《纶扉奏草》等。

担任首辅期间,申时行秉持和衷调剂之策,行政风格宽松,致力于缓和君臣关系,使言路畅通,赢得朝臣称赞。任职期间,他积极赈济灾荒,妥善处理边疆危机,重视人才选拔,展现出卓越政治才能,稳定了万历中期的政治局面。

然而,在立皇储这一敏感问题上,他采取“首鼠两端”的态度,群臣不断上疏催促,皇帝却一再拖延,致使他遭到大臣猜忌与言官抨击。年仅五十七岁的申时行,眼见群臣激愤,担心大祸临头,遂上疏辞官,从此归隐,寄情琴棋书画,悠然度过余生。

一六一四年,申时行寿终正寝,享年八十岁。神宗追赠他为太师,谥号“文定”,赐葬于石湖景区吴山景群。其墓地规模宏大,占地二百亩,除墓冢外,还有墓道门、照池、享堂等建筑,以及石人石马等雕刻、皇帝谕祭碑文等碑刻,是明代高官墓葬的典型代表,在江南一带极为罕见。

申时行在万历复杂的政治局势中担任内阁首辅近九年,能维持君臣和谐,这在明朝历任首辅中实属罕见。但其为官秉持中庸之道,历史评价褒贬不一,多带贬义或讽刺意味。

杨慎:学博才雄的文坛巨擘

探秘明代十大状元:才俊闪耀的历史星河 - 天天要闻

在明代状元里,若论记诵广博、著作丰硕,杨慎称第二,无人敢称第一。他是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位列明代三才子之首。

杨慎出身官宦世家,自幼擅长诗文。一五一一年,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他曾上疏劝谏武宗,却未被采纳,心灰意冷之下辞官回乡。

明世宗即位后,杨慎复任翰林修撰兼经筵讲官。一五二四年,他与百官在宫门跪哭,反对世宗追封生父朱祐杬为“皇考”,因而触怒世宗,被贬至云南充军。

此后,因父亲去世,他短暂回乡,却在四川、云南等地辗转漂泊长达三十五年。一五五九年,在昆明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二岁。明穆宗隆庆初年,追赠杨慎为光禄寺少卿;明熹宗天启年间,追谥“文宪”。

杨慎以博学多才著称于世,著作多达四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他对理学、心学的批判,拉开了明代批判唯心主义的序幕;反对时人空疏不学的风气,推动了明清考据学的兴起。

在文学领域,其诗风格独特,沉酣六朝,揽采晚唐,辞藻渊博靡丽,造诣深厚,独树一帜。他的理论与创作促使明代诗风发生转变,在诸多领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杨慎知识渊博,文学成就尤为突出,在明代以博学见称,历代学者皆公认他学博才雄,认为其著作旁征博引,世所罕见。

商辂:刚正不阿的宰辅良臣

探秘明代十大状元:才俊闪耀的历史星河 - 天天要闻

商辂,浙江人,祖籍河南,是明朝内阁首辅,为人刚正不阿,在政治上颇有建树,是明代科举史上第二位“三元及第”者。

商辂自幼聪慧勤奋,学业成绩出众。一四三五年乡试、一四四五年会试及殿试,均斩获第一名,整个明朝,三次大考皆为第一的,唯有商辂一人。他曾入内阁参与机务,却在夺门之变后被削籍除名。一四六七年,再度进入内阁,逐渐升任内阁首辅,官至少保、吏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等。

商辂为人正直宽厚,遇事果断,是成化年间正直阁臣的杰出代表。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笔尘》,编纂《宋元通鉴纲目》等。晚年因请求罢黜宦官汪直未成功,愤而辞官,六十三岁时终偿所愿。

一四八六年,商辂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获赠太傅,谥号“文毅”。他与名臣、内阁首辅彭时齐名,被誉为明朝贤佐,“商公第一”。

商辂曾向景帝指出边防积弊,提出禁止霸占民田、克扣军饷、私役兵丁等问题,对巩固边防、发展生产起到积极作用。他多次劝阻宪宗怠于政事、热衷斋醮、大兴土木等行为,并极力挽救因进谏而遭重责的官员。面对宦官汪直专权,他屡次冒死直谏,列举汪直十条罪状。

此外,他在理论上向往“三代之治”,针对当时政治、经济、军事、国防等各方面弊端,提出一系列改良措施。

商辂谦仁宽厚,廉洁奉公,既是济世的宰辅良臣,又是满腹经纶的才子。任职期间,直言进谏,为朝廷出谋划策,关心民生疾苦,主张宽和为政,对稳定朝政、推动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尽管其政治生涯历经挫折与排挤,但在明代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黄观:舍生取义的状元典范

探秘明代十大状元:才俊闪耀的历史星河 - 天天要闻

黄观是明代第一个连中三元者,也是中国历史上两位“六首状元”之一。

他自幼聪慧勤奋,参加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荣获第一名,时人赞叹“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黄观在洪武、建文两朝深受帝王赏识,官运亨通,历任翰林院修撰、户部右侍郎等职。一三九九年,建文帝朱允炆改革旧制,黄观改任侍中,参与重要国事奏议。

靖难之役后,朱棣称帝。黄观自知大势已去,与妻女投江殉难。他死后,朱棣余怒未消,黄氏九族被诛,亲朋受监禁、谪戍者达百余人,其名字也被从登科录上划去,状元名号被剥夺。直到一五九七年,才得以平反,补谥文贞,并为其建祠、行赠录、表墓。

黄观书法精妙,笔法古拙潇洒,留世诗词有《送友》《早朝大明宫》等。但因死后背负奸臣之名,著述手迹遭朝廷禁毁封杀,书作流传极为稀少。

尽管朱棣手握生杀大权,却无法阻挡百姓对黄观一家的纪念。在黄观尚未得到朝廷平反时,就有人在南京其故居石坝街附近立祠,以土地庙作掩饰,暗中祭祀这位忠义之士。

黄观不仅才华卓越,科举成绩斐然,更有着高尚的品德与忠诚的精神,为坚守心中道义,不惜舍生取义,践行了古代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的信念,其事迹与精神深受后人敬仰与纪念。

安国:定国安邦的武略之才

探秘明代十大状元:才俊闪耀的历史星河 - 天天要闻

安国是陕西人,一五零八年戊辰科武举会试第一名。他少年时为儒生,精通春秋子史,闻名乡里,后袭世职,任指挥佥事。

一五零八年,安国满怀热忱参加兵部武举会试,历经三场激烈角逐,荣登武进士榜首,按规定晋升两级为指挥使。

当时武宗沉溺酒色,朝政被宦官刘瑾把持。安国等六十名武进士赴任时,因拒绝刘瑾公然索贿,被遣至宁夏编入行伍,与士卒一同服役,生活艰难。所幸次年,宗室安化王以讨伐刘瑾为名起兵宁夏,安国等人得以被放还。因与刘瑾不合,他罢官归乡。刘瑾被诛后,安国恢复原职,受命分守宁夏西路,升任都指挥佥事,后迁任大同右副总兵。

正德十一年,安国与游击将军杭雄在岢岚州大败敌寇,斩首八十余级,缴获战马千余匹,敌寇狼狈逃窜。

然而,负责记录战功的御史官刘澄甫,将安国等人的战功全部记在他人名下上报朝廷,皇帝按功行赏,安国仅按现有官阶得到赏赐。

安国心中不服,却无处申诉,于是上奏坚决推辞,并请求为部将,尤其是重伤者授予官职作为奖励。尚书王琼也请求朝廷重新为安国记功,他才得以晋升为都督同知。

安国在边境镇守四年,一五二零年去世。朝廷为褒奖其功绩,赐予谥号“武敏”。

安国为官时,正值国君昏庸、奸佞掌权、行贿买官之风盛行,他能凭借杰出才能与军事谋略成为大将实属不易。他为人庄重严谨,兼具文才武略,管理边境事务尽心尽力,号令简洁明了,尤其善于安抚体恤将士,众多有才能的将领都愿在其麾下效力,在他镇守的地区,敌寇不敢轻易进犯。

孙堪:德才兼备的孝廉楷模

探秘明代十大状元:才俊闪耀的历史星河 - 天天要闻

孙堪为人正直端方,常劝人行善,以孝闻名天下,是德才兼备的典范,其一生无论是品德、才能还是对家族的影响,都值得后人敬仰称赞。

孙堪承父荫任锦衣千户,一五二六年中武会试第一名,即武状元,先后被提拔为都督同知、都指挥佥事、浙江都司佥书、锦衣卫南镇抚司管事、都督佥事。他任职之处,廉洁自律,体恤官兵,革除积弊,整顿将帅职责,名声威望显著。

一五五零年,边境盗匪肆虐。左都督陆炳上奏,请孙堪教习京城卫队官兵用弩。孙堪详细写明制造和使用弩的方法,达上千言,并亲自训练万余人,还制定考试标准,做事极为认真。

孙堪侍奉母亲极为孝顺,在京城官邸赡养母亲二十多年。每次退朝回家,都带着子女在母亲膝下侍奉,态度温柔、和颜悦色,殷勤周到。母亲九十多岁在京城去世时,孙堪已七十二岁高龄,他护送母亲灵柩回乡,终因体力不支,在旅途中离世,时年一五五三年。

孙堪性格质朴,喜爱菊花,在园林种植菊花,朝夕赏玩,常能领悟菊花神韵,格调与众不同。他擅长古文词,书法学习颜真卿,对边防、兵制以及天文、地理、律历、医卜等各家学说皆精通。又善于画菊花,得舅父杨节技法真传。著有《孙孝子集》二十卷、《忠烈编》九卷等。

孙堪独生子孙钰,凭借祖父荫庇承袭锦衣卫正千户,嘉靖三十二年考中武进士,后升职为都督同知。长孙孙如津也担任都督佥事,三代武将,传为佳话。

孙堪堪称贤能典范,事母至孝,赡养殷勤备至,令人感佩。仕途上,凭自身才能屡次升迁,所到之处秉持清操,革除积弊,整顿职责,声誉显赫。他多才多艺,爱菊且能领会其神,在多个领域皆有造诣,对诸多学科知识无所不通。子孙亦能凭借祖荫有所作为,家族兴盛。

李春芳:青词宰相的传奇人生

探秘明代十大状元:才俊闪耀的历史星河 - 天天要闻

李春芳,官至明朝内阁首辅,他慷慨好义,为官无私,素有“青词宰相”和“太平宰相”的美称。

李春芳少时家境贫寒,曾借灯读书。一五四七年,他状元及第,与张居正同科,被授予翰林修撰。因擅长撰写青词,得到明世宗赏识,一五五五年擢升为翰林学士,历任太常少卿、礼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后接任严讷为礼部尚书。

任礼部尚书期间,李春芳主持编订《宗藩条例》,获皇帝嘉奖,加太子太保。一五六五年,兼任武英殿大学士,进入内阁与严讷共参机务。一五六八年,担任内阁首辅,累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在阁期间,主持殿试、劝诫明穆宗勤俭惜民,促成“俺答封贡”,并于一五七零年进中极殿大学士。

因受高拱与徐阶等人矛盾牵连,李春芳屡遭弹劾,数次上书请求致仕,一五七一年终于得到明穆宗批准。回乡后,他尊亲奉老,交友论道,为乡里民事出力,传为佳话。一五八四年,李春芳溘然长逝,明廷追赠其为太师,谥号“文定”。

李春芳一生为官多年,主要功绩有:进行政治改革,试图纠正官场弊端;注重选拔贤能,为国家治理提供有力支持;加强边防建设,维护国家安全;重视文化教育,支持学术研究,推动文化繁荣。

作为状元郎,李春芳颇具文才,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贻安堂集》(十卷),被收录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李春芳天赋异禀却极为低调,已达大智若愚之境。虽身居要位,国事上却极少发表见解。嘉靖时期,内阁多数阁员自负才华、锋芒毕露,正需要他这样仁厚长者来调节阁员关系。

赵秉忠:清正刚直的状元尚书

探秘明代十大状元:才俊闪耀的历史星河 - 天天要闻

赵秉忠是山东人,明朝礼部尚书,一生为官清正,刚正不阿。其殿试状元卷是大陆现存唯一的殿试状元真迹,极具历史与文化价值。

赵秉忠自幼聪慧,性情耿直,勤奋好学。十五岁补府学生员,二十四岁中举人。一五九八年,参加殿试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一六零三年,担任礼部会试同考官,取中后来的抗清名将孙承宗。一六一二年,升任詹事府庶子,出任江南乡试主考官,取中的张玮、姚希孟、周顺昌后来都成为一代名臣。

赵秉忠因取士得人、为官清廉、办事得力而逐步升迁,历任侍读学士,负责为皇帝讲解经学;詹事府詹事,掌管詹事府;官至礼部侍郎、礼部尚书。

一六二三年,因东林党人与魏忠贤斗争受牵连,辞官。一六二六年去世。四年后,追复原职,加太子太保,光禄大夫,谥文敏,按大臣规格重新安葬。

赵秉忠一生勤奋,著述颇丰,精通书法、篆刻。著有《江西舆地图说》一卷,《山集》二十五卷,在沂山等地留有多处题记。他的治国思想极具前瞻性,作为初出茅庐的青年才俊,能有如此思想高度,实属难得。

赵秉忠担任礼部尚书期间,严格选拔和考核官吏,加重对贪官污吏的惩罚,加强军队建设,消除积冤,安定民心,提倡节约,反对浪费,明辨功过,奖罚分明,自觉推行和维护治国理念。

曾棨:才华与酒量并重的状元

探秘明代十大状元:才俊闪耀的历史星河 - 天天要闻

曾棨是江西人,明朝永乐二年的状元,有“江西才子”之美誉,擅长行草书。

他虽自幼家境贫寒,生活艰难,但聪慧过人,博闻强记,工于文辞,擅长草书,才思敏捷。一四零四年,高中进士第一,被成祖视为真才实学的典范。成祖诏令修《永乐大典》,他担任副总裁,书成后升侍讲学士。曾两次扈从成祖巡幸北京,其间应制诗赋,备受称赞。

曾棨相貌堂堂,身材魁梧,不仅才华横溢,酒量更是惊人。一日,外国使臣来访,号称善饮,朝中无人能陪,成祖命廷臣推举,曾棨毛遂自荐。成祖大喜,命他陪使臣饮酒。二人一连喝了几天,使臣最终大醉,甚至东倒西歪,而曾棨却清醒如初,使臣只得甘拜下风。成祖听闻后大喜,称单论这海量,他堪称我朝当之无愧的“酒状元”。

又有一次,名将张辅想试探曾棨的酒量,特制一只木桶,邀请他到家中赴宴。他喝多少,便往桶中注入多少,喝了一天,桶里的酒溢出,又倒入另一瓮中,还是溢出,而他神色自若。夜半回到家中,还摆酒犒劳送他的张府仆人,直到仆人都醉了,他才休息。张辅惊叹,曾棨真是海量。

宣德七年,曾棨身患重病,自知时日无多,便畅饮一场,随后与世长辞。朝廷赠礼部左侍郎,谥襄敏。

曾棨才思敏捷,写文章如泉涌,廷对两万言不打草稿,一气呵成,令人惊叹。其草书雄放,笔法灵动,气势豪迈,结构多变,墨法丰富,意韵深厚。主要作品包括《巢睫集》《百梅诗》《西墅集》等。

曾棨在明朝的文学和政治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他凭借卓越的才智登上状元之位,诗文独具一格,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深受时人的赞誉。在书法方面,他造诣颇高,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艺术珍品。在担任主考官期间,他更是展现出了独到的眼光和出色的能力,为朝廷选拔出了众多优秀人才。曾棨在明朝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功绩和才华值得后世永远敬仰和传颂。

林大钦:英年早逝的忠孝状元

探秘明代十大状元:才俊闪耀的历史星河 - 天天要闻

林大钦,这位在明朝嘉靖年间高中文科状元的才子,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然而幼年时家境却十分贫寒。尽管他天生聪慧,对学习充满热忱,但由于家贫,连买书的钱都难以凑齐。十三岁那年,他偶然路过一家书肆,一本《嘉祐集》瞬间吸引了他的目光,他如获至宝,在书摊前久久徘徊,舍不得离去,甚至默默背诵起来。最终,他满怀期待地恳请父亲买下这本书,回到家后便日夜研读,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

幸运的是,同族伯父家中藏书万卷,这为林大钦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他得以尽情地阅读子史百家的经典著作,同时对苏轼、苏辙的文章尤为痴迷。他深入钻研,将其中的精髓融会贯通,因此在提笔写作时,字里行间都能看到三苏的文风,自成一派。十八岁时,命运对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父亲不幸离世,家庭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他稚嫩的肩膀上,生活变得更加艰难。但他并没有被困境打倒,一边替人抄书,一边在私塾任教维持生计,即便生活如此艰辛,他也从未停止过读书学习。

一五三一年,林大钦以秀才的身份参加潮州府乡试。考场上,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论李纲十事》一文。这篇文章凭借深刻的见解和出色的文笔,令考官眼前一亮,考官忍不住赞叹道:“此人日后必中状元!”同年秋天,他参加府试,一举获得第六名的好成绩,成为了一名举人。一五三二年,林大钦在壬辰科殿试中脱颖而出,高中状元,当时他年仅二十二岁,随后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之职。

进入官场后,林大钦亲眼目睹了朝臣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权臣的飞扬跋扈、互相倾轧。这种复杂的政治环境让他深感“人事多舛错,百年会多忧”,渐渐地,他萌生了退意。与此同时,母亲随他入京后,因难以适应北方的气候,身体每况愈下,卧病在床数月之久。于是,林大钦以母亲病重为由,向朝廷申请回乡侍奉赡养,很快便得到了批准。

辞官回到家乡后,林大钦在自我修行的同时,还热心地为乡中子弟讲授六经,与他们一同探寻生命的真谛。他常常与各地的贤士大夫书信往来,共同探讨学术问题,交流思想见解。此后,朝廷多次征召他回朝任职,但他都不为所动,始终“屡趣不起,屡促不就”。

林大钦自幼身体孱弱,疾病缠身。一五四零年,母亲的病逝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由于常年侍奉母亲汤药,他原本就虚弱的身体愈发不堪重负,再加上过度哀伤,最终一病不起。此后的几年里,他几乎都是在病榻上度过的。一五四六年,林大钦在归乡途中,不幸病逝,年仅三十四岁,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

林大钦不仅思维敏捷、才华横溢,面对各种难题都能从容应对,还心怀天下,对国家和人民充满了深切的关怀。他以史为鉴,有着治国兴邦的政治抱负和情怀。他的文学作品风格独特,平淡中蕴含着深意,情感内敛却毫不隐晦,意境清幽雅致,语言简洁平实又不失纯净之美,在明朝的文坛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此外,他以孝为先,为了照顾母亲毅然放弃仕途,这种高尚的品德也为后人所称颂。

明朝这如雷贯耳的十大文武状元郎,以上的评价与排序不知是否能让你信服?倘若你有不同的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分享你的看法!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家国共清明! - 天天要闻

家国共清明!

人间四月春,风起正清明。清明,是一个思念的日子,也是一个感恩的日子。思念逝去的亲人,在祭祀先人、回忆往事中,追忆传承家风;感念先烈的英雄壮举,革命先辈以血肉之躯标注不朽功勋、用澎湃热血捍卫家国尊严。梨花风起,家国共清明!让我们在怀念中感恩,在缅怀中奋进,守护山河锦绣,不负过往不负时代!来源:解放军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清明祭 幸存者仅剩28人 - 天天要闻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清明祭 幸存者仅剩28人

4月4日,2025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清明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代表等共同祭奠在88年前遇难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在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前,工作人员敬献花篮,全体人员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鞠躬,死难者遗属代表和学生代表等依次上前献花,表达哀思。在仪...
UFC历史上最可怕的5次KO排名 - 天天要闻

UFC历史上最可怕的5次KO排名

自1993年成立以来,UFC已经见证了许多残酷的击倒。从豪尔赫·马斯维达尔(Jorge Masvidal)在UFC历史上最快的击倒——在5秒内飞膝击倒本·阿斯克伦(Ben Askren),到马克斯·霍洛威(Max Holloway)在UFC 300中在铃声响起前击倒贾斯汀·盖奇(Justin Gaethje),八角笼内的场景总是令人惊叹不已。当然,有些击倒比
红军墓的守护人|老兵在红军墓前一笔一划描红,“我也曾差点成了烈士” - 天天要闻

红军墓的守护人|老兵在红军墓前一笔一划描红,“我也曾差点成了烈士”

极目新闻记者 李晓梦摄影记者 刘中灿清明节前夕,在青山环抱的红军墓前,一位头发斑白的退伍军人正专注地为墓碑描红,他手持毛笔,饱蘸红色颜料,一笔一划,缓慢而有力地描摹着。这位退伍军人名叫舒在则,今年72岁,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龙港镇坜上村六组村民。20年来,他风雨无阻,义务守护着狮子山上的红军墓。4月4日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