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0月,南京军区机关大礼堂内,许世友将军的遗体告别仪式正在举行。许世友将军南征北战,出生入死,鞠躬尽瘁,带着部队创造了军事上威武雄壮的佳话,他是令人钦佩的盖世英雄。
成立不久的南京军区乐队的小伙子们奏响了令人揪心的哀乐,许世友将军生前的老战友们迈着沉重步伐缓步走入礼堂,向许世友将军作最后的告别,向田普及其子女亲属表示深切慰问。
南京军区的几位领导慢步走到许世友将军的遗体前,他们眼中噙满泪水。这场告别仪式整整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人流一阵又一阵走进吊唁大厅,一拨又一拨地退了出来,吊唁人数远远超过了中央所限制的三千人。
遗体告别仪式结束后,随即就举行了入殓仪式。许世友将军的遗体被放在散发着楠木特有芬芳的灵柩内部。11月8日零点,护送许世友灵柩的车队迎着浓浓夜色出发 他们的目的地是河南新县。
这里所谓的车队,并不是浩浩荡荡的豪华车队,只是一辆北京吉普指挥车,一辆三菱面包车和两辆解放牌汽车。许世友生前崇尚低调节俭,因此,护送许世友遗体的车队也没有黑纱和白花。
许世友下葬后,所有人绕着他的墓穴走一圈后,全部仪式就结束了,整个葬礼简单、匆忙。就在这时,许世友的老战友王震将军用拐杖指着参加葬礼的老将们,叹气说道:“你们可千万不能学他……”
王震的话让参加葬礼的老将们感到莫名其妙,别学许世友什么呢?王震话里其实包含了两个因素,一个跟喝酒有关,一个跟许世友要坚持土葬有关。
许世友爱喝酒在部队中是出了名的,红军时期,部队里有挑夫,其他首长的挑夫的担子里装着都是书报和行李,许世友的挑夫的担子里装的都是酒。抗战时期,许世友在胶东,战事频繁,行动需要轻装简从,但通信员身上的水壶谁也不敢精简,因为里面装着的是许世友的酒。
解放战争时期,打了胜仗后的许世友会吆喝大家喝酒庆功,你来我往,一碗下肚又接着一碗。全国解放后,许世友将军爱上茅台酒,酒量大得他基本是一顿饭一瓶茅台酒。
此时,许世友的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渐渐变得不好,身边的人开始劝他少喝伤肝,但他总是笑呵呵回应:“我身体很好的,你们不用操心!”然而,最后许世友还是因肝癌住了院,后来因为治疗无效去世了。
王震将军说不要让大家学许世友,是希望在世的老将军们能够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
除了喝酒之外,还因为土葬。
许世友是1985年逝世的,早在1956年,中央就为了节省资源而倡导火葬,该提议宣布后,大部分领导人都在倡导书上签了字,表示自己愿意火葬。但是许世友跟大家不同,他始终坚持土葬,对于这个决定,他从来没有动摇过。
许世友为何这般固执呢?
许世友的两大感情板块分别是“忠”和“孝”。活着忠于毛主席,死后要尽孝,替老母亲守坟。许世友坚持土葬的根本原因就是他的母亲。许世友的母亲许李氏是一位具有大别山劳动妇女传统美德的女性,许世友就是在她的庇护下长大成人的。
参加革命后,许世友来到大城市生活,想把母亲接到身边生活,已经习惯乡村生活的母亲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要回去。许世友和田普左劝右说,最终拗不过老人,只好将她送回大别山。后来,公务在身的许世友也曾几次回家探母,他握着母亲干枯的手承诺道:“儿子辜负了您的养育之恩,未能照顾好你……”
许世友也经常为自己不能照顾母亲而感到痛苦,许李氏去世后,他始终记着对母亲的承诺,生前不能照顾母亲,死后一定要陪伴在母亲身侧。在许世友看来,众生总有一天要面临死亡,只有死后归于尘土,才算完完整整地回去,所以他坚持土葬,为的就是能完完整整“回到”母亲身边。
王震虽然理解许世友的固执做法,但是作为许世友身边的老战友,王震更希望大家可以顾全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