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李世民坐在御座上,脸上带着几分笑意,缓缓开口:“敬德,你随朕多年,忠心可嘉,今日便将公主许配于你,可好?”
殿中瞬间陷入寂静,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目光齐刷刷地落在尉迟恭身上。
这可是天大的恩宠!多少人求都求不来,赐婚公主,那是皇帝对臣子最大的信任和抬举。
可谁也没想到,尉迟恭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手中的酒杯差点掉在地上。
下一秒,他竟然“砰”地一下跪倒在地,声音颤抖:“陛下,臣不敢受此大恩,若应允,恐怕全族性命不保!”
众人面面相觑,连李世民都怔住了。
赐婚本是喜事,为何尉迟恭反应如此激烈?
尉迟恭,字敬德,大唐开国名将,玄武门之变的头号功臣。
年少时,他凭借一身武艺闯荡沙场,最早追随刘武周,后来归顺唐朝,成为李世民的左膀右臂。
李世民能坐上皇位,尉迟恭功不可没。
当年玄武门之变,尉迟恭带兵埋伏在城门外,一举诛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助李世民稳固皇位。
事后,李世民对他感激不尽,封他为吴国公,画像被挂入凌烟阁,成为开国二十四功臣之一。
可正因为功劳太大,他的处境也变得微妙起来。
古往今来,功臣的下场往往不太美妙。
韩信、岳飞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
皇帝用得着你的时候,视你如珍宝;可一旦天下太平,你的存在便成了一种隐患。
李世民虽是明君,但他是皇帝,皇帝向来是最忌讳功高震主的。
尉迟恭不是不懂这个道理,所以他一直低调行事,谨言慎行,甚至主动向李世民请辞,表示自己年纪大了,愿意回乡养老。
可李世民没有同意,反而加倍恩宠,甚至提出将公主嫁给他。
这可不是普通的婚事。
李世民的女儿,身份何等尊贵?嫁给尉迟恭,表面上是赏赐,实则是一种绑定。
公主成了你的妻子,你就是皇亲国戚,名义上风光无限,实则处境更加危险。
尉迟恭深知,一旦迎娶公主,他就再也无法抽身,也别想再“全身而退”了。
更何况,他已经年过五十,早已有妻有子,若是迎娶公主,原配怎么办?皇帝当然可以安排,可天下人会怎么看?同僚们会怎么看?
更可怕的是,这场婚事会让所有人都忌惮他。
尉迟恭的战功已经足够惊人,若再成为皇帝的女婿,那些朝中大臣、勋贵世家,恐怕都会对他侧目。
到时候,一旦皇帝对他稍有疏远,等着他的,就不是荣华富贵,而是灭顶之灾。
所以,他必须拒绝。
可皇帝的赐婚,岂是那么容易拒绝的?
尉迟恭跪在地上,心跳如雷,额头冷汗直冒。
他知道,这一刻的回答,决定了自己的生死。
李世民盯着他,眉头微微皱起:“为何如此推辞?难道你不愿成为朕的亲家?”
尉迟恭深吸一口气,沉声道:“陛下,臣愚钝,恐难胜任公主之夫。
臣乃武夫,粗鄙不堪,实在配不上公主金枝玉叶。
更何况,臣已年迈,实在不敢耽误公主一生。”
他的话说得恭敬,却句句透露着抗拒。
李世民沉默了。
他当然听得出尉迟恭的意思。
其实,他未尝不知道这场赐婚可能带来的后果。
可他是皇帝,皇帝的赏赐,不能轻易被拒绝。
否则,便是对皇权的挑战。
可尉迟恭的态度如此坚决,甚至露出几分惶恐,李世民终究是聪明人,他知道,强行赐婚,未必是好事。
片刻后,李世民叹了口气,摆摆手:“罢了,既然你如此推辞,朕也不勉强。”
尉迟恭这才松了口气,连连叩首谢恩。
几天后,李世民再次召见尉迟恭,这次,却是准许他告老还乡。
尉迟恭终于得偿所愿,辞去官职,回到家乡颐养天年。
他没有像其他功臣那样贪恋权势,而是选择了明哲保身,避开风口浪尖。
很多人说他“识大体”,知道什么该要,什么不该要。
可也有人说,他不过是“装糊涂”,深谙官场生存之道,懂得在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
但无论如何,他活下来了。
相比那些后来被猜忌、被贬谪、甚至被赐死的功臣,尉迟恭的结局,算得上是幸运的。
李世民晚年时,曾多次提及尉迟恭,每次都感慨:“敬德识大体,真乃忠臣也。”
这句话,既是对尉迟恭的肯定,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释然。
有人说,皇帝的恩宠,未必是福,有时候,反而是最危险的试探。
尉迟恭的故事,正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