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虹口:历史与风景》是上海通志馆主编的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之一。
北虹口,主要指以上海虹口鲁迅公园为中心的地域,亦1945年设立的北四川路区范围。近代以来,很多文化名人在此聚集,见证了近代众多重要历史事件。鲁迅等文化名人在这里聚集,左联成立、两次淞沪抗战等近代历史上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在这里发生,铸就了北虹口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本书聚焦北虹口,以16个专题、16万字的篇幅,通过翔实史料、严实考证、生动笔触,并配以历史照片、新闻报道、现代图片等各类图照100余幅,将北虹口的历史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正如作者陈祖恩教授所说:地方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历史的记录,更在于其对现实的启示和对未来的展望。北虹口,那是怎样的一块土地?经历了怎样的风云岁月?以史为鉴,不可磨灭的是记忆和憧憬,近代虹口的地情变迁,为“育人资政”提供了新的视野。

《北虹口:历史与风景》,上海通志馆主编,陈祖恩 著,学林出版社2025年2月出版
>>内文选读
鲁迅故居的三条马路
鲁迅的最后十年是在上海的虹口度过的,其三个故居分别位于横浜路、多伦路、山阴路,也都是在北虹口的区域内。
横浜路的景云里是鲁迅在上海的第一个故居。横浜路是1915年筑成的,因俞泾浦流经这一地段,习称横浜,路以浜名。景云里建于1925年,有三层砖木结构石库门式住宅32幢。这条位于“越界筑路”华界一侧的弄堂,没有卫生设施,也没有煤气,并不是上海中产阶级青睐的居所。鲁迅是在1927年10月3日来上海的,初在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的共和旅馆暂住。10月8日,经周建人介绍,入住景云里23号,与许广平同居。此后先后移居18号、17号。在景云里居住两年后,鲁迅的孩子周海婴在福民医院出生。“因为是在上海生的,是个婴儿,故名海婴。”
景云里属于华界的闸北,鲁迅在《弄堂生意古今谈》中写过:“‘薏米杏仁莲心粥!’‘玫瑰白糖伦教糕!’‘虾仁馄饨面!’‘五香茶叶蛋!’这是四五年前,闸北一带弄堂内外叫卖零食的声音,假使当时记录了下来,从早到夜,恐怕总可以有二三十样。”“实在使我似的初到上海的乡下人,一听到就有馋涎欲滴之概。”这是很写实的景云里平民生活记录。
在景云里与鲁迅同期生活的,还有茅盾、冯雪峰、柔石等当时的文学青年。23号的前门就斜对着茅盾住宅的后门,柔石曾与冯雪峰住在一起。
1930年5月12日,经内山完造介绍,鲁迅移居多伦路口的拉摩斯公寓(今北川公寓)A3楼4室,有会客厅与两间卧室,设备齐全。这个公寓是英国人拉摩斯建造的,钢筋水泥四层建筑,算是当时的高级住宅。多伦路原名窦乐安路,位于北四川路北段与西北端之间,道路成L形,辟筑于1912年,以英国传教士窦乐安命名。拉摩斯公寓的地段虽好,但是,由于所居的正房朝北,海婴又从小体弱多病,为孩子的身体健康,鲁迅夫妇并不打算在此长住。
山阴路是1911年辟筑的,当时以工部局总董、英国人施高塔的名字命名,有千爱里、恒丰里、花园里、东照里等许多新式里弄和花园住宅,路两旁行道树成荫,是幽静的住宅小区。1933年4月11日,也是内山完造,用书店职员名义租下大陆新村9号,供鲁迅居住。大陆新村是由大陆银行上海信托部投资,1931年建成的新式里弄,独门独户的三层住宅,建筑材料从欧美进口,煤气、卫生、冰箱俱全,是当时上海中产阶级富裕生活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