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在60年代畅想“2017”:现在已经2024年,有多少已经实现?

2024年10月03日00:02:04 历史 1763

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古今中外,人类都进行过各式各样的畅想。

1960年,苏联出版了一本连环画,展现了想象中的2017年——十月革命100周年之际,苏联人民努力建设国家后的美好生活。

现在已经是2024年,画册中的幻想,有多少已经转化为现实了呢?

苏联在60年代畅想“2017”:现在已经2024年,有多少已经实现? - 天天要闻

2017年的某天清晨,苏联中学生伊戈尔被墙上的智能闹钟唤醒。得益于科学发展,智能闹钟配备有可伸缩的机械手臂,可以定时激活。

苏联在60年代畅想“2017”:现在已经2024年,有多少已经实现? - 天天要闻

起床后,伊戈尔使用自动化水杯和牙刷洗漱完毕,走进厨房,将编辑好的菜单交给“机器厨房管家”,“厨房管家”会根据菜单,自行匹配烹饪,将做好的饭餐送到主人面前。

苏联在60年代畅想“2017”:现在已经2024年,有多少已经实现? - 天天要闻

吃完早饭,来到学校。班级的教室也是颇具科技感的圆桌课堂,老师在中央操纵着智能影像投放设备,给学生们讲解。

苏联在60年代畅想“2017”:现在已经2024年,有多少已经实现? - 天天要闻

伴随着老师的授课,投射的虚拟影像画面,呈现在同学们眼前。只见城市的摩天大厦鳞次栉比,各种科幻感的交通工具车水马龙。展现着十月革命100周年的苏联国家建设成就。

苏联在60年代畅想“2017”:现在已经2024年,有多少已经实现? - 天天要闻

画面一转,苏联的军事国防工业成就,也展现在学生们面前。连续数个五年计划的成功,苏联的工业发展继续向好向强,规模巨大,技术先进。

苏联在60年代畅想“2017”:现在已经2024年,有多少已经实现? - 天天要闻

视线又转到地下,苏联发明了由高强度钢材制造的“钻地飞船”,可以深入探索地下世界,攫取地底无穷无尽的矿产宝藏。

苏联在60年代畅想“2017”:现在已经2024年,有多少已经实现? - 天天要闻

视线又转到海洋。苏联使用无人机建立起跨海大桥,将白令海峡两岸的陆地,连接到了一起。

苏联在60年代畅想“2017”:现在已经2024年,有多少已经实现? - 天天要闻

而在白令海峡巨型大坝上,核动力列车在飞驰。大坝阻隔了来自北冰洋的寒流,使得苏联远东地区的气候得以改善。

苏联在60年代畅想“2017”:现在已经2024年,有多少已经实现? - 天天要闻

首都莫斯科上空,巨大的科学研究飞船随时待命。这些飞碟负责维护苏联各地的智能化设备中继站,确保体系维持。

苏联在60年代畅想“2017”:现在已经2024年,有多少已经实现? - 天天要闻

苏联中亚地区的矿山中,巨型康拜因机械正在工作,旁边的总控制室负责统筹全局作业。

苏联在60年代畅想“2017”:现在已经2024年,有多少已经实现? - 天天要闻

在苏联寒冷地区,通过人工科技制造出度假胜地,保护罩外面冰天雪地、寒风呼啸,里面却是阳光明媚、舒适宜人。

苏联在60年代畅想“2017”:现在已经2024年,有多少已经实现? - 天天要闻

苏联研发出接近光速宇宙飞船,飞向距离太阳系最近的阿尔法半人马星座,苏联人民的目标也是星辰大海。

苏联在60年代畅想“2017”:现在已经2024年,有多少已经实现? - 天天要闻

通过一天的学习,同学们深刻体会了苏联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到了晚上放学时间,大家乘坐校车回到家里。科学发展让苏联抛弃了石油等传统能源,转而使用清洁环保的新能源。

苏联在60年代畅想“2017”:现在已经2024年,有多少已经实现? - 天天要闻

吃过晚餐,伊戈尔和爸爸打开大屏幕,与千里之外的妈妈、弟弟、妹妹进行远程视频聊天。

苏联在60年代畅想“2017”:现在已经2024年,有多少已经实现? - 天天要闻

苏联人在60年代的未来畅想,现在有多少已经实现了呢?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展集体学习 - 天天要闻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展集体学习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7月9日,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部分职能部门负责人、院系党委书记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学习。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大家认真聆听解说,参观了《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
从马扎然到丘吉尔:首相们的职场生存指南 - 天天要闻

从马扎然到丘吉尔:首相们的职场生存指南

《首相塔》全八集完结!今年三月到六月,陆大鹏与程衍梁带我们走近欧洲历史上的八位首相或总理,在纷繁的历史中,串联起他们的故事:从缔造“太阳王”的马扎然,到瓦解拿破仑的梅特涅,再到力挽狂澜的克列孟梭,直至缔结“英美特殊关系”的丘吉尔... 他们在时代的浪潮中抉择,也亲手推动着历史的进程。光环背后,其实这些首...
1951年,得知古大存紧急汇报,叶剑英焦急致电陶铸:刀下留人 - 天天要闻

1951年,得知古大存紧急汇报,叶剑英焦急致电陶铸:刀下留人

1951年3月的一天清晨,电话那头传来古大存压低却颤抖的声音:“叶帅,莫雄今晚就要被枪决!”叶剑英愣了不到三秒,随即抄起另一部机子拨向陶铸,四个字掷地有声——刀下留人。广东省政府大院的走廊里,传令兵一路小跑,陶铸收到命令,当场批示暂停执行。
她曾是延安第一美女,却因推广交际舞,不得不离开延安 - 天天要闻

她曾是延安第一美女,却因推广交际舞,不得不离开延安

1937年延安的夏夜,废弃教堂里留声机流淌出《蓝色多瑙河》,一群青年男女正随乐起舞。舞池中央,一位涂着口红、烫卷发的女子格外醒目——她轻挽领袖的手臂旋转,裙摆划过尘土飞扬的地面,仿佛硝烟中绽放的玫瑰。这一幕,让窑洞外几名裹绑腿的女红军攥紧了
管仲:通过经济手段消灭一个国家的鼻祖 - 天天要闻

管仲:通过经济手段消灭一个国家的鼻祖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应该大家都熟悉。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在物质生活满足了,才能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简单说,这句话阐述了最基本的一个人生道理,所谓的修养、礼仪都是吃饱了饭以后的事。你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出自哪里?如果你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