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大皖新闻报道,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外交事务》杂志撰文指出,中国是唯一既有意愿、又有能力重塑国际体系的国家。美国总统拜登则将中国形容为“步步紧逼的挑战”和最具影响力的长期战略竞争对手。对此,中国方面发言人表示,美方从战略竞争的角度看待国际形势和定义中美关系,展现了其对冷战思维的执着,将中国视作长期战略竞争对手和“步步紧逼的挑战”,这实际上是以美国自身的霸权历史和霸权思维来揣测他国。这种看法不仅严重误判了中国和中美关系,也不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更不符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美国媒体上发表文章称,中国是唯一既有意愿且有能力重塑国际体系的国家,总统拜登将中国视为“步步紧逼的挑战”和最具影响力的长期战略竞争对手。显然,拜登政府在推行“中国威胁论”,这是用美国的霸权历史和霸权思维来解读中国,严重误判了中美关系。当中国不予回应时,美国又指使菲律宾在黄岩岛进行挑衅,试图给中国制造麻烦。从美国的各种行径来看,拜登政府希望以强硬手段维持其地位,但中国并不会对此妥协。
布林肯对我国的定位表明,如果哈里斯当选美国总统,她可能会在拜登政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对我国的施压,特别是在对台军售问题上采取更为深入的行动。对此,外交部宣布对美国的军工企业及其高级管理人员采取了严厉的反制措施。除了对直接参与对台军售的三家公司进行制裁外,外交部还对史蒂文·鲁德、詹姆斯·伊克斯、大卫·萨顿等10人实施了制裁。
美国现任副总统、民主党候选人哈里斯在向媒体阐述其外交政策时公开表示,未来中美两国在21世纪的竞争将会愈加激烈,美国必须采取一切措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然而,哈里斯同时强调,中美两国必须保持充分的沟通,特别是军事沟通至关重要。哈里斯指出,首先,美国应当努力保护本国企业的利益,这可能意味着美方将在未来采取措施围堵和打压中国。其次,美国必须帮助台湾地区提升自卫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总统拜登计划于10月13日至15日访问非洲西南部国家安哥拉。据英国媒体报道,此次访问不仅是拜登在任期间首次访问非洲,亦是自前总统奥巴马2015年访问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以来,美国总统首次踏足非洲大陆。非洲事务高级分析师保拉·克里斯蒂娜·罗克表示,中国已在非洲进行了大量投资,而美国则希望能够迎头赶上。她还提到,安哥拉不仅是中国和俄罗斯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对美国来说,在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持续的背景下,发展与安哥拉的关系有助于遏制非洲国家与美国的关系疏远。

当前,白宫除了应对“米尔顿”外,还在解决与一系列飓风有关的假新闻和误导性言论问题。据悉,拜登的非洲访问计划因飓风被迫延期。同时,在有关灾情拨款和应对策略的问题上,美国两党之间相互指责不断。有分析指出,如果总统拜登和副总统哈里斯在应对飓风方面表现不佳,这两场飓风可能会对民主党的选情造成严重影响。《国会山报》评论称,历史上,当灾难发生时,民众和党派领导人通常会放下党派分歧,政治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团结在国旗下效应”。然而,这一传统似乎已经成为过去。
在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会议期间,美国总统拜登因未意识到话筒未关闭,意外透露了他对中国的真实看法。拜登表示:“中国一直在采取咄咄逼人的行动,他们在整个地区对我、对美国以及对我们的盟友进行考验,尤其是在东海、南海以及台湾海峡。”这段原本应为私密的讨论,由于拜登的疏忽,迅速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
南海和东海这些热点区域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近年来在这些地区进行的岛礁建设和军事部署,旨在加强海上存在。拜登的言论透露出美国在这些地方确有意图,试图通过机制将日本、印度、澳大利亚联合起来,形成印太地区的统一前线。尽管白宫迅速进行澄清,但无法改变这一事实。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全球力量对比逐渐失衡,美国及其盟友愈发感受到来自新兴大国的压力与挑战。拜登的言论虽然看似直接针对中国,实则反映了美国自身的战略焦虑。他试图通过强化盟友关系,构建更加紧密的安全网络,以应对未来可能的不确定性和挑战。然而,这种策略是否能够有效缓解美国的战略困境,尚需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