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青海化隆县扎巴区政府迎来了一场生死考验。马忠义、马全彪等匪首觊觎区政府储存的军用物资,纠集近700名土匪对其发起猛攻。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区政府仅有17名同志据守孤城。这些久经沙场的革命战士,凭借过硬的军事素养和坚定的革命意志,在残破的古城中奋战一日一夜。他们以两挺机枪和有限的弹药,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最终等来援军,取得了这场保卫战的胜利。
乱世余波起 匪患再肆虐
1949年,解放大军势如破竹,席卷华北大地。马步芳的残余部队在青海地区四处流窜,妄图重建反动武装。
马忠义、谭成祥这些匪首不甘心失败,暗中策划着一场大规模的武装暴动。他们派出冶进禄、冶成旺、马德林等土匪头目,在化隆县各地招兵买马,网罗亡命之徒。
化隆县的政治形势日趋紧张。马步芳的残部在各个村落中散布谣言,蛊惑人心,企图挑起民众对新政权的不满。
扎巴区作为化隆县的重要区域,储存着一批解放军的武器弹药。这批军火成了土匪觊觎的目标,他们认为只要夺取这些武器,就能重新武装起一支反动部队。
12月初,匪首马忠义通过暗探得知了这个情报。他立即召集手下的骨干分子,制定了一个周密的抢夺计划。
为了确保行动万无一失,土匪们先是在三道沟设伏,专门袭击落单的干部和战士。这种试探性的小规模行动,让他们摸清了扎巴区政府的防卫力量。
而此时的扎巴区政府,因为全县唯一的一个正规武装连已经奉命调往县城,只剩下17名同志留守。这17人中有区委书记史印亭、副书记赵增胜等骨干力量。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群看似单薄的守军,大多数都是身经百战的老革命。他们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
防守的重点是扎巴古城。这座始建于乾隆五年的城池,虽然面积只有20余亩,但却是区政府的最后一道防线。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雨侵蚀,城墙已经残破不堪。
特别是北面的城墙,不仅低矮,对面还有一处高地。这样的地形对守军极为不利,却给了进攻者可乘之机。
兵临城下时 十七勇士守
12月8日清晨,化隆县扎巴古城笼罩在一片诡异的寂静中。一个身影匆匆跑向区政府,他是一名倾向政府的旧军官,带来了一个紧急情报。
这名旧军官向区委报告说,匪徒头目冶进禄正在集结人马,准备对区政府发起进攻。区委立即通过电话向县上汇报了这一情况。
面对迫在眉睫的威胁,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急防御措施。他们派人到城外抢运饮水、冰块和柴火,为可能发生的持久战做准备。
同时,三区的干部们走访群众,宣传政府政策。他们希望通过群众的力量,劝说那些被裹挟进匪帮的乡亲们及时回头。
就在区政府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两名下乡的同志刚刚返回不久,枪声突然在城外响起。近700名土匪手持刀枪斧棒,从四面八方向扎巴古城包围过来。
区政府内的17名同志立即进入战斗状态。除了2名勤杂人员和2名学生外,其余13人都是经历过无数战斗的老战士。
区委当即作出四项战斗决定:团结一致坚守城池,沉着冷静等待援军,合理布置火力配置,节约弹药精准射击。区政府仅有的两挺轻机枪被分别布置在城东南角和城东北角的制高点。
在城墙各处,战士们手持冲锋枪、长短枪和手榴弹,各就各位。这座只有一个木质城门的古城,即将经受一场恶战的考验。
几个年长的村民跑到城下,向区委喊话。他们说土匪只是想要枪支,只要交出武器就能解围。区委同志们立即回应:"共产党从不知道什么叫缴枪,别说枪支,就连一个弹壳也休想得到!"
上午11时,城南方向枪声大作。土匪开始用炮火轰击城头,更多的匪徒则在山头上助威呐喊,一场激烈的对战就此展开。
眼看天色渐暗,枪声暂歇,土匪开始调整部署。区政府抓住这个战斗间隙,派出一名暗线旧军人,让他趁乱突围,连夜赶往30多里外的昂思多三区求援。
这名旧军人的突围,成为了这场战斗的一个关键转折点。他肩负着整个区政府的希望,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
城破难摧志 血战到天明
入夜后,土匪对扎巴古城发起了更猛烈的攻势。他们集中使用小炮、步枪、手枪和手榴弹,朝着城墙疯狂射击。
一批土匪扛着木梯冲向城墙,企图强行登城。其他匪徒手持刀矛,在远处高喊着"冲啊!杀啊!缴枪不杀!"。
机枪手焦毛娃观察到几个土匪头目在一个小院中聚集,正在商议对策。他果断扣动扳机,一梭子弹精准命中,当场击毙了多名匪徒。
匪徒的进攻更加疯狂,区委命令全体守军投入战斗。冲锋枪、机枪、步枪的火力交织在一起,两名学生也加入战斗,向城下投掷手榴弹。
午夜12时左右,一发炮弹在北城墙炸响。曲殿华同志倒在血泊中,因战斗太过激烈无法施救,最终光荣牺牲。
凌晨3时,土匪点燃了木质城门。区委副书记向火堆投掷手榴弹,试图扑灭火势,却适得其反,火势更旺。
守军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将房门、桌凳和杂物堆在城门洞内。他们又用沙袋堵住门洞,并在此处设置机枪阵地,严防敌人突入。
7、8个土匪呐喊着冲向门洞,守城机枪手立即开火,将其全部击毙。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大股土匪多次向城门发起冲锋,都被守军一一击退。
战斗进行到凌晨5时,土匪阵营突然出现骚动。守城的战士们发现敌人开始后撤,立即集中火力追击。
原来那名送信的旧军人已经成功到达昂思多三区。因三区没有武装力量,区委书记只得与他一同骑马赶往县城求援。
县委接到消息后,立即组织了50多名骑兵武装,连夜驰援扎巴。援军在接近扎巴时听到激烈的枪声,发现大量土匪正在攻城,便暂时隐蔽。
他们抓获了一名土匪,经过审问后向其宣传了政策。援军有意放他回去报信,说大部队即将抵达。消息传到土匪首领冶进禄耳中,他立即下令撤退。
以身为民卫 昔日镇风云
扎巴保卫战作为马步芳残余势力在青海发起的第一次武装叛乱,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这场战役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土匪的嚣张气焰。
这次叛乱并非偶然事件,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马忠义、谭成祥等叛匪头目在幕后操控,冶进禄等人不过是他们的马前卒。
参与围攻的土匪骨干约有百余人,另外还裹挟了五六百名普通乡民。这些被裹挟的乡民大多是被威逼利诱,对政府并无深仇大恨。
扎巴区政府的十七名同志,以少胜多的战绩令人称赞。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革命战士的战斗意志远胜于数倍于己的敌人。
史印亭、赵增胜等区委领导以身作则,在战斗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些老革命战士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保护人民的钢铁长城。
曲殿华同志的壮烈牺牲,体现了共产党员为人民利益献身的崇高品格。他的名字永远镌刻在扎巴这片热土上。
焦毛娃、张照余等同志凭借精湛的枪法,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他们在战斗中表现出的军事素养,是长期革命斗争的结晶。
李国荣、尚照明、孙子良等同志在战斗中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就连电话员、炊事员、查线员这些后勤人员,也都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
这场胜利振奋了化隆县人民的斗志,打击了土匪的嚣张气焰。扎巴区政府的英勇表现,成为当地群众传颂的佳话。
扎巴保卫战的胜利,不仅保住了区政府的军火物资,更重要的是挫败了敌人发动全面暴乱的企图。这场战役成为青海剿匪史上的重要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