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年张治中逝世,葬礼安排引起争议,周总理力排众议作出2项决定

2025年05月15日08:02:04 历史 1893

“总理,追悼会还办不办?”1969年4月7日深夜,秘书第三次推开办公室的门。周恩来握着钢笔的手顿了顿,目光落在案头泛黄的黄埔军校合影上:“不仅要办,还要按最高规格办。”这句话像块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了在场所有人对这位传奇人物的集体记忆。

1925年春天的广州街头,两个穿灰布长衫的身影总爱在茶楼里消磨午后时光。彼时刚满27岁的周恩来端着青花茶碗,望着对面比自己年长八岁的张治中,冷不丁冒出一句:“文白兄当真要跟着中正兄走到底?”这位后来被称作“和平将军”的汉子摩挲着茶盏边沿,半晌才应道:“我走的是中山先生的路。”这段看似寻常的对话,却为持续四十余年的特殊情谊埋下伏笔。

69年张治中逝世,葬礼安排引起争议,周总理力排众议作出2项决定 - 天天要闻

历史有时偏爱黑色幽默。1938年11月12日长沙城头燃起冲天大火时,张治中作为湖南省主席正焦头烂额地收拾烂摊子。他顶着“纵火犯”的骂名,却不忘在浓烟中派人寻找周恩来的下落。这场本可能成为友谊终点的灾难,反而让两位故交的情谊愈发深厚。有意思的是,当蒋介石质问为何没能困住中共代表时,张治中只淡淡回了句:“党国要员尚需撤离,遑论他人?”

新疆戈壁的风沙见证过这对挚友最惊心动魄的合作。1945年深秋,张治中刚接任西北行辕主任就收到周恩来的密信。在迪化监狱昏暗的牢房里,131名共产党干部重见天日。负责看押的狱警后来回忆,张治中视察时特意在杨之华牢房前驻足良久——这位瞿秋白遗孀的出狱,成了后来国共谈判桌上最有力的信任筹码。

69年张治中逝世,葬礼安排引起争议,周总理力排众议作出2项决定 - 天天要闻

重庆桂园的银杏叶黄了又绿,张治中把自家宅院腾给毛泽东办公的举动,在国民党高层引发不小震动。有同僚当面讥讽他“通共”,这位陆军二级上将把茶杯往桌上一顿:“我通的是民族大义!”据内卫回忆,毛泽东在此居住的43天里,张治中每天清晨都要亲自检查安防,连墙角青苔都要嘱咐人铲净防滑。

1949年北平谈判破裂时,向来温和的周恩来在六国饭店拍了桌子:“文白兄若回南京,我周恩来第一个不答应!”这话让原本准备返宁复命的张治中怔在当场。三天后,当他在西郊机场看到专程来接的邓颖超,终于明白这位老友为何坚持要自己留在北平。这段往事后来被张治中写进回忆录,墨迹在“周公高义”四字上洇开重重一团。

69年张治中逝世,葬礼安排引起争议,周总理力排众议作出2项决定 - 天天要闻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南海西花厅,常能见到个穿中山装的高大身影。工作人员都熟悉这个规律:只要周总理出国访问归来,张治中家的门铃准会在次日清晨响起。从万隆会议带回的雪茄,到日内瓦捎来的怀表,二十年间竟攒了满满一樟木箱。有次邓颖超打趣丈夫:“你待文白先生,倒比对我这夫人还上心。”周恩来闻言大笑:“他可是咱们家的护身符呢!”

特殊年代的风暴来得猝不及防。1966年深秋某夜,张治中家的大门被砸得山响。次日清晨,周恩来派来的警卫班已在院墙外拉起警戒线。据当时执勤战士回忆,总理办公室连续三天往这里调拨生活物资,连厨房用的蜂窝煤都特意从京西矿务局调来。张治中在日记里写道:“周公如伞,护我风雨十七年。”

69年张治中逝世,葬礼安排引起争议,周总理力排众议作出2项决定 - 天天要闻

1969年4月6日的北京医院弥漫着消毒水味道。昏迷多日的张治中突然清醒,拉着长子一纯的手反复念叨:“告诉周公,莫为我费心...”七小时后,当周恩来匆匆赶到病房,只见白布已覆住故人面容。在场医生记得清楚,总理在床前静立了整整一刻钟,手指把军大衣扣子拧得咯咯作响。

治丧会议的争吵持续到后半夜。反对者拍着桌子吼:“现在什么形势?开追悼会合适吗!”周恩来突然起身,军靴后跟“咔”地并拢:“文白先生三救共产党,这个情,人民要还!”全场鸦雀无声。次日签发的文件上,追悼会规格栏里“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的字样格外醒目。

八宝山松柏记得那个细雨绵绵的清晨。周恩来站在悼词台前,目光扫过缀满黑纱的人群。当他念到“张治中同志”时,声音突然有些发颤。这个细微的停顿被在场的新华社记者敏锐捕捉,后来成为珍贵的历史底片。追悼会结束两小时后,周恩来办公室的灯光再度亮起,案头摆着刚拟好的保护民主人士名单——首页第一个名字,墨迹尚未干透。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为什么曹操字“孟德”而不是“伯德”?看看古人名和字的讲究 - 天天要闻

为什么曹操字“孟德”而不是“伯德”?看看古人名和字的讲究

与今天我们的名字不同,古人在起名字时,名是名,字是字。《颜氏家训》有言: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就是说“名”是用来区别彼此的,“字”则是体现一个人的德行。在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之后便有父亲给孩子取名,“三月之末……父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
陈谷嘉同志逝世 - 天天要闻

陈谷嘉同志逝世

5月14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发布讣告称,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思想史家、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陈谷嘉先生,于2025年5月14日上午8时逝世,享年91岁。陈谷嘉陈谷嘉先生1934年5月出生于湖南宁乡,1959年8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并执教于湖南大学。1959年11月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师从著名史学家侯外庐先生。嗣后回湖...
曹丕逼弟弟七步作诗,结果被一首诗怼得下不来台 - 天天要闻

曹丕逼弟弟七步作诗,结果被一首诗怼得下不来台

曹操死后,他大儿子曹丕当了皇帝。这曹丕一直看自己弟弟曹植不顺眼,为啥呢?因为曹植太有才了,以前老爹曹操最喜欢他,差点让他接班。现在曹丕当了皇帝,越想越气:这小子留着迟早是个祸害!这天上朝,有个大臣打小报告:"陛下,您弟弟曹植整天写诗发牢骚,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 天天要闻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14日公开展示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1644部队、8604部队和8609部队的留守名簿。5月14日,在日本东京,日本细菌战研究专家、滋贺医科大学名誉教授西山胜夫召开说明会。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5月14日,在位于日本东京的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工作人员展示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1644部队的留守名簿。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
民国人物张宗昌 - 天天要闻

民国人物张宗昌

给了我们所知道的很多负面形象,如荒淫好色、迎娶大批姨太太或残暴冷血,镇压劳工,,扼杀新闻自由、横征暴敛等等。
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何要坚持“第二个结合”? - 天天要闻

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何要坚持“第二个结合”?

“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基础上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与原创性贡献。其中“第二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为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筑牢了深厚文化根基、注入了磅礴精神伟力,更为我们党以彻底自我...
明朝奇闻:道士与皇帝的“长生不老”大冒险! - 天天要闻

明朝奇闻:道士与皇帝的“长生不老”大冒险!

在明朝嘉靖年间,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出“皇帝与道士”的奇妙戏码,简直可以用“道士驾到,皇帝傻眼”来形容!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这位名叫陶仲文的道士,以及他如何在宫廷中掀起一阵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