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两宋有奇葩的“特奏名”,因为惹不起那些落榜生

2025年03月13日07:12:03 历史 1530

因为与朝廷选官挂钩,科举自诞生起,难考就成为其重要标志。寒窗数十载而不得金榜题名,是绝大多数学子无法逃避的结局。针对这种情况,两宋朝廷推行了一种非常奇葩的制度“特奏名”。

为何两宋有奇葩的“特奏名”,因为惹不起那些落榜生 - 天天要闻

凡士贡于乡而屡细于礼部,或廷试所不录者,积前后举数,参其年而差等之,遇亲策士则别籍其名以奏,径许附试,故曰特奏名。

《宋史·选举志一》

简单解释就是,考不上不要怕,只要坚持考到一定次数,朝廷一样给功名。这种录取制度不是只挑几个幸运儿,给些虚名以表皇恩浩荡。它不仅录取数量高,也一样可以入仕为官并终生享受朝廷俸禄。

宋太祖开宝三年科举,正式录取进士八名,但通过特奏名又额外录取15举未中者106人。宋太宗兴国二年科举,正式录取进士109人,特奏名额外录取10举未中者391人。宋真宗咸平三年科举,正式录取140人,特奏名考生多达900余人 ……

注:宋朝初期科举为一年一考,宋英宗时期才改为三年一次并成定制。

可以说这种制度直接造就了两宋“三大害”之一的“冗官”。两宋的皇帝和朝廷不可能看不出这个问题,为何热衷变法的宋廷却从未提过要取消这个政策呢?因为皇帝和朝廷,都不想惹那些“落榜生”。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杀气腾腾的《不第后赋菊》,为唐朝著名科举落榜生黄巢所作。其实黄巢家族世代贩盐十分富裕,他和唐廷之间是原本没什么尖锐矛盾的。就是因为数次科举不中的憋屈和愤懑,让他对唐皇和朝廷由爱生恨。

为何两宋有奇葩的“特奏名”,因为惹不起那些落榜生 - 天天要闻

最终咽不下恶气的黄巢揭竿而起。广明元年黄巢攻入关中后,不仅在两京报复性屠杀李氏皇族,“杀唐宗室在长安者无遗”。对于官绅世家也一样不手软,“天街踏尽公卿骨”。可以说黄巢把大唐和辉煌了六百年的门阀世家一起踹进了坟墓。

这还没完,二十年后又有一个被激怒的落榜生拿起了锤子,给大唐钉棺材板。

李振因多次科举不中入仕无望而投靠了黄巢叛将朱温,并很快成为他的重要谋臣。天复三年,朱温打败李茂贞把唐昭宗抢回洛阳后,李振就积极鼓动朱温篡位并出谋划策。

在李振的策划下,天佑元年八月,朱温令左龙武统军朱友恭等人弑杀了唐昭宗,再立其子李柷(唐哀帝)。天佑二年二月,又指使蒋玄晖在九曲池宴请唐昭宗诸子,灌醉九王后把他们全部勒死。

扫清宗室后,李振又建议朱温血洗仍忠于唐廷的官员,“此辈常自谓清流,宜投之黄河,使为浊流”。天佑二年六月,朱温矫诏将六部堂官、三省宰辅三十多名高官骗至滑州白马驿,然后集体屠杀。而后李振开始肆意罢黜、下狱朝堂官员 .......

接着又缢杀何太后,并逼迫唐哀帝下诏称母后之死系私通枢密使蒋玄晖事发后自杀并废母后为庶人,以此夺去哀帝和大唐的最后一丝尊严。天祐四年四月,唐哀帝禅位于朱温,唐亡。

注:蒋玄晖原为朱温心腹之一,因在策划篡位上没跟上朱温步调(朱温想直接加九锡,蒋玄晖觉得不能太快需要先封王缓一缓),导致朱温觉得他不愿自己称帝,进而在政敌们的攻击下,他成了背锅侠(把不少血案都甩给他了)被牺牲掉了。

为何两宋有奇葩的“特奏名”,因为惹不起那些落榜生 - 天天要闻

其实李振比黄巢更有代表性。晚唐时期,大量科举不中的士子,或出于生计,或出于抱负,或为求功名,投靠各地节度使成为幕僚。手握财权、兵权的节度使们,在这些落榜生的知识、谋略加持下对唐朝的破坏力倍增。

鉴于唐朝的教训,宋太祖在收拢功臣勋贵兵权财权的同时,也反复强调要优待“落榜生”,以免其中不懑者留落民间惹是生非。即便如此还是拦不住这些落榜生搞大事,因为北宋虽然没了藩镇之忧,但有外敌为患。

宋仁宗时期,一个叫张元的考生由于数次殿试落榜,气恼之下也不等特奏名的机会,就潜渡出境去西夏觅求功业。

到了兴庆府后,张元仅用一首诗就打动了李元昊,“太公年登八十余,文王一见便同车。如今若向江边钓,也被官中配看鱼”。入仕之后,他利用中原皇朝的知识、制度协助李元昊改善内政,很快就获李元昊器重并官至中书令。

更要命的是张元对宋朝的军政制度、行令流程非常熟悉。

例如宋朝知晓张元投奔西夏为官后,囚禁了他的家人,欲逼他投降归宋。结果张元直接伪造了一套文书和通牒,派人冒充朝廷官员,以押送的名义将近百亲族从随州堂而皇之得带回西夏。在他的指挥和安排下,西夏间谍也更易进入宋朝获取情报。

1041年,鉴于“三川口之战”后宋廷有主动进攻的战略意图,张元利用自己对宋朝军制的了解(分路指挥以及一线指挥不畅),策划了一次针对宋军的诱敌伏击行动,即“好水川之战”。

此战西夏大胜,几乎全歼被包围的宋军(阵亡10300人)。战后得意的张元在界上寺墙壁上题下颇具侮辱的诗句,宣泄屡试不中的愤懑,“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

注:三川口之战后,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韩琦和范仲淹为副使(各负责一路兵马)。但是宋朝一线军事权不是统帅直领,而是皇帝通过枢密院指挥。夏竦叫不动韩琦和范仲淹,韩琦和范仲淹两人则因分歧巨大互相不理对方。详情可查阅之前图文《宋朝为何难以制服西夏,混乱的决策也是主因》

为何两宋有奇葩的“特奏名”,因为惹不起那些落榜生 - 天天要闻

1042年,张元又帮助李元昊策划了“定川寨之战”,再次歼灭宋军万余精锐。这接连的胜利不仅让西夏在北宋这个庞然大物前稳住了基本盘,也逆转了北宋对西夏的战略意图,由剿灭变为共存。

1044年双方议和,西夏接受北宋册封(称臣),北宋给予岁币25.5万。可以说张元为西夏的叛乱成功,做出了杰出贡献。

为防再出张元这种“落榜生”,宋廷又一次改革了科举。之前宋朝不仅乡试、会试淘汰率高,殿试也至少淘汰三分之一的考生。但从嘉祐二年开始,殿试改为全员录取。

明清两朝虽然没有沿用“特奏名”,但保留了殿试全员录取的制度,并且也推出了一些“优惠”政策,如恩科。

恩科为皇帝登基、皇帝或皇太后万寿(六十大寿)等重大庆典时,在正科(三年一次)之外开恩取士,即增加考试机会和录取人数。明朝开恩科比较少,一共9次而且都在洪武朝。清朝比较多,有清一代开科112次,其中26次为恩科,但是仍然架不住落榜生。

明朝最后一次恩科,落榜生们闹出了“南北榜案”。最后主考官刘三吾流配,负责调查的张信和当科状元陈安阝被处死,科举制度也再次变革(南北两区分开考试、录取)。清朝则更为严重,折腾出了个自称上帝二儿子的洪秀全。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漳州芗城:抗战老兵后人捐赠红色传家宝 - 天天要闻

漳州芗城:抗战老兵后人捐赠红色传家宝

闽南网5月9日讯(通讯员 沈思虹 闽南网记者 张恩培)在抗战老兵许俊科家中,陈列着金光闪闪的徽章及牌匾,一枚“长江支队南下福建60周年纪念章”镌刻太行太岳精神在八闽绽放的铁血征程,一副“优秀共产党员”牌匾辉映使命荣光。
红场阅兵推动历史的车轮,有遗憾的和平胜利更珍贵 - 天天要闻

红场阅兵推动历史的车轮,有遗憾的和平胜利更珍贵

5月9日,莫斯科红场上的胜利日大阅兵,举世关注。莫斯科红场的阅兵式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军事表演。当铁甲洪流碾过克里姆林宫墙下的方石,当军靴铿锵声,震荡着圣瓦西里大教堂的穹顶,这场跨越时空的军事仪式,总在....
中国在2400米高原建大坝!耗时十年后首次蓄水 - 天天要闻

中国在2400米高原建大坝!耗时十年后首次蓄水

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双江口水电站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高大坝。据相关媒体报道,该水电站已于5月1日开始蓄水,其开发商称,这距离正式投入运行又近了一步。这座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耗资360亿元人民币的项目已耗时近十年,主要用于发电和防洪。
淮南三叛助力司马氏加速夺取曹魏大权 - 天天要闻

淮南三叛助力司马氏加速夺取曹魏大权

曹魏后期,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掌控曹魏大权,从此时起,司马氏开始夺政专权,此举使得掌握军事重镇寿春的统帅先后发生三次反抗司马氏的兵变,他们分别是王凌之叛,毌丘俭文钦之叛,诸葛诞之叛。这三次叛乱都是被司马氏平定的,同时也助力司马氏加速夺取曹魏
当文物普查来到新疆 无人机飞跃无人区 - 天天要闻

当文物普查来到新疆 无人机飞跃无人区

“前段时间,我们在文物普查时遇到了沙尘暴,后来安全撤到了塔中镇。”新疆和田地区文旅局文博科科长、普查队长买提卡斯木·吐米尔说。当时全队的给养只剩下两箱矿泉水,在普查队距离塔中加油站还有50公里时,汽车指示灯亮起,提示燃油即将耗尽。
冉闵,是民族英雄?还是杀人恶魔? - 天天要闻

冉闵,是民族英雄?还是杀人恶魔?

今天,我们说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其行为和决策引发了后世无尽的争论。欣赏他的人尊他为拯救汉族于水火的民族英雄,讨厌他的人斥其为双手沾满鲜血的杀人恶魔,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武悼天王冉闵!冉闵,字永曾,小名棘奴,出生于公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