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刘伯承来电:“陈赓,你这战壕挖得也太深了,都快两米了,简直是胡闹,不懂战术。”
面对师长的质疑,陈赓解释说:“师长,您尽管放心,正是我的独门战术!”
陈赓说的战术究竟是怎么回事?
1940年的一天,陈赓率领战士们构筑防御工事,面对已有一米多深的战壕,众人皆以为足以满足观察与射击之需,陈赓却眉头紧锁,坚持要求继续深挖至两米。
这一突如其来的命令,让在场的战士们面面相觑,不解其意。
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陈赓无视周围的质疑声,命令通讯员传达指令:“战壕,必须挖到两米深!”
战士们虽感困惑,仍迅速响应,继续挖掘。
正当挖掘工作如火如荼之际,师部的一通电话如同惊雷般响起。
电话那头,刘伯承师长的声音带着几分严厉:“陈赓,你这是在胡闹吗?战壕挖那么深,战士们怎么作战?”
原来,有人对陈赓的“固执己见”感到不解,将此事上报至师长刘伯承处。
面对师长的质问,陈赓笑而不语,只是淡淡地回应:“师长,这正是我的战术所在。”
随后,陈赓详细阐述这一看似荒谬实则高明的战术构想:
鉴于八路军与日寇在武器装备上的巨大差距,正面硬碰硬显然不利,巧妙利用地形优势,通过深挖战壕,为战士们创造一个既安全又能有效反击的作战环境。
战士们站在特制的小板凳上,既能保持视线清晰,又能灵活操作武器,敌人一旦陷入深壕,便如同落入陷阱,难以逃脱。
刘伯承听后,不禁大笑,对陈赓的奇思妙想赞不绝口,在实战中,这一战术在实战中发挥巨大威力。
当日军靠近那些精心挖掘的深邃战壕时,他们往往因难以精确锁定我军位置,陷入不利境地。
相反,我军战士则巧妙地利用战壕提供的掩护与深度,得以在更加安全的环境中实施精准射击,有效地遏制日军的猛烈攻势。
不久,捷报便传回师部,陈赓部成功歼灭300余名敌人,缴获大量物资,再次证明其战术的英明与有效。
除了上述事件,陈赓还有另一段军事佳话,那就是神头岭伏击战的胜利。
1938年初,日军为加速华北侵略,调集重兵沿平汉、同蒲铁路线猛攻晋南、晋西。
为应对此威胁,八路军129师刘伯承师长策划一场关键伏击,交由陈赓领导的386旅执行。
陈赓接令后,迅速组织团队规划,初定神头岭为伏击点。
实地考察后揭示一个严峻现实:地图上标示的隐蔽山沟,实为开阔山岭,视野无碍,对伏击极为不利。
面对此变,部队内部出现动摇,提议更换地点。陈赓力排众议,断言此地正是“逆向思维”的绝佳战场,他通过简单测试证明,即便在开阔地,巧妙利用地形亦能达成隐蔽效果。
陈赓遂向刘伯承师长汇报这一独特战术考量,虽初遇质疑,仍耐心阐释:
敌人亦会低估此地作为伏击点的可能性,正是利用这一心理盲点,方能出奇制胜。
最终,方案获准实施,陈赓亲自部署,部队构筑工事,保持自然生态,避免暴露痕迹。
3月16日,伏击大戏悄然上演,769团精锐小队先声夺人,潜入黎城,巧妙诱敌深入敌后。日军见状,急调千余援兵,携重炮机枪,浩浩荡荡奔赴而来,殊不知已步入我军精心编织的死亡陷阱。
此刻,陈赓运筹帷幄,静待最佳时机,随着一声令下,我军猛然发起攻击,让日军措手不及,阵脚大乱。
此战大获全胜,重创敌军,更缴获无数精良装备,极大地增强我军的战斗力。神头岭之战,陈赓以智取胜,书写抗战史上的又一壮丽篇章。
陈赓用实际行动,诠释何为“以智取胜”,为我们留下宝贵的军事遗产。