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励:“志清真善良!”

2025年04月01日13:22:04 历史 1561

夏志清曾经竭力说服固执孤独的张爱玲去印第安纳大学开会并与刘绍铭见面。

周励:“志清真善良!” - 天天要闻

本文作者与王洞(左)近日相聚

纽约时报大厦W牛排馆,水晶吊灯的光晕在九旬高龄王洞披散的银发上跳跃,她感叹道:志清心肠好,他欣赏张爱玲的才华,尽管这颗曾经璀璨的流星,在纽约的黄昏里早已黯淡了。

“夏志清心地善良”,这是夏师母王洞常挂在嘴边的话。我问:“究竟怎么善良,举个例子说说。”这时,她总会说出一个新故事。

周励:“志清真善良!” - 天天要闻

夏志清(右二)王洞(右三)婚礼时

这次的餐桌上,王洞讲了夏济安的得意门生、才子刘绍铭教授求见张爱玲的逸事。

刘绍铭(1934—2023),著名作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曾主持翻译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他非常欣赏张爱玲,著有《爱玲说》《再读张爱玲》《到底是张爱玲》,俨然是“张学”第二梯队的开拓先锋(第一梯队自然是夏济安、夏志清昆仲)。但是,1966年初,当刘绍铭向恩师夏济安(1965年去世)的弟弟夏志清表示想见一见张爱玲,以确立他研究张爱玲早期著作的作者印象,这个简单诚恳的学术要求,经由夏志清转达,居然被张爱玲一口回绝了。

周励:“志清真善良!” - 天天要闻

刘绍铭

刘绍铭教授记得他的恩师夏济安拿着刚出版的《文学杂志》(刊有张爱玲小说选),曾感慨地对他说:“张爱玲终于遇到我老弟志清这个伯乐了。”刘绍铭常讲:按照江湖说法,夏志清对张爱玲有大恩。张爱玲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再度走红,很大程度上与夏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对其极其推崇有加有关。他说:“如果不是因为夏志清,张爱玲今天哪有如此风光。”张爱玲在康州赖氏女子学院翻译《海上花》的工作、之后在伯克利大学陈世骧手下当研究员的工作等都是夏志清介绍的。

但张爱玲在美国生涯40年中仅与夏志清见过四次面,她不仅没请夏志清吃过一次饭,甚至连一本签名的书都没有赠送过,且多次谢绝了夏志清让她登门看望自己妻子女儿的诚意邀请。夏志清1985年给她写的信,她直到1988年才打开看,还有些夏先生的信件她收到就直接丢入垃圾桶。可以说是不可思议。

周励:“志清真善良!” - 天天要闻

张爱玲拒见刘绍铭后,让善良热忱的夏志清很不开心,一是因为张爱玲如此不尊重兄长夏济安的高徒,如此决绝,二是夏志清正打算通过刘绍铭替走投无路、人际关系极差的张爱玲找一份佛罗里达大学的工作。夏先生忍住心头怒气,再次耐心说服张爱玲,挑明了刘绍铭翻译《中国现代小说史》的重大贡献,以及刘绍铭替她找工作的事。张爱玲总算答应了。1966年6月,刘绍铭在印第安纳大学的一个学术会议上,总算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了张爱玲。那天,张爱玲穿着旗袍,身段纤小,像是从她小说里走出来的“临水照花”人。刘绍铭从夏志清那里得知张爱玲日子不好过,于是千方百计为她找工作。张爱玲终于被感动,偶尔以“绍铭”开头给他写一些不冷不热的信表示感谢。

刘绍铭在随笔《爱玲小馆》里开篇便说:“也许是因为我跟张爱玲有一面之缘(此生因此没有白活)……”刘绍铭成为张爱玲的“铁粉”,并终身对“祖师奶奶”保持着不懈热情,倾力写了多部“张学”著作。其中重要的主线是,夏志清没有把张爱玲当初断然拒绝见面的细节告诉刘绍铭。也就是说,刘绍铭直至89岁弥留之际,都不知道夏志清曾经如何竭力说服固执孤独的张爱玲去印第安纳大学开会并与刘绍铭见面。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夏志清是学富五车的真君子。“志清真善良!”幸亏张爱玲遇见了他。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从四合院的结构说说鲁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 天天要闻

从四合院的结构说说鲁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从八道湾四合院的结构说说鲁迅兄弟交恶的原因。鲁迅兄弟交恶,是从三兄弟合资买入北京八道湾胡同的三进四合院,三家人加上老母亲生活在一起开始的。当初买房的钱3500大洋,是大哥鲁迅出了大头,家里的开支也是以鲁迅的薪资为主。
以前人们非常重视贞操观。现在为啥不那么重视了? - 天天要闻

以前人们非常重视贞操观。现在为啥不那么重视了?

人都有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实在以前还有一个贞操观。明清时期,人们是非常看重贞操观的。贞操本来是指坚贞不移的节操。后来就演变成了专指女子不失节。有句话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说明贞操对于女子是非常重要的,比生命还重要。那么,从古
苏联当年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战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 天天要闻

苏联当年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战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大家好,今天唠个硬核历史!咱今天要聊的这个事儿啊,绝对比电视剧还魔幻——当年号称世界第一“战斗民族”的苏联,明知道阿富汗是“帝国坟场”(英国、沙俄都栽过跟头),却非得头铁往里冲,结果把自己整解体了!这事儿听着离谱吧?具体怎么回事,今天我就给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个瓷盘卖了六十万,三年后,发现在邻居家里 - 天天要闻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个瓷盘卖了六十万,三年后,发现在邻居家里

邻居的瓷盘"六十万啊,这瓷盘怎么又回到了李老头家里?"我望着邻居家墙上那熟悉的花纹,心里五味杂陈。我叫周建国,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这小县城生活了大半辈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国,多少人的命运都在那场改革浪潮中被重新书写。我们这些"国企大军",转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 天天要闻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上周,我和来自上海的好兄弟卢博士相约,一起探访了位于广东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镇,近距离接触与了解每天上午挑着水果坐火车去广西、下午乘火车返回村里的“担担军”。前一天下午四点,我们抵达河唇镇北部的HW村,满眼都是番石榴,一条铁轨就在村子旁边,不时有呼啸而过的绿皮火车。这一带盛产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条件,...
明朝藩王列传之英宗篇(二) - 天天要闻

明朝藩王列传之英宗篇(二)

蒋志格 英宗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寻崩,葬祭如亲王礼。免襄王亲来朝贺。 按《明大政纪》:天顺元年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诰谕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归西宫。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吴氏复为宣庙贤妃,废皇后汪氏复为郕王妃。癸丑,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