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无宰相:谁在替皇帝管天下?

2025年03月26日00:52:07 历史 1272

洪武十三年(1380年),南京城的血腥味还没散尽。

朱元璋坐在奉天殿里,把玩着胡惟庸案的卷宗。

这个跟他打天下的老伙计,因为"专权不法"被处决,九族尽诛。

史书记载:"帝以历代丞相多专权,遂罢中书省"(《明史·职官志》)。

从此,中国延续千年的宰相制度,被这个放牛娃出身的皇帝一刀斩断

明朝无宰相:谁在替皇帝管天下? - 天天要闻

朱元璋的算盘打得啪啪响:"朕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

他觉得只要把权力拆成六部,就能像分猪肉似的让大家互相牵制。

可朝堂上的老臣们心里门清——皇帝这是要当全天下的"总管家"。

废相后的朱元璋很快发现,自己掉进了自己挖的坑里。

据《明太祖实录》统计,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里朱元璋收到奏章1160件,处理国事3291件。

这工作量,简直比老农种地还累。

明朝无宰相:谁在替皇帝管天下? - 天天要闻

他不得不设立"四辅官",却因制度漏洞很快作废。

朱棣夺位后,这个难题更棘手。

建文旧臣虎视眈眈,北元余孽蠢蠢欲动。

皇帝既要搞军事又要管民政,分身乏术。

明史》记载:"成祖即位,特简解缙黄淮入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内阁之设自此始。"这个临时工性质的秘书班子,竟成了明朝权力游戏的转折点。

宣德年间,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政时,内阁开始"票拟"——在奏章上贴小纸条提处理意见。

这个看似简单的文书工作,实则是决策权的转移。

《明史·职官志》说得明白:"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

但实际操作中,皇帝常常懒得看奏章,直接让司礼监按票拟批红。

到了嘉靖朝,严嵩把内阁首辅玩出了新高度。

他兼任吏部尚书,掌控官员任免;又管着礼部,把持科举取士。

《明世宗实录》记载,严嵩当政时"凡府部题覆,先面禀而后敢启稿"。

六部尚书见首辅,竟要像见宰相般行礼。

到了万历初年,张居正与太监冯保结盟,搞出了"万历新政"。

明朝无宰相:谁在替皇帝管天下? - 天天要闻

《明史》说他"威柄之操,几于震主"。

这个内阁首辅敢让皇帝抄《罪己诏》,能把边疆总兵当孙子训。

他改革考成法,规定六科给事中按季度查核六部工作,实际上架空了都察院

时人感慨:"江陵(张居正)相业,自霍光诸葛亮后,未见其匹"。

但这样的权臣终究是异类。

张居正死后遭清算,恰恰印证了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的论断:"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明朝皇帝既要集权又怕担责,造就了内阁与司礼监的畸形共生。

细看明朝276年,真正的权力中枢从来不在某个官职。

万历野获编》记载了个段子:某日万历皇帝问首辅申时行:"如今谁是宰相?"

申时行答:"陛下该问,如今谁不是宰相?"

六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司礼监太监,都在这个没有宰相的体制里,扮演着宰相的某个角色。

朱元璋废除的只是宰相的名号,却除不掉治理大国需要专业官僚的现实。

杨廷和徐阶,从严嵩到张居正,这些"不是宰相的宰相"们,用智慧和权谋在制度的夹缝中,撑起了大明王朝的日常运转。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权力就像流水,制度可以筑坝,却永远挡不住它自然流淌的方向。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金正恩:朝韩永远无法统一,给中国带来一重要警示 - 天天要闻

金正恩:朝韩永远无法统一,给中国带来一重要警示

2024年1月2日,金正恩的讲话震动了整个朝鲜半岛。他第一次用“大韩民国”来称呼韩国,彻底摒弃了过去70多年里朝鲜一贯使用的“南朝鲜”。朝鲜的核武库扩张速度惊人,金正恩在讲话中明确表示,朝鲜不再满足于防守,而是将“统一”作为未来的战略目标,
延安时期面对困难时,毛泽东说“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 - 天天要闻

延安时期面对困难时,毛泽东说“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便有无数惊涛骇浪扑面而来,艰难险阻如影随形,一道道难关横亘眼前。但中国共产党人凭借着坚定不移的信念、高瞻远瞩的智慧以及百折不挠的顽强斗志,披荆斩棘,乘风破浪,一路过关斩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波澜壮阔的奋斗篇章。正如
华裔高管斗不过印度人的历史,被AI终结了 - 天天要闻

华裔高管斗不过印度人的历史,被AI终结了

剥离非核心资产,押注AI芯片与代工业务……上任14天后,陈立武首次以英特尔CEO的身份于英特尔 Vision 2025活动上公开露面,发表了约30分钟的公开演讲,向外界传递出重振这家老牌芯片巨头的决心。自此,美国四大芯片巨头英伟达、AMD、博通和英特尔的“话事人”都成了华人。华人在硅谷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峰。...
满门都是烈士,彭士禄院士家中的奖状,让所有人震撼 - 天天要闻

满门都是烈士,彭士禄院士家中的奖状,让所有人震撼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文|避寒编辑|避寒《——【·前言·】——》在彭士禄院士家中,那些挂满墙壁的“奖状”,不单纯是荣誉的象征。它们背后,承载的是家族代代相传的红色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